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现代奥运会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她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弘扬体育精神,培育人们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全世界所瞩目。赛场上,我国奥运健儿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拼搏、恣意书写,屡获佳绩,一场场优美的演出,一个个让人振奋的成绩背后,蕴含着奥林匹克运动强大的教育力量。冬奥会教育人们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要更高、更快、更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期我们挖掘冬奥会上奥运冠军的成长励志故事,以期在青少年儿童中大力弘扬中华体育和奥运精神,鼓励他们学习奥运冠军的励志精神,在运动比赛中学会尊重对手,培育坚韧不拔的品质,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健康快乐地成长。
谷爱凌:天才的奋斗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雪赛场上,全世界观众深深地记住了谷爱凌这个名字。自此,人们除了关注谷爱凌的绝佳表现外,许多人更加对谷爱凌的成长经历产生浓厚的兴趣。
谷爱凌身上有许多独特的标签:中美混血儿,顶级学霸,世界冠军,模特……可如果让她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身份,相信她还是会选“滑雪运动员”。
某些人的天赋和能力,在少年时期已经彰显。谷爱凌3岁开始接触滑雪,4岁时甚至能完成猫跳这样的滑雪专业动作。8岁时,被送入专业滑雪队,9岁起,她就蝉联USASA美国青少年锦标赛总排名第一。16岁时,她的奖牌已经有50多个。
2020年,谷爱凌成为职业滑雪运动员。2021年1月,首次参加世界极限运动会(X Games)的她就斩获坡面障碍技巧、U型场地两个项目的金牌,并在大跳台上摘铜。随后3月的自由式滑雪世锦赛上她带伤出战,“复刻”了世界极限运动会两金一铜的战绩。
2021年12月初,在世界杯美国斯廷博特站比赛中,谷爱凌夺得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冠军,并创造了女子选手在自由式滑雪比赛中完成前空翻两周加转体四周动作的历史。而这套超高难度的动作,谷爱凌学会仅仅用了三周。
出身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是大家对擅长体育的人的普遍印象。
但是谷爱凌偏偏要打破这一印象。
谷爱凌的家世非常优秀,无论是在体育运动方面还是头脑智力方面。
从爷爷奶奶辈算起,谷爱凌的爷爷是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姥姥是上海交大的女篮名将,姥爷谷振光擅长踢足球,是某名校足球主力。
谷爱凌的母亲谷燕,本科硕士都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化学系,然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留在华尔街工作,同时是一名优秀的滑雪教练,这些优势使谷爱凌幼年期间,得到许多得天独厚的滑雪训练。谷爱凌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大学,也是一名妥妥的学霸。
如此优异的家世背景,孩子的天赋必将不俗。
谷爱凌不仅运动能力超强,而且是妥妥的学霸。
2003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谷爱凌今年只有19岁,是一名非常年轻的运动小将。在少年的岁月中,谷爱凌经常参与诸如芭蕾、舞蹈、钢琴、射箭、攀岩、越野跑等课外活动,但最终谷爱凌选择的体育赛事是滑雪。
学习方面,谷爱凌是中美教育完美结合的范例。在日常学习时间里面,谷爱凌接受的是美国教育,培养个人的创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每年的暑假以及寒假期间,谷爱凌又会回到北京学习中文和奥数等科目。
高中阶段,她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成为她所在高中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提前毕业的学生。 为拥有更多时间准备冬奥会,她2019年用一年时间完成了高中两年的课程,2020年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SAT 1 580分(满分1 600分)被斯坦福录取。
伤痛
“雪道尽头是骨科。”网友调侃道,众所周知,滑雪是一项高危运动,受伤概率甚至达到15%,这一数据将许多拥有冰雪运动意愿的人劝退。
早在2011 年,NSAA 曾发布过一份名为《Facts About Skiing/Snowboarding Safety》的滑雪安全研究报告。数据表明,平均每年约有 40.6 人在滑雪时死亡;严重伤害(如全瘫痪、半瘫痪、头部等其他身体部位的严重伤害)需入院治疗的人数则为平均每年 44.6 人。
所有运动中的伤痛都是难免的。作为高危运动项目,在滑雪中摔倒和受伤是常事。
13岁的时候,谷爱凌的锁骨摔断了。
2018年,谷愛凌15岁时,在一次跳台训练中,脚骨骨裂;同年年末,在崇礼举行的世界杯中国站比赛中,谷爱凌训练时摔到头部,当场失忆,后被诊断为脑震荡。
