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苏轼词的多样化词风和艺术成就

2022-05-12 20:04朱铭月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艺术创新词风苏轼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一书中曾指出:“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皆以清新婉丽为主,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苏轼词的创作是整个北宋词坛里程碑式的创新与进步!他在词的内容、形式、立意、风格、音律等方面都做到了继承与创新,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正如胡寅《酒边词序》中所言:“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因而,对于苏轼词的研究与探索是十分具有文学价值与意义的。

关键词:苏轼 词风 多样化风格 艺术创新

从现存的三百五十余首东坡词中窥探东坡词的词风,有的学者认为苏轼的詞风是以豪放为主,是苏轼首创了豪放派词风;有的学者认为苏轼的词风仍然是以婉约清丽为主,因为苏轼的婉约词仍然占据了其作品数量的很大的比例;还有的学者认为苏轼的词风是以旷达孤寂为主,其词蕴含着他宽阔的胸襟和放荡洒脱人生态度。可以说苏轼词有着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他突破了传统词的藩篱,抛弃了唐五代以来的脂粉气,将人们的视野从歌伎、宴会、小径、美酒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使词从花前月下走向了社会人生,从婉转绮丽过渡到旷达脱俗。将词由之前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载体,词的地位逐渐向诗靠拢,美学品味也逐渐与诗齐平。

一、多样化的词风(一)别开生面的豪放词

豪放与婉约是宋词的两种不同风格。明代张庭在《诗余图谱》中指出:“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苏轼的豪放词没有陷入辞藻音律等外在形式的束缚,而是把词当作抒发自我情感的一种工具,只要能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不仅题材可以创新,形式也可以创新,故而苏轼的词一般不喜剪裁,一气呵成,行如流水,妙趣横生,有一种雄放阔达之感。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典范,也是苏轼在创作豪放词道路上的首次尝试。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一改之前的柔美格调,通篇充满了阳刚之气。词的开头,苏轼以“老夫”自称,这就要考虑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了。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苏轼因为被排挤而出任密州太守,政治上的不如意并没有让苏轼因此而抱怨失落,相反,更加激发了他的豪气。“老夫”一词是苏轼真的觉得自己老了吗?恰恰相反,苏轼以老夫自称,更有一种不服老的态度,从他去打猎这件事情就可见一斑。一句“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是何等的英姿飒爽,一个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老鹰,戴着华丽精致的帽子,披着貂皮做的衣袍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千万匹骏马像一阵飓风般席卷山岗,一个卷字,更是突出了出猎队伍的浩大。苏轼的“狂”,狂得有抱负,狂得赤诚,狂得有境界。开猎之际,美酒下肚,趁着酒意正浓,苏轼狂气更壮。虽然已是老夫,鬓发斑白,但又如何呢?自己仍然渴望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什么时候能如同当年汉文帝派遣冯唐去赦免魏尚那样相信“我”呢?那时候自己定能把弓拉得如同这满月一般,直直地瞄准那天狼星,如同瞄准那西北边境的敌人。读到这里,苏轼的狂气不免有几分落寞,时年四十而双鬓微白的苏轼因为王安石新法而漂泊在外,满腔报国热情无处宣泄,只好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报效祖国的夙愿如同那烈酒吞咽入肚,个中滋味,谁又能懂呢?苏轼这时的狂,狂得不甘,狂得无奈,狂得寂寥!该词丝毫未见之前的柳七郎风韵,取而代之的是溢出纸面的豪爽与大气,该词也被后人奉为豪放词的经典。

