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珍
科技改变生活,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更多的孩子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对阅读书籍没有那么的渴望。但是,孩子的成长要依靠阅读书籍来充实,一本好书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温暖,在书中获得的快乐更持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离不开阅读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阅读习惯的概念界定
我国研究者从各个角度研究了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将不同的概念界定提出。薛晓嫘提道:阅读习惯是在长时间的阅读实践中,借助经常重复的模仿获得的阅读行为,此行为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可以将阅读行为的规律性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如何读、读多少、读什么。郭站坡指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囊括读书中感悟领会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有目的地多读和选读的习惯。庞作娟把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研究概括为:阅读意志、阅读方法、阅读方式、阅读兴趣和阅读态度,同时对学生坚持读、会读、乐读、爱读等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了强调。由此可见,研究者一致认为,小学生应将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的阅读习惯形成。但其在对阅读习惯的界定仅以不同的观点为基础展开了简单的分类归总,大部分是以学科语文教学的经验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理论研究体系。
二、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阅读内驱力的影响
阅读内驱力,即閱读的期待,主要囊括兴趣、目的和好奇心等,是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选择和认可阅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内驱力,便知道自己喜欢阅读的原因。所以,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帮助,让其对阅读目标予以确定,明确阅读目的,才可以促进阅读效率提升,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求知欲。
(二)阅读毅力的影响
只借助阅读动力是难以将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阅读毅力,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所以,在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结合课内和课外、阅读沙龙活动等,培养学生勇于挑战阅读困难、注意力集中、坚持阅读和思考、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三)阅读能力的影响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要具备阅读毅力,还应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还应注重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如有序阅读、读书笔记和整理、阅读的感悟与理解、阅读的方式和速度等,这是阅读从量转变为质的过程。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方法后,便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作用
在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对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养与人格以及今后更好地展开语文阅读学习极为有利。同时,小学语文是全部教育阶段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需要仔细分析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作用进行总结,从而采取相应手段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效提升。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对学生有效吸收和总结知识极为有利,其原因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进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借助教师开展阅读习惯培养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将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养成,最终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还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养提升、人格得到健全,在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做人感悟的领悟,成为一个做好人、会读书、读好书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效地学习诸多语文知识。
四、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措施
(一)选好读本,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真的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才会主动去阅读,从心底对读书产生兴趣。所以,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那么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兴趣呢?孔夫子说过“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理解水平帮学生选好读本。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成熟。所以,在给低年级的学生选择课外书时,可以选择多图画、少文字的绘本,学生会更乐意去读,也会更主动去看;而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和低年级不同,他们的思维随着接触事物的不同以及大脑皮层的发育,思维模式慢慢地向抽象化转变。所以为中高年级的学生选取读物,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比较有逻辑或者推理较强的书给学生阅读,这样无形之中更加强化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对之后的学习起到了有效的铺垫。当然,在引导学生选择课外书时,不要太过拘泥于范围,可供学生学习的范围很广,要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体裁更要多样,形式可以是诗歌、童话、小说、散文、寓言等。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获益的,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在教完课文后也可以推荐相关作品,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学习了一部分,他们的兴致正浓,适时的推荐更能达到效果,比如,当学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会关注到它是选自《伊索寓言》,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这本书,学生也会比较乐意去看。
(二)营造氛围,培养习惯
第一,学生的脑中要构建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培养浓厚兴趣的同时,学习环境也很重要,好的氛围更能激励学生,无意识的注意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有意关注,他们对阅读的看法也会在无形中改变。渐渐地,不用督促学生阅读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环境的营造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中都一样要重视。其形式颇丰,可以是画黑板报,在走廊贴名人名言;也可以在教室里开设读书角,放上学生喜欢的书,每天在固定时间轮流借阅,学生也可以把好书带进校园,在阅读时间、阅读课上互相交流,分享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学生在书香气息浓厚的校园中感受阅读的氛围,接受熏陶,耳濡目染,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慢慢形成。
