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忆南,刘 璐,孙 超
(1.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2.陕西方圆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3.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001)
江苏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早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一些工业厂房与设施开始退出了使用领域,成为了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印记,也是记录江苏工业化进程的活化石,如果任由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遗憾。因此,对江苏工业遗产进行生态修复,将其利用起来的做法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而工业遗产旅游是开发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是保护工业遗产的有益探索。工业遗产具有教育价值,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有助于游客了解工业知识和工业文化,传播工匠精神,提高游客的人文素质。因为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江苏省内现存较多的工业遗存,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是有效的旅游资源。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不仅能有效保护工业遗产,还可以拓展旅游休闲空间,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对工业废弃地的功能置换,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而大运河两岸作为拥有较多工业遗产的区域,其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
工业遗产旅游目前在江苏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工业遗产处于闲置状态,开发作旅游用途的较少,目前用作旅游的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大运河两岸。大运河是一种可以归类为文化线的罕见的世界遗产运河,如今在江苏省是一个由各种遗产类型和生活文化景观叠加而成的有机体,用于工业遗产旅游,即对废弃的工业用地上相关工业遗存进行开发利用,转化为一种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等新功能并能够吸引现代人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的工业遗产旅游方式[1]。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运河两岸依然是江苏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重点。
江苏运河沿线工业遗产充分展现了工业建筑的历史文化特征,工业建筑的历史同时也体现了城市文脉。因此,对其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应改变其建筑的原有风格,挖掘建筑及地区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营造新的功能需求,使原有建筑的空间和结构得到更好的利用,使城市文脉得到延续[2]。延续城市文脉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手段,大运河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城市所具有的历史内涵有着较强的融合性。大运河两岸的工业遗产的开发,为城市文脉的延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大运河两岸有着较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工业遗产,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亦可以展现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这个过程中,应整合城市相关旅游资源,将运河沿岸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城市整体旅游开发相结合,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在旅游线路安排、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尽可能方便游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3]。
江苏扬州市广陵区古运河上游西岸依托地面交通和水上生态环境,有独特的水上景观,曾以工业为主导行业,因此工业遗存较多。将此区域进行旅游开发,需融合旧工业区环境特色,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精心的建筑设计,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场所,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本项目的地块由主干道和河道分为三个地块。
地块一临近古建筑部分,因此在其功能方面,设计为一处博物馆和两栋连廊民宿建筑,主要打造沿街的良好景观,并与运河上的两处桥形成景观上的节点。