(二)独树一帜的婉约词

苏轼所处的时代婉约词十分流行,从唐五代到温庭筠、晏殊、李清照等词人,其词作大都是写男女之情、佳人夜宴、离愁别绪以及伤春悲秋之感,但是苏轼的婉约词跳出了粉香脂红、风花雪月的圈子,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生活,读来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并且在意境格调等方面有着革故鼎新之处。吴梅有云:“余谓公词,豪放缜密,两擅其长。世人第就豪放处论,遂有铁板、铜琵之说。不知公之婉约处,何让温、韦?”这里的公即苏轼。是啊,苏轼虽开放了豪放词的先河,但是其婉约词仍然不少,如《蝶恋花》(花褪残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如《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瓣褪去,树枝上结满了颗颗青涩的青杏,燕子低飞,轻剪绿水,在这个花落花飞的季节,本就令人动容感伤,加上柳絮被风吹得四处飘散,伤感悲苦的愁绪似乎更多了几分,仿佛下一秒诗人就要将满肚的愁思一吐为快,但是苏轼笔锋陡转,感叹天涯何处无芳草。词的下片描写了一幅煞有趣味的图景,高墙环绕绿水之城,城墙里面有一位佳人在荡着秋千,时不时发出悦耳的笑声却不见身影。此时的苏轼想必一定对城墙内的女子十分好奇,但是又不能与她见面,顿时心情矛盾,又懊恼自己的“多情”,末句“多情却被无情恼”更像是对自己的自嘲,心情矛盾复杂的时候还不忘自嘲娱乐,不得不佩服苏轼的乐观主义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苦中作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该词没有一句着墨于描写女性的娇姿,与传统的婉约词相比,苏轼运用隐显的手法,更注重激发读者的想象,拓宽了词的意境,读来有一种诙谐疏朗之意。

(三)豁达超脱的旷达词

旷达不同于婉约,也不同于豪放,旷达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的是一种不入世俗、自由自在、淡雅飘逸的人生志趣。苏轼身处逆境却能笑看风雨,两鬓微白却饮酒高歌,几番受到排挤仍然不自暴自弃,面对黑暗的官场仍然潇洒有趣。他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而不愿同流合污,面对人生的苦难却不散漫颓唐,正是苏轼本人的性格以及荣辱不惊的豁达胸怀成就了他豪而旷、婉而达的词风。如《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中的小序中交代了时间、背景、人物,在农历的三月初七,苏轼一行人遇到了突发的冷雨,由于带着雨具的仆人先行离开,于是苏轼等人淋了一场冷雨。从“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一句可以看出,苏轼与他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人觉得狼狈的事情他却浑然不觉,甚至可以说是乐在其中,这种超然物外、坦荡洒脱的精神境界确实是当时词坛中的一股清流。一个“莫”字便表明了苏轼的态度,不要去听那打落在树林和身上的雨,不如一边吟诵,一边从容地行走在这场雨中,岂不是潇洒自在?是啊,淋雨已是事实,那不妨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这场冷雨。不管是今天的雨,还是日后的雨,还是人生之雨,我们都要坦然处之,从容应对。下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不禁令人发问:难道拄着拐杖,穿着草鞋要比在马上还要轻松吗?其实,这里的轻自然不是指身体上的轻便,更多应该是心理上的。草鞋本就是普通百姓的装束,骑马则是王公贵族的活动,但是苏轼认为穿草鞋走路比骑马轻松自在得多,这里不难看出苏轼对黑暗官场的疲倦与失望,渴望回归自然朴实生活的愿望以及他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高贵人格。“谁怕”二字,直击你我灵魂深处,是啊,大不了也就穿着一身蓑衣任凭那风吹雨打。此时,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身穿蓑衣、不惧风雨、两袖飘逸的高洁隐者形象。此时,一阵微冷的春风将苏轼的酒意吹醒,不知不觉中,山那边的太阳出来了。天气放晴,刚才的风雨已成过去式,回首走过的路,已经是无风无雨一片坦途了。读到这里,心情顿时明亮了起来,甚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之感。官场仕途之雨、人生之雨又何尝不是如同这自然之雨一样,不能预料什么时候开始,也不能预料什么时候结束,但是是雨就总会放晴。苏轼那飘零的人生经历加上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他旷达的词风,更是为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独特的艺术创新(一)风格新、开先河

