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延续精神血脉

2022-05-12 08:27:58□孙
民主 2022年4期
关键词:二十四史典籍哲学

□孙 萍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应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传承是很重要的内容。

经典只有经过现代化的阐释,实现其在现时代的转换,转换成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理念,才能真正为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思想和智慧。就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而言,从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到汉代独尊儒术,从佛学传入中国,到魏晋玄学儒道会通,再到宋明理学三教合流,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也一再证明,思想的发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反映,又对塑造时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笔者在专业学术出版社从事学术出版工作,近年来参与编辑出版多种大型传统文化经典项目,本文拟从出版的角度谈一下文化经典的现代化这一问题,主要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哲学典籍大全》《今注本二十四史》出版工作为例。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出版贵在精,要出精品。煌煌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留下来的文化经典不可枚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提供者,学术出版应向广大读者提供最精准规范的文本,这是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古籍分社,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经典出版,包括哲学经典和历史经典等,陆续出版了《中国哲学典籍大全》《今注本二十四史》等大型丛书。《中国哲学典籍大全》收录未经点校或缺少善本的中国哲学典籍,所选典籍上自先秦下迄民国,涉及经、史、子、集四部,按照内容和年代分为经学类、佛道教哲学类、宋元明清哲学类和近现代哲学类四类,其中以经学类占多数;旨在汇集保存中国哲学典籍文献,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清晰可靠的研习文本。严守古籍整理出版规范,各书皆选取存世善本为底本,全套书采用繁体、竖排加专名线的古籍版式,各书均有规范的校勘记。

正是因为编辑出版中严格遵守古籍整理规范,《中国哲学典籍大全》出版后赢得了社会好评。第一批图书入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 年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先后在2018 年世界哲学大会、北京国际书展展示,向国内外读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盛世修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还推出了《今注本二十四史》。《今注本二十四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正史全面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注重以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来丰富二十四史,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能够反映当今二十四史研究水准的集大成史学典籍,反映了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水准,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史而言是一个壮举。《今注本二十四史》通过庞大而系统的校注工作,为今人阅读和理解古史扫除障碍,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于2021 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

其次,文化经典出版中要保持严谨的学术批判精神。敬畏学术、不断创新、做学习型编辑。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类图书的编辑,工作时间越久,越对编辑这个职业,对学术研究与出版的关系,对编辑的职业追求,有更深入的了解。编辑与学术密不可分,编辑是文化的传承者,编辑对文化要有敬畏之心,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应该以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来工作。这是真正成为一名好编辑的最基本前提。

为什么要努力做学者型编辑呢?在编辑专业性较强的书稿时,编辑应该具备与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对话的能力与水平,能为某一学科领域的出版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编辑要对自己所通晓的学科领域的出版工作驾轻就熟,从而保证书稿本书的内容质量,并策划出能够引领学术潮流的选题,真正成为有思想的引领者、研究者。编辑能力的提升和出版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同大众和教育类图书相比,学术出版更应凸显“内容为王”的思想精髓。学术编辑只有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才能更精准地把握学术著作的出版价值。一个专业的学术出版社需要拥有一批具备专家与杂家知识结构的学者型编辑。

编辑工作和学术研究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出版业发展中,很多编辑都是学者型的,如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他们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像邹韬奋等学者还创建了出版机构。今天,出版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出版过程中内容生产的核心成员,编辑要担负起出版专业、高质量书籍的重任,就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编辑。在编辑工作中编辑业务和学术水平相互促进,都不断得到提高,才能胜任不断变化的出版内容和形式。编辑要在工作中不断扩展学习范围,增加知识积累,更新知识结构,扩展学术视野,提升自身学术鉴赏评价水平,以及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一位编辑的学术素养是做好经典文化出版的基础。从经典出版的实践来看,编辑的学术批判精神对于经典出版尤其重要。以“中国哲学典籍大全”“今注本二十四史”这两个项目为例。参与编辑工作的是文史哲研究方向的博士、博士后,专业基础很好,但是在编辑过程中,又面临着古籍整理这个新的专业领域。通过不断学习、研究,编辑文言文的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文化经典编辑出版队伍。

以《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编辑为例,编辑对底本、校本进行了认真核对,确保了原文与校勘记的准确性。对注释中的引文进行了核查,同一图书因版本不同会有文字差异,因此所有引文编辑都找到引用原版本进行了核对。公元年标注、古今地名标注、注音等都通过查阅权威工具书进行了核实。在编辑过程中保持严谨的学术批判精神,对于发现的问题都及时标记,最终形成全书的异体字表以及遗留问题上百条。遗留问题与校注者进行请教沟通,处理原则是既能体现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又能保持注释的严谨性。当然,编辑对于一些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不能都将问题留给整理者,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处理好经典文化出版中专业出版与大众出版的关系,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文化发展新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我们应立足中华文化本位,探索如何发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经典文献出版、通俗文化读物出版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价值。

笔者以为,经典文化的专业出版和大众通俗文化读物出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体两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典的专业出版尽管犹如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然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可偏废,尤其是一些“绝学”,更要加以保护性研究和出版。也可以说,经典的专业出版是大众出版的学术基础,保证了经典传承的专业、准确。另一方面,应打通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壁垒,化学术话语为大众话语,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可以探索经典文化传承中专业出版与大众出版的结合点。比如,以《今注本二十四史》的出版为例,实现了历史经典的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的有机融合。《今注本二十四史》对二十四部正史进行全部注释,正史新注,“今注”首先是学术的,选择善本,进行专业的校勘,繁体横排既保留了文言的韵味,又便于今人阅读。其次,全面注释是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古典的现代化形式。所以说,《今注本二十四史》连接了历史,也面向未来,对历史经典的现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综上,笔者以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经典出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出版者,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出版实践中,以批判的学术精神面对经典文本,同时要处理好专业出版与大众出版的关系,为经典的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二十四史典籍哲学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曹安和纪念文集》首发式暨曹安和先生藏“二十四史”捐赠仪式
中国音乐学(2021年3期)2021-04-17 01:12:20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二十四史
中外文摘(2016年8期)2016-12-22 17:08:07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读《二十四史》的理科男生——刘洲宁
中学生博览(2015年5期)2015-05-05 14:51:44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文论的渊薮
艺术百家(2014年6期)2015-01-19 20: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