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以“G”字开头的列车就能从香港西九龙站开到深圳福田站。如果不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9岁的汪冉每周都会找个空闲时间,搭上这趟高铁从香港去福田的coco park,和朋友小聚一场。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而后,大湾区密集推进连通珠三角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
在香港生活12年,汪冉欣喜地发现,正是从这一时间点开始,往返香港和内地变得更为便捷。“离家更近的感觉。”她向《中国报道》记者形容。
最早到香港时,汪冉17岁,高中刚毕业的她只身从浙江前往香港读电影相关的学科。彼时,去香港是个复杂而漫长的旅程。证件准备、粤语储备……汪冉说,那时候去香港几乎是按照“出国的标准”来做心理准备。
在汪冉的印象里,那时,香港的师生也对内地赴港读书的学生充满着好奇,诸如“你家有没有……,有没有……”之类的花样疑问都挨个抛向了她。而与此同时,内地赴港读书的学生也面临着如何融入香港的问题。汪冉记得,“浙江旅港学生联合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浙江省委统战部等有关单位支持并成立的。在当时,这是香港第一个以省份为单位组建的青年组织,汪冉也是其中一员。
促进两岸青年交流是“浙江旅港学生联合会”(后更名为“浙江旅港青年会”)的重要活动内容。她向记者介绍,2011年开始,团队会和香港当地的学校合作,带着生活在香港的年轻人前往内地游学或者是参观。
汪冉当过几届“导游”,带着香港的学生去浙江嘉兴南湖革命根据地、民营企业等参观学习。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地区在港青年会成立,两岸青年的交流活动也日渐频繁。她向记者分享自己的观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生在香港、成长于香港的年轻人跟内地的文化有所脱节。“我们这些从内地来的学生就充当着香港青年与内地联系的桥梁。”
从2011年以后,每年都会有两个大巴车的年轻一代跟随他们来到内地游学。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两地游学活动被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诸如两岸青年在香港的球赛、爬山的活动。汪冉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政策落地,香港年轻一代与内地的距离感、边界感也在逐步缩小。
一个显著的时间点是2019年。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从国家层面首次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布规划文件。
《纲要》发布后,大湾区内的9座城市、2个行政区都陆续对湾区青年就业、创业等问题出台了相关支持性政策。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里,“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等内容都有相关提及。
汪冉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香港朋友开始将择业的目标投向广州、深圳等地。“湾区青年”这个新名词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从朋友间流传开来。
2021年6月30日,大湾区青年卡发布仪式在香港举行。“大湾区青年卡”便利香港青年在内地生活。
硕士毕业后,汪冉选择留在香港工作,成了年轻一代的“新港人”。她见证了诸多时刻。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开通运营,作为终点站的香港西九龙站也正式运营。这意味着,在大湾区内,深港两地居民可以在一天的时间里,往返两地工作或是生活。汪冉看到,通车的这天众多香港居民都聚集到西九龙站欢呼雀跃、拍照打卡。
有了高铁,汪冉跟深圳朋友的聚会也多了。“真的太方便了,太快了。”她告诉记者,空闲的时间,她会去西九龙站,搭乘一班“复兴号”,15分钟的时间就到了深圳的福田,跟朋友吃完饭,她会再搭乘末班高铁回到香港。
生活在湾区的朋友们也会时常讨论着与交通基建相关的话题。“‘港漂’都期待着越来越多联通内地的基建建成。”汪冉说。
2018年10月23日,横跨伶仃洋、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大桥通车的那段时间,汪冉和朋友兴奋了许久。以往不管是去深圳、珠海还是澳门,她都只能坐船,被近90分钟的海上路程颠到吐是常有的事。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汪冉是第一批拥有许可证的车主。“路上就能看到对面的珠海,那种震撼感至今都难忘。”汪冉说起那段40分钟的车程,语气里仍带着兴奋感。
2022年,《纲要》发布的第3年。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经基本形成,大湾区城市群之间也在加速推进人才流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背景下这片区域内会拥有哪些可能。
汪冉告诉记者,大湾区建立后,两地的交通日渐便捷,她也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回家”变成了一件方便且容易的事情。
不止一位“湾区人”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内,除了交通联通,体制机制上的“软联通”也同样重要。
在香港,汪冉从事着金融和编剧的工作。2021年下半年,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了方便内地的金融客户,她举家暂迁到深圳福田居住和工作。尽管持有的是香港身份证件,但她可以在深圳就医、畅通地生活。这是“湾区人”独有的特质。
记者注意到,此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表示,“湾区人”概念的好处是人们不再以城市本位去思考,而是以最科学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选择就业、置业和生活的地区。
汪冉也发现,身边不少上班族都正在湾区内“上演”着“双城记”——去节奏快的广、深工作,去慢节奏、生活成本更低的周边湾区城市生活。
2021年12月,赣深高铁通车。至此,广东“市市通高铁”最后一块版图落成,而这也意味着广东全省21市均可以在3小时左右通达。与此同时,粤东粤西粤北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也被大幅度压缩,跨区域“同城效应”从交通层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区域发展格局。
汪冉觉得自己也日渐适应了“双城生活”。在深圳,汪冉报名社区里的疫情防控志愿者,登记、核实信息,她慢慢地习惯了深圳的生活节奏,和同社区的居民畅快地交流。
汪冉看到消息:大湾区正在大力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逐步实现一张车票、快速换乘的湾区轨道“一小时生活圈”。
“湾区正在朝着一个整体的方向发展。”她有信心,自己香港身份证难以在内地城市开银行卡的困境也会随着湾区的融合建设而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