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军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纲要》同时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引入管理类平台和教学类平台,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构建了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资源,通过资源应用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那么,如何做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及相关平台的应用工作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浅谈以下几点。
一、科学谋划,求真求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思考: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究竟要走向何处。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信息化建设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教师”的总体发展思路,学校坚持信息化建设要落实在课前、课中、课后和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管理者发展。
二、提高认知,转变思想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统一教师的思想,只有使全体教师都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中,才能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此,笔者所在學校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使全体教师、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为什么要开展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会带来哪些改变、怎样进行信息化建设等。经过深入学习与交流探讨,教师们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新时期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完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操作知识,使教师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便捷与高效,从而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来。
三、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与学校管理,这就需要全体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教师培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加强培训者的培训
学校应选派信息技术较好的教师积极参加校外相关培训,参训教师返校后,学校再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2.强化校本培训
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比如,组织开展微课设计、希沃手机助手等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培训等。
3.以赛代培,以赛代练
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比赛、优质课大赛等,通过竞赛提升教师们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
四、注重应用,深度融合
1.强化课堂中的应用
笔者所在学校修改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将信息技术应用纳入对教师的评价考核。通过校长室、教导处领导深入课堂开展听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
2.强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
为了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笔者所在学校引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注册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空间教师可以便捷地上传和查看文章、教学资源等,网络学习空间增进教师间的交流,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同时,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微信群、QQ群强化了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促进了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
3.强化网络教研活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校的教研方式发生了转变。通过互动课堂,学校可以便捷地与县域内的学校进行互动教研。
五、完善制度,注重落实
制度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信息化建设修改完善了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同时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增加了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使管理环节有章可循,提升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六、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
在引入外部资源的同时,学校还根据课改要求,加强了学校的资源库建设。如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学校空间中,对教师的学习备课、获奖微课、公开课教案等进行教学资源整理。
总之,做好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意义重大。当然,学校也面临新的挑战,如果能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深入研究信息化发展的路径,必将把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