词的发展至苏轼一大变,苏轼一改花间词派的精雕细琢,绮丽婉转,更多的是一气呵成,不加剪裁。加上苏轼本身是一个精通儒、释、道三家的学者,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因而其作品风格大多具有通达明亮之感,不会一悲到底,传达出的仍然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绝无矫揉造作之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苏轼新词风的经典之作,全词辉煌壮丽,荡气回肠。“大江”“乱石“”惊涛”“千堆雪”“灰飞烟灭”等词汇在之前的花间派词中不曾有过,也是花间派词人所没有涉及的领域,苏轼用他那恣意盎然的手笔把读者带入惊心动魄的场景之中,仿佛时间空间在那一刻是静止的,耳边可以听到轰隆隆的江水声,衣袖也似乎已经被水花打湿。这是与婉约词截然不同的风格,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成一家”。确实,苏轼的豪放词有着和婉约词截然不同的艺术美感,这是他在词风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更是词坛上一次伟大的超越。

(二)题材广、立意深

苏轼对于题材的开拓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确实,苏轼将词的题材扩大到了社会百态,将以前只在诗中出现的田园生活、山水景物、爱国情思、政治抱负等题材统统写入词中,尤其是农村田园词,蘇轼称得上是农村田园词的鼻祖。并且苏轼对于田园词的创作十分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像普通的耕织、养蚕、祈雨、祭祀等民间活动都写得十分生动有趣,比如《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等。细读苏轼的田园词,可发现词中饱含着苏轼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感情真挚,淳朴可爱。此外,苏轼的爱国词,慷慨激昂,震撼人心,是当时黑暗官场的一丝曙光,更是点燃了后继爱国词人的赤诚之心。这里,将写词的领域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也是苏轼的伟大艺术成就之一。

(三)手法多、音律美

在词从之前的音乐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载体这一过程中,一直也与音律密切相关,词一般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读起来也会朗朗上口,和谐有趣。苏轼在营造词的美感这一方面可谓是造诣很深,手法极具创新意识,不管是写景还是造物,伤今还是怀古,苏轼的词总是“美”的。不难发现,苏轼十分擅长使用叠词、双声、叠韵词等,并且词作的语调也会跟随词作的情感基调变动,因而读来音随情动,一气呵成。如《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苏轼采用线状铺叙的手法,将小舟、天空、江面、游鱼等景物串联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美好自然的江面风光图。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词更加充满灵动之感,读起来也是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含蓄隽永。

(四)哲理深、意境远

苏轼词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与佛老思想相互融合,相互贯通。苏轼本人每次被贬谪,他都会去当地的寺庙和僧人讨论禅理,一来可以寻求慰藉,二来可以修养心性。加上苏轼对东晋诗人陶渊明敬佩有加,因而其词作大都也赋予深深的哲理。佛老思想是苏轼在政治失意时的一剂良药,但是他对佛老思想也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将其积极有利的部分转化为内心的动力,同时又吸收老庄之学的长处,将两者结合,当佛老思想中的“人生如梦”遇到老庄之学中的“超然物外”时便是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能让苏轼在逆境中做到镇定自若、超脱世俗而又回归本我本心。词在思想境界上的飞跃同样也是苏轼的又一伟大创新。

三、结语

苏轼是宋代伟大文学人物代表之一,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政治风云中飘零浮沉,但是这并没有让他自甘不幸颓废不前,反而激发出他性格中豪放旷达超脱高洁的品质,成就了如此伟大的东坡诗词。这种风骨和精神,通过诗词穿越千古,历久弥新,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食粮和精神寄托。

本文浅析了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以及其艺术创新,东坡词的文化艺术价值远远不止以上这些,它就像一座有待开发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细心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启豪.浅谈苏轼词风[J].北方文学,2020(11):21-22.

[2]于小飞.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分析[J].北方文学,2018(33):47.

[3]关茂.苏轼词风研究综述[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9-12.

[4]钟奇高.论苏轼词风的多样性[J].才智,2012(19):201-202.

[5]苏轼.苏轼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5:88.

作者:朱铭月,浙江海洋大学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艺术创新词风苏轼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怀柔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清初词风嬗变——以朱彝尊、陈维崧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