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办报思想的确立与实践

2022-05-10 23:24胥炜
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抗战时期实事求是

胥炜

摘要: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作为党中央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回顾其创刊经历及办报思想是党媒史研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史料回顾,发现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办报实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为人民为服务、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这些办报思路为今天党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抗战时期 《新华日报》 党报思想 实事求是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领导创办的一份党报。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九年的办报实践中,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党的新闻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华日报》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共党报的先驱。产生于抗日战争烽火年代的《新华日报》实事求是、克服一切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事业工作者。《新华日报》在宣传和动员抗日战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被誉为人民喉舌,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宣传工作作出巨大贡献。

1.确立办报思想。中国共产党早在1937年就决定在国民党统治区办一张党报,为中国共产党发声。庐山谈判期间,周恩来等同志与国民党当局几经磋商,国民党当局同意在南京出版并发行《新华日报》的协议。由于日军逼近南京,《新华日报》筹备工作人员撤到武汉重新办理报纸出版的正当手续,最终《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

《新华日报》创刊之初确定了两个办报思想。

一是全力传递党的方针路线和政治策略。《新华日报》秉持办报思想,积极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宗旨和政治策略,围绕坚持抗日战争、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中心思想,进行宣传报道,取得显著成效。创刊初期,《新华日报》刊发文章《本报的期望》清晰表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纸,首要任务是及时传达党的正确政策和口号,其次,需要去实践党的正确政策和口号,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应有的努力。”《新华日报》对报纸的任务和作用具体阐释,清晰表明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治策略。

二是强化人民群众办报意识。《新华日报》创刊初期,就非常重视号召人民群众共同办报。《新华日报》倡导群众参与方式有两点,其一,开辟专栏,邀请读者参与办报活动。在创刊号第4版,诚挚邀请广大的读者朋友参与办报,呼吁人民群众把抗日战争中暴露的工作问题,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甚或是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活琐事都反馈给《新华日报》。通过交流探讨,共同解决这些疑难问题,也是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其二,注重吸纳群众意见。1938年2月,《新华日报》发出征集,就如何提高报刊质量听取读者建议。1938年4月上旬《新华日报》刊发文章《答复读者意见的一封公开信》,明确指出:“报纸的读者为本报所提出的建议和批评,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工作人员而言能提供极大帮助。”

2.确立宣传主旨。创办后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一直严格服从党的政治需要,秉持党的宣传宗旨。《新华日报》的宣传宗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了解社会需求,传播信息,报道新闻。《新华日报》刊登广告指出:“本报纸的任务是团结全国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进一步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发表正确救亡图存的言论,探讨救亡图存的具体问题。具体栏目包括社会评论、战地通讯、特约文章、本市消息、警辟副刊、救亡情报、文艺节目等等,是战争年代值得阅读的报纸。”

二是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华日报》是在国民党片面抗战,导致抗战陷入危机的状态下诞生。故而,《新华日报》在创刊之初,就把宣传党的全面抗战、坚持持久战的路线作为第一要务。明确表示:“自己将为一切抗日的个人、集体、各级党派以及各阶层的人民发声。”这是《新华日报》作为党报的身份着力宣传树立并深入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念。《新华日报》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战,形成不分任何党派和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共同体,一起抵御日军。这是《新华日報》倡导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家都应该遵守的信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提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主要特色。

1.政治赋能:凸显政治地位。坚持党报的政治地位,最为关键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纸,重点宣传党的思想,与此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积极贯彻党“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的方针。《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明确表示:“本报纸愿意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成为鼓励人民群众前进的号角。”只因肩负着这样的神圣使命,《新华日报》忠实报道了历史事实,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方针政策的重要舆论阵地,并加强同国民党积极分子的联合,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广泛联系,坚定走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1938年4月2日,中共中央发文要求每个党员通过认真阅读《新华日报》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党组织要全力协助帮忙办好《新华日报》。可见,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2.思想赋能:领导高度重视。坚持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新华日报》从创立之初,中共中央就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毛泽东非常重视《新华日报》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当前需要抓好两件重要的事情,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发挥党报的宣传作用,这也是《新华日报》创刊的原因。毛泽东同志曾经多次为《新华日报》撰写文章。《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和《八路军军政杂志》共同约定为纪念全国抗战二周年,特意邀请毛泽东为报纸撰写文章。1939年 7月8日,毛泽东亲自撰写《当前时局的重大危机》,发表在“七七”特刊一版。二是周恩来为《新华日报》倾注大量心血。其一,亲自领导创办《新华日报》,并担任董事长。为争取创办这份报纸的办报权到人员配备以及确定办报方针等一系列工作,都是他操劳的结果。他也积极为报纸撰稿,在《新华日报》刊发各类文稿108篇,大约24万字。其二,对报社的工作细致指导。例如,1939年5月27日,周恩来审阅采访科工作计划后给吴克坚、陆诒亲笔回信,亲自指导采访科的工作人员不仅完成报道任务的采访,而且在采编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传播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其三,领导文委工作传播革命文艺思想。1942年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在《新华日报》后,周恩来同志带领文艺界的朋友们一起学习,把毛泽东同志的革命文艺思想传播到国民党统治区的各个地方。三是董必武、博古、叶剑英等南方局负责人也给予《新华日报》亲切关怀。董必武为解决报馆的经费、纸张、住房等问题四处奔波。董必武、博古、叶剑英等人时常为《新华日报》撰写稿件。