在2021年3月的世锦赛前,她又摔断了右手,造成粉碎性骨折,大拇指也出现韧带断裂,甚至短时间内无法再执起雪仗。这是严重的受伤,但在这种情况下,谷爱凌仍坚持参赛,然而,在大跳台决赛中,为了抓住更多赢的可能,她临场决定“做一个从来没做过的动作”——左右双空翻。这个才在最新的雪季中刚学会不久、从未在任何赛事上有过经验的动作,谷爱凌赢得了一张铜牌。这场比赛可以获得参加北京冬奥会所需的积分和排名,也可以积累大赛经验。
热爱与坚持
滑雪天才谷爱凌在接受访谈时却说:“我只有小于0.1%的天赋。”
她的话并不尽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由1%的汗水和99%的努力组成。
所谓的“0.1%天赋”背后,是谷爱凌对滑雪的99.9%的热爱与坚持。因为在空中的那几秒,犹如飞鸟,自由而欢乐。
“滑雪是飞翔,是游戏,是创造。”她曾坦言,对待滑雪更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的心态,她不会给自己太多压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高超过170cm的谷爱凌,较高的个子这在滑雪中并不算一项优势,相比其他选手,空中的任意动作将更加吃力。在完美的空中转体动作背后,她付出的汗水与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谷爱凌声称:“永远把自己当成最大的对手,最好不是在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而是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秉持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在拿到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有源源不断的奖牌。
一个仅仅18岁的顶级运动员,除去对滑雪纯粹的热爱外,坚定的信念贯穿了她的整个赛道青春。任何一件事她都做到了全神贯注。
未来
谷爱凌是滑雪界的新秀,又因为其中美混血的特殊身份,引发了全世界媒体的高度聚焦。
中国为谷爱凌的夺冠自豪不已,把谷爱凌的声望推上了巅峰。而美国媒体对谷爱凌的评价非常负面。
针对近期个别美国网友的批评,谷爱凌在采访中表示:“我并不是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我知道我的心地是善良的,我也知道我所做的决定是基于所有人的利益,我觉得这会带来更大的好处。如果有人不相信这就是我的初衷,那么这只说明他们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善意,可能因为他们和我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不喜欢我,那么这是他们的损失。他们也成不了奥运冠军。”
点评
从“别人家的孩子”谷爱凌身上学什么
两金一银,18岁的“天才少女”谷爱凌为自己的冬奥首秀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实际上,在摘金夺银之前,谷爱凌就因为各方面的出色表现成为北京冬奥会的顶流。
世界冠军、学霸、时尚达人……这些标签或许都难以完整描述谷爱凌。谷爱凌的光环早就溢出了运动场,人们热议谷爱凌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很多家长坦言,谷爱凌的出现让自己的育儿焦虑翻倍了。一些家长或是自嘲或者自勉:“鸡娃”不如“鸡自己”。而在一些人看来,谷爱凌的成功复制不过来,她的成功属于精英阶层,是育儿天花板的存在,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关系。
毫无疑问,谷爱凌的成长,建立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之上,而且是充分利用中美两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其天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再加上对机遇的选择和把握,成就了今天的谷爱凌。这些优越条件,显然是大多数人所难以企及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制造下一个“完美小孩”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谷爱凌的成长之路,也揭示出一些普遍的教育常识、成长规律,普通人并非只能羡慕,以至于徒增育儿焦虑。从谷爱凌的身上,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很多可供借鉴的东西。
比如,尊重兴趣。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谷爱凌从三岁开始就走上滑雪场,固然因为她的妈妈就是滑雪教练,带给了她接触冰雪运动的机会,但一路走来,归根结底还是热爱。“我不是为了拿奥运奖牌而滑雪,也不是为了考上斯坦福而学习,我这么做是因为我喜欢,顺便赢几场,而赢又让我更喜欢去做。”从滑雪中了解到自己的兴趣,并愿意承受风险和伤痛而选择坚持,从滑雪中享受更大的快乐。她发现了自己的兴趣,而母亲尊重她的兴趣,支持她的选择,而不是为她选择,更不是强迫她做什么,“尊重孩子的兴趣”无疑是这一教育模式的基础。
不仅是谷爱凌,苏翊鸣也曾在做演员和职业滑雪运动员之间动摇过,父母给他的建议是:“做你喜欢的。”正是因为热爱,不断激发他们的天赋,使他们获得了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持续动力。为人父母,需要反思的是,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有多少是孩子自己在选择,又有多少是父母为他们选择,把自己未实现的夙愿寄托在孩子身上?