第二,让学生看书,也让教师、家长参与进来。教师在学校阅读课上陪学生一起看书、一起分享书本里的故事,给学生讲解他们看不懂、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家长在家中陪伴孩子读书时,要适当放下这些电子产品,以身作则,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可以给他们讲故事或者举行家庭竞赛,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长辈的督促和孩子的不懈坚持,如果态度不积极不能持之以恒,是很难养成良好习惯的。笔者会给学生布置每天在家的阅读时间,要求保持至少半个小时,并让学生打卡,起到有效督促的作用,对每个月坚持下来的学生进行表彰,有效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更自觉地去阅读。
(三)强化指导,提高效率
良好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好读书、读书好、多读书,但很少告诉学生要怎么去读,造成学生读了无效率的、无意义的书。读书的方法不同,收获也大不相同。有的学生看了很多书,却没留下任何印象,依然没有文采,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和读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在读书的时候,有的学生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把阅读当作一项任务。这样读书,阅读的时候都是不开心的,更谈不上记什么好词句。因此,教师在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时,更应该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让他们可以成为一个讲求读书方法的人。在教学中,教学生在相应的地方做笔记,遇到问题多问问为什么,理解后把懂得的道理记下来,把阅读和理解结合起来,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从本质意义上来说,阅读的过程也是动脑活跃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读书时多动笔,多思考,思维感悟就能得到提升。比如,在教《孙悟空打妖怪》前,笔者让学生先去读一读、看一看《西游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孙悟空打妖怪的有趣情节,让学生从中体会斩妖除魔的艰辛、妖怪的可恨,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阅读和积极探究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纠正个别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多动脑,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好的阅读方法。
(四)家校合作,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除了学校高度重视、付诸切实有效的计划和行动外,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做到校内引导、校外延伸,营造阅读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校内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要注意通过家访、家长会、有关读写活动等有利契机,对学生家长多宣传以便形成共识,形成家校共建的良好课外阅读环境。可以采用建立家庭图书角、亲子共读分享会、定期深度剖析解读等措施来提升;可以安排家长孩子共同去书店阅读,浏览最新出版图书,了解类别,开阔阅读视野;制订家庭读书计划,分步推进;设置家庭读书奖励机制,建立閱读平台,如订阅优秀儿童读写杂志、世界名著读本,学习名师解读和点评,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积极参与,推动家庭读书氛围,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五)不断激励,延伸动力
小学生无论是读书方法、读书兴趣还是读书习惯都处在萌芽阶段,所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书,作为知识的源泉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思维敏捷,改变学生的气质,让学生变得温柔。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他人的夸赞、表扬是激励性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学生坚持阅读完一本书要对他加以赞美。在学生坚持每天打卡读书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表扬他们,给他们分发表扬信。赞美夸奖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使学生有动力去坚持阅读,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养成,在不知不觉中把好习惯坚持下来。
(六)明确目的,计划阅读
明确目的,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当教师教学生阅读的时候,让学生明白: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应该从哪方面入手?阅读以后对我有什么帮助?我要花多久读完它?目的明确了,读书变得有计划,不盲目阅读,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读书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学生就更有兴趣去读,习惯也更好养成。
(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情感体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小学生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日益频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只是阅读载体不同,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对立,均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所以,不能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不仅要重视纸质阅读,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以及使用网络。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尤其是一些高年级学生,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接触网络,但是他们依然会被盛行的网络游戏所吸引而偷偷地通过手机玩游戏。因此,不如借此契机引导学生将手机、网络视为一种工具,引导他们善于通过网络去查询知识、搜索信息等,这就要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网络平台获得阅读资源以及如何进行阅读。此外,网络资源极为丰富,有很多不良资源,而小学生生活经验尚浅、认知能力较低,难以对某些信息进行鉴别,所以,教师与家长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使学生能正确识别网络信息,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源进行阅读。例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对某些词语、人物不了解时,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利用百度百科等搜索引擎进行查询,将会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开阔阅读视野。
第二,给小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课外阅读环境。除了纸质阅读,教师可以结合网络给小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阅读环境,为其推荐符合需求的阅读App软件。以“一米阅读”为例,这是一款专为青少年制作的阅读App,属于学习教育类的App,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能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需求。例如,“一起来读书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一起学习;还有“趣味闯关”阅读模式,让阅读变得不再枯燥,让学生慢慢爱上读书,使学生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并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结语
阅读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的事情。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好的阅读行为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更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阅读,开心地阅读。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