《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人民的喉舌。从《新华日报》的宣传方针可见一斑,“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讲话,讲人民自己的话”。从宣传方针足以看出,《新华日报》的立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人民至上:维护人民利益。《新华日报》秉持着心系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人民至上的原则,自始至终注重维护人民的利益。《新华日报》创刊九年之际,编辑部工作人员撰写的文章《检讨和勉励》确切指出,本报的立场是拥护全民族全人民的共同利益。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不畏强暴、为民请愿,深得人心。充分体现人民至上的理念,把人民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坚决维护人民利益,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无情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和腐败,为人民争取民主、谋福利。《新华日报》揭露和抨击国民党的反共阴谋。《新华日报》刊发了周恩来写下“为江南死难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阴谋。二是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体贴人民的困苦。《新华日报》发表《发展和巩固工会组织》、《工人福利问题》等言论和报道,指出工人团结起来的重要性,反映工人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的诉求,要求国民党政府协调劳资关系,满足工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抗战过程中,大量国民党的伤兵撤回大后方重庆,伤兵们的医疗得不到保障,甚至基本生活也面临困难,于是他们就上街故意骚扰市民,《新华日报》主动关心他们并发表言论和专门访谈,呼吁政府妥善安置伤兵,维护社会秩序。

2.开门办报:重视报纸受众。《新华日报》创刊初期,格外重视报纸的受众。一是从理念上重视报纸的受众。认为办好报纸的关键在于读者,根据周恩来“群众办报”观点,《新华日报》面向读者,提出“为读者服务”的口号,始终把联系读者、依靠读者作为办好报纸的重要途径。二是设立读者交流俱乐部,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与读者建立广泛而且紧密的联系。读者交流俱乐部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分享交流会等,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三是增设读者专栏,反映人民生活。创设《读者信箱》专门栏目,登载读者的通信,回答他们的困惑或问题。报社编辑吴敏在创刊号发表文章《我们的信箱》邀请读者为报纸撰写文章。随后,便有工厂的工人,学校的师生,机关工作的职员等给报馆邮寄信件投稿,他们通过邮件的方式倾诉、描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出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解答。

《新华日报》还分别在三版和四版增设《读者园地》、《读者意见箱》等栏目,《读者园地》每天或者是隔天刊登工人、農民、小职员等撰写的文章,反映社会平民百姓苦不可言的生活遭遇;《读者意见箱》选登读者来信和编辑部的复信,是编者与读者的对话。这两个栏目成了联系读者与编者的两座桥梁,彼此敞开心扉,增进了读者对编者的了解与支持。1946年5月,增设《社会服务》栏目,主要刊登读者生活方面的问题,如介绍科学知识、讨论青年恋爱问题、法律问题、解决医治疾病、失业、购买车船票等问题。此外,还募集图书万册成立读者图书馆。现在,我们党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也要努力向《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那样,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诉求,为人民谋福利。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命脉,同时也是报纸取得人民信任,扩大影响力的根本所在。《新华日报》讲真话、讲实话,真诚对人,真心做事。

1.真真实实:以拥护真理为目的。《新华日报》秉持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基本前提。秉持的态度就是诚实守信,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报纸上的内容根据真实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绝不胡编乱造,在选取材料和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并不以新闻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也不以报纸编辑的主观推断为准,而是根据客观实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编排。”《新华日报》报道真实的消息,给人民以思维的启迪,为人民群众的作为引领方向。1943年 9月1日,《新华日报》刊发文章《记者节谈记者风格》,清晰阐明报纸的宣传工作必须遵循真实的基本原则,指明报纸积极拥护真理,为人民服务。为了真相,报纸要“正义凛然,坚贞不屈”。真理自在人心,党报更要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让人民群众知道事情的真相。

2.客观反映:从实际情况出发。《新华日报》的办报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受人们喜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成绩时不浮夸、不吹嘘。如实报道战况和军民的生产和基本生活状况,对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政治业绩实事求是予以报道,及时反馈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的战时状况,不夸大其词,根据实际情况如实报道。与此同时,也反映国民党中爱国人士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的英雄事迹,如对主要是国民党部队参战的台儿庄战役,《新华日报》如实报道胜利战况。二是反映问题,不加掩饰,如实告知。对于国家、民族面临的危难,如实告诉人民,从不加以掩饰。1941年9月25日《新华日报》刊发周恩来同志的文章《论目前战局》,这篇报道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当时重庆50多家报刊中发行量最大,高达5万多份,被誉为黑暗中的“灯塔”,为人民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专项课题“党史知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项目编号:ctbuds11)、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BS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衍.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志[N].人民日报,1985-12-17.

[2]张帆.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华日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3]韩辛茹.《新华日报史1938-1947》[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蔡斐.重庆近代新闻传播史稿(1897-1949)[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5]石西民,范剑涯.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潘梓年.新华日报的回忆[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9.

[7]《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重庆分会编.《新华日报》五十年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8]吴玉英.《新华日报》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抗战时期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
添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