也正是因为热爱,所以专注。睡够十小时,是谷爱凌的另一个成长秘诀。一天只有24小時,对谁来说都是如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实现全面成长,这背后是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比其他运动员睡觉时间长,但不睡觉的时候就更加专注。比全职滑雪的人付出的时间少,那么就奋力追赶,不断提高效率。“做作业的时候用百分百的精力去做,然后用百分百的时间去滑雪,这样才能滑到最好的成绩,也能得到学校最好的成绩。”
也正是因为专注产生的效率,让她有机会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尝试一切有趣的东西,并在热爱的赛道上不断超越自我。让孩子牺牲睡眠时间去追求学业目标是不少家长的选择。但从谷爱凌的案例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保障睡眠时间是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可以与实现学业目标、成长目标等并行不悖。做好时间管理,提高专注度,所能产生的效率远超过对睡眠时间的压榨。
“制造”下一个谷爱凌不可为,“别人家的孩子”终究是别人家的,不必为此而神伤、焦虑,也不必为此而不平。富裕还是贫穷,当然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道路。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暂待爆发的“小宇宙”。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尊重教育常识和成长规律,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天赋,发展自己的天赋,“小宇宙”就能迎来爆发的时刻,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徐梦桃:从烧烤摊走出来的冬奥冠军
“我是第一吗?”徐梦桃仰天长啸,泪流满面。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进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32岁的徐梦桃拿下108.61分,终于等来了她朝思暮想的冬奥金牌。这是她第四次出战奥运会。
从温哥华到北京,经历了索契和平昌与金牌擦肩而过的遗憾,今天,徐梦桃终于圆梦了。
“我们赢了!”激动的呐喊声中,这些年经历了多少伤痛与心酸,只有她自己知道。
烧烤摊走出的冠军
1990年,徐梦桃出生在辽宁鞍山一个普通家庭。“梦里遇陶公,笑看红尘事”。家人为她起名梦桃,希望她能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无忧无虑地生活。
然而徐梦桃的童年记忆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她至今难忘20多年前在烧烤摊上捡签子的时光。
小时候家里为了生计,开了一个烧烤摊。两三岁的小梦桃,还没有家里的桌子高,没上过托儿所、幼儿园,也没看过电视里的动画片。但她已经知道家庭收入来源,就是那辆拉着牛羊肉、白铁签、炉子和调料盒的三轮车。
90年代的东北正在经历剧变,铅灰色的天空下,无数大厦正在崩塌。对于出生在36平小家的小梦桃来说,把串肉的签子捡回来消毒,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生活技能。