地块二则主要打造沿河大型商业建筑。主要用建筑的形态和其外部的空间形式来强调其东西的连续性。用尺度适宜、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建筑表皮形式来塑造良好的商业文化氛围。建筑的走向形式自然的分隔出多个景观节点和公共空间,灵活多变又富有亲和力,而沿街的商业面积也得到扩大。
地块三在两座桥边设置景观节点,使得三个地块虽然分隔开来但是可以通过景观的渗透性来连接,做出一个互通的商业圈。
场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整体地块被主干道和河道分为三个小地块,交通只有一个桥连接,略显不方便。人流需要穿越主干道才能贯通三个地块,在设计方面需要注重建筑的连贯性。同时需要注意满足消防要求和交通要求。在场地的容积率和绿化率满足的同时,需要塑造几个较大的活动空间,以达到供周围居民及消费者休息的目的。场地四周多是居民的居住用地,因此在设计中增加一些便民设施,如地下停车场、餐饮服务行业。
西北方的建筑为旧工业区博物馆和民宿区,博物馆是由旧时的工业建筑翻新改造而成的,屋顶采用与运河对岸的建筑屋顶样式相同的屋顶,统一建筑形式。博物馆南部的民宿区由两栋半围合的建筑组成,与池塘绿地组成相对独立的民宿区,同时又与各部分相互连通。
中部布置两栋沿运河道布置的大型建筑,建筑职能为商业购物中心,布置地下停车场。建筑地下1层为停车场和库房,地上1层~2层为小商铺,3层~4层为精品商店,沿运河布置,提供良好的滨水景观空间。
东部布置两栋小型商务楼,下部沿河低层商业街,为连通运河两岸,在北部原有桥梁的基础上在南部增加一座桥,使得三个地块连接为1个完整的商业圈。为解决地块消防问题,增加与东部主干道连通的6 m宽的消防车道。东部增加绿化面积,成为完整的一部分绿地区(见图1)。
3.3.1 行车流线分析
根据商业消防停车规范计算,地块一设有20个地上车位,位于地块北部。供博物馆工作人员及临时停车使用,地块二设有地下停车场,其中有车位58个,设有1个地下停车场出入口,位于西南方向。地块三设有地下停车场,其中有车位48个,设有1个地下停车出入口,位于东南方向。方便商业中心顾客及周围居民停车使用,交通便利,将车辆流线与人流线分离开来(见图2)。
3.3.2 消防分析
地块一和地块二设置南北向消防通道,地块三则利用东部的主干道并增加中间消防通道,宽6 m,方便消防扑救。
3.3.3 人流分析
沿街商铺形成沿街商业人流线,可穿越建筑一层通过桥梁至地块三的商业街。沿河道布置栈道,用以人们行走,由栈道串联三个室外空间节点,至上部桥梁可穿越建筑底层过街至地块一。人行流线贯穿整个场地形成一个人行流线环道,同时设置多个商业集散广场,沿河设置的景观栈道提供人们观景休息的停留空间。环形的人行流线使得被分隔的地块串联成一个整体(见图3)。
3.4.1 个体尺度与群体比例
场地内建筑层高不超过五层,总高度限制在22.5 m以内,建筑的密度降低,容积率在1.05左右,建筑单体采用大小混合布置的形式,错落有致,避免建筑太小、太碎,无法很好的联通组合起来。建筑的高度和体积不是太大,也降低了商业建筑过大给人的压迫感。建筑随地形变化,有效的分隔了空间,建筑与建筑的联系通过景观步道与交互空间得到串联,因此形成商业街区的氛围。各建筑体块彼此呼应,形式也在相似的基础上有各种变化,避免同种形式过于单一,也增加空间趣味(见图4)。
3.4.2 结构与材料
结构与材料的选择对建筑的安全性、美观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结构方面,建筑主要采用框架结构,主跨为7 000 mm×6 000 mm,使空间的划分比较规整,也兼顾了经济性的原则(见图5)。
在材料的选择上根据建筑风格的要求进行选材,以常见的砖石、木材、玻璃为主。
3.4.3 整体选型及建筑风格
项目附近居民区还留存有部分未拆除的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因此在建筑的整体选型上,采用新中式建筑的大体风格,与附近居民区的旧建筑风格有所联系,同时因为此地块商业职能,也用建筑风格与之区分。整体建筑屋顶采用坡屋顶的形式,在地块二的两个建筑中,屋顶采用连续斜坡屋顶,跟随了建筑的形体变化,也打破了统一的屋顶形式,增加了灵活的变化。在表皮处理上使用干挂石材和木质隔栅做虚实对比,增加建筑的灵动活泼感(见图6)。
3.4.4 建筑的性格
一般的商业建筑多使用现代风格建筑,用其夸张的形态来吸引人的眼球。此地块建筑则以含蓄内敛的中式风格为基础,用水墨画般的建筑材质,塑造出一个烟雨江南的情景,却也不过于浓墨重彩,而是淡饰其色,朦胧静美,极大的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在扬州古运河上游西岸历史街区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对工业遗产旅游进行开发的设计意图,创建多样而富有活力的新商业中心。多样化的土地使用、商务办公、商业娱乐、文化交流、休闲度假等多功能集为一体,保持新商业中心的活力。创造整体而又各具特色的分区,建筑别具一格,个性鲜明。运河沿岸的建筑划分多块空间格局,丰富城市的生活与活动,提升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空间设计围绕“水”来展开,创造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水空间。强调水与人,水与建筑,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塑造浓郁的现代水乡风情的运河沿岸风貌。设计丰富的活动景观空间,丰富水岸的活动和空间个性,极大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发现基于原建筑之上的改造是对文化的另一种保护,也是更好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方法之一。工业遗产所蕴涵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也是 城市重要的人文资源[4],将其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展现城市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这种做法亦是当今旧工业区改造的新思路,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实施改造计划时,能更多的考虑本城市的文化及建筑脉络,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