傍晚时分,家人把一箱肉搬到马路边,点起炉子,青烟腾起,飘摇进冷冽的空气中,开始一天的生意。爸爸在前面烤肉,嘴上报着菜名和数量,徐梦桃在后面帮忙拿串。夜深没什么人的时候,徐妈妈过来接父女回家,一天也就挣三四十块钱。
有时候天太冷,没什么生意,徐梦桃就会对父亲说,“再等一会吧,说不定还能多卖几串”。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卖完了准备的食材,一家人怀着丰收的愉悦,回家结算一天的战果。
“现在我都感觉很怀念,每天挺幸福的。”徐梦桃的眼里带着回忆的光芒,“说到这我有点想哭,我家里虽然条件不是特别好,但是感觉挺幸福的。”
从小就帮着家里在烧烤摊忙前忙后的徐梦桃,却出现了罗圈腿。徐爸爸为了纠正女儿的体型,把她送去学体操,一个月给体校50块钱。
一年半后,平静的生活开始出现涟漪。教练给徐妈妈打电话,让小梦桃走专业体操的道路。徐妈妈当即否决:“不行,专业体操太苦了,还耽误学习。”但教练锲而不舍地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桃桃很勇敢,很有悟性,一比赛就能拿到奖牌,不走体育这条路可惜了。”
于是一家人决定让桃桃试试,把她送到了长春。然而徐梦桃没有试试的想法,进入体校后,她就种下了冲击奥运冠军的梦想。
“可能是我懂事太早了,我从没想过放弃,让我练啥我就练,好好练。”2002年,12岁的徐梦桃在辽宁省运会上拿下三金两银一铜,为家里带去了一万两千元的奖金。
回家的路上飘着雨,父亲打着伞,徐梦桃的脸上满是兴奋,在让父母自豪的同时,终于可以缓解家庭压力了。
初出茅庐
然而没多久,徐梦桃的身高就超过了1米6,不再适合练体操。
刚好这时候,沈阳体院的自由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过来挖徐梦桃,一家人商量后决定,让徐梦桃转行。徐梦桃就以三金两银一铜结束了体操生涯,在12岁正式进军滑雪界。
那时中国滑雪项目还处于萌芽,困难重重。最重要的是,滑雪容易摔伤,更何况是空中技巧……教练给她看空中技巧的资料片,徐梦桃看完后的第一反应是:太危险了。但12岁的徐梦桃没有因为危险而止步,她的运动天赋和抗压本领在雪道再次绽放。
三年后,15岁的徐梦桃奪得第一个全国冠军;2007年,她夺得第一个世界锦标赛冠军,并荣获当年的世界新人奖。但就在那一年,刚从跳台上高高跃起的徐梦桃,还没来得及飞到最高点,就跌落了。
在一次落地时,徐梦桃遭遇十字韧带断裂和内侧副韧带撕裂,赛季报销。徐梦桃一下坠入谷底。17岁的年纪,本是滑雪生涯的上升期,然而此前队内所有遭遇韧带断裂的选手,复出之后状态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她也在担心父母会知晓她的伤情,担心他们从此悬着一颗心,看到她高高跃起的时候,再也不敢放下。
队里把她送到体育总局康复,先养好近乎断裂的内侧副韧带,再接受前交叉韧带的修复手术。粗针头直扎入腿部静脉,缝合创口的针脚像蜈蚣一样趴在腿上。前交叉韧带的术后康复漫长且痛苦,哪怕是史泰龙那样的硬汉,也会一边掰腿,一边哭喊得像被夺走零食的小孩。徐梦桃住在医院对面一间不带窗户的单人间,每天自己推着轮椅的双轮,到医院接受蜡疗,然后到康复室练平衡。
徐梦桃也会给妈妈打电话,也会在夜里疼得睡不着觉,当然也会哭,但她在电话里绝口不提自己的伤。孤独与苦难没有白捱,一般运动员伤后要康复10个月,徐梦桃却在仅仅7个月后,就满血回归赛场。
2008年,她在自由滑雪世界杯分站赛上获得亚军,2009年,又在日本世锦赛上再获亚军。在2009年拿到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后,徐梦桃回到鞍山老家时,依然去家里的烧烤店帮忙。
穿着运动马甲,梳着三七的刘海,休闲的运动裤,一个朴素的女孩,上串,端盘,收银,样样干,一脸灿烂笑容。而徐梦桃的父母依然不知道女儿经历了什么。
折戟奥运
大伤后满血归来,冠军的大门为徐梦桃打开了。
从2009年收获了第一个世界杯冠军以来,13年时间,她将世界杯冠军的数量提升到了创纪录的27次。2011和2012赛季,更是连续夺得两年的世界杯总冠军头衔。她由此成为世界杯历史第一人,将自己的名字载入了这项运动的历史。
在索契奥运周期,徐梦桃达到了运动和成绩的巅峰——她收获了自己第一枚世锦赛冠军,四年里取得了 14个世界杯冠军,还拥有世界第一的难度动作。
然而,冬奥会冠军却像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2010年徐梦桃首次参加温哥华冬奥会,挑战高难度动作不慎失误,最终以第六名的成绩收官。徐梦桃眼泪当场就流了出来:“等我四年,四年后我还会回来。”
眼泪不会流到第二天。她还是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在雪道上速降、举手、腾空、转体、落地。
2014年索契冬奥会,徐梦桃作为夺冠热门错失金牌,取得一枚奥运会银牌。徐梦桃手握第一枚冬奥奖牌,自信地表示,“四年后看我的。”
然而在2016年,徐梦桃却再次遭遇腿部韧带断裂。“我问我自己,徐梦桃你只有两条路了,练或者不练。如果选择继续练下去,那么瓶颈期、低谷、不敢跳、怕受伤便依然存在。我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必须放下一切强大起来。”
徐梦桃没有选择放弃,她又用7个月的时间便走出了伤病。
2018年平昌冬奥会,徐梦桃依然是夺冠最大热门,她赛前许下了不夺冠就退役的誓言。但最终比赛第二轮她出现失误摔倒,提前出局……
赛后,她擦着眼泪说:“我全力以赴了,但我速度太慢了。我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第二次机会。我先做手术,先康复再说,把钉子取出来。现在我的腿依旧非常疼。”
来到平昌的父母本想给徐梦桃一个惊喜,但赛后却是徐梦桃强抑着心中的难过,安慰着电话那端的父母。
回到酒店,徐梦桃看着新闻和评论,低落、委屈就像四面而来的潮水,终于化成止不住的眼泪。但即便表现失常,伤病缠身,但平复了心情之后,徐梦桃又在社交媒体发文,决定坚持追寻梦想:“三届冬奥会我都是那个‘拼金牌的姑娘,为祖国拼金牌是使命也是荣誉!”
就这样,为了北京冬奥,徐梦桃做了职业生涯以来最严重的手术——半月板切除,然后重新投入到漫长的伤病恢复期……
圆梦北京
伤病和曲折除了把膝盖半月板越削越少之外,没有改变她分毫,徐梦桃还是那个“吾日三省吾身”的努力型选手。在雪道上滑翔了近20年,无数次在高峰和低谷间徘徊,徐梦桃已经从新秀变成了老将。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发朋友圈,她有了新爱好——买自己喜欢的贴纸,记录自己每日的心情,就像另类的手账,用更传统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点滴。
由于半月板切除了近70%,导致膝关节没有了缓冲,加之手术时植入了钢钉,因此徐梦桃无论训练还是比赛,每一次落地都会产生剧痛。
2018年8月11日,徐梦桃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段话:今天真是个值得纪念的一天。今天是2018年3月14日双腿手术后的第一堂专项课,也是2018年2月16日平昌冬奥会后的第一堂跳台课。感觉自己最有魅力的样子就是穿上这套装备的时候。勇敢者就是从哪跌倒,从哪爬起来,不是吗?
徐梦桃再次满血归来。
接受媒体采访时,徐梦桃直言不讳:“奥运冠军可能是我的一种执着吧,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向往,一个梦想。”四次大手术,每一次她都担心自己不能继续训练,而不是手术带来的痛苦。和谷爱凌的天生好家庭不同,和苏翊鸣的风华正茂不同,她已经没有太多的机会站在舞台。
她一遍一遍地练习,每天各种肌肉训练,从6层楼的高度滑落,起飞,旋转,无畏生命,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冬奥梦。
终于在北京,32岁的徐梦桃,在半月板只剩下30%的情况下,第四次坚韧地站在了冬奥会赛场,拿下了心心念念的金牌。赛后,徐梦桃泪流满面,忘情大喊——“我终于在家门口赢了!”她的运动生涯再无遗憾。
励志人生
如果说十七岁的苏翊鸣和十八岁的谷爱凌让人有天才少年“横空出世”之感的话,那么徐梦桃的金牌则让我们感叹:原来一颗渴望冠军的心,可以如此强大。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每一次跳跃都是与命运的“轮盘赌”。在追梦奥运的道路上,徐梦桃先后经历了四次膝部手术,一双膝盖伤痕累累。
几乎每一次重伤都可以让她选择退役,但徐梦桃并没有向挫折低头。徐梦桃打破了一切禁锢,简直就是一部励志的传奇故事。
她的个人荣誉足够闪耀,伤疤已成她最好的勋章。有些人一辈子成功不了一次,失败是常态,登顶只是小概率。但是,总有一种人,在明白这一切的残酷以后依然选择继续冲顶,不懈努力。
这就是徐梦桃的励志人生。
苏翊鸣:十七岁的冠军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2月15日,北京冬奥会举行单板滑雪大跳台决赛,17岁小将苏翊鸣历经三轮滑行,斩获中国代表团单板滑雪的冬奥首枚金牌。苏翊鸣成为中国代表团冬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超高分提前锁定冠军
本次大跳台比赛竞争激烈,加拿大传奇选手马克·麦克莫里斯、刚刚拿下男子坡障冠军的马克思·帕洛特等,纷纷在首轮就拿出了自己1800的高难度动作。苏翊鸣在首轮同样跳出1800动作,并凭借完美发挥暂时来到排行榜第二位。
第二跳,苏翊鸣继续在加高台出发,选择反向偏轴转体动作,完美表现后稳稳落地,内转三周1800动作,加前刃的印地抓板,为其向奖牌冲击奠定了基础。这完美的一跃为他拿到了93分,是前两轮比赛的最高分数。
第三轮,世界名将们受到苏翊鸣超高分数的压力,纷纷没能完成高分动作。随着挪威选手最后一跳使用出1620转体动作,上升到第二,苏翊鸣榜首位置无人能够撼动。那一刻,苏翊鸣提前锁定冠军。
不过,尽管苏翊鸣已经确定拿到金牌,他还是把一个悬念保持到最后——冬奥会最后一跳,他会拿出什么难度动作来?苏翊鸣带着最轻松的心态出发,高高跃起,献出庆祝自己最好的18岁成人礼物。
訓练中塑造沉稳性格
回顾苏翊鸣的北京冬奥会之旅,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沉着稳定。其实,2月18日才是苏翊鸣的18岁生日。从苏翊鸣多年来潜心训练单板滑雪的经历中,也许能发现,他在滑雪训练中的严谨和严格,塑造了如今的性格。
苏翊鸣凭借自己对滑雪的热爱,对单板滑雪的热爱,一路在家庭的帮助下走到今天。苏翊鸣曾因出色的滑雪技能,被徐克钦点出演《智取威虎山》中的“小栓子”一角。那段日子,苏翊鸣也以为,自己将会走上另一条道路。
最终,苏翊鸣还是遵从了内心对滑雪的热爱,为了单板滑雪,为了备战奥运,放弃了演员梦想。“我必须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我想要做的事中,自己的梦想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苏翊鸣说。
在备战冬奥会期间,苏翊鸣也在努力对抗着随之而来的压力。“压力同时也是更大的动力。不管成绩怎么样,我觉得都毫无遗憾。”在备战过程中,苏翊鸣发现,自己对这个项目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全情投入。
所有经历都给予他帮助
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外教佐藤的完美配合,让苏翊鸣在2020年和2021年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进步。
在佐藤康弘看来,苏翊鸣短短17岁的人生,所有的经历都给予他帮助,包括拍电影。“我认为拍电影给了他很大帮助,让他有机会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让小孩子有机会走到家庭和学校之外去看看。这对运动员成长是有帮助的。”
不同的生活尝试,促成了苏翊鸣如今的成熟稳定。“苏翊鸣现在才17岁,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在跟一个35岁的人说话。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事,很会和人打交道。对于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长大,他的心里已经非常有数了。”外教表示。
未来将追求更多“标签”
在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的付出获得了最大回报。在他参加的两个冬奥会项目中,他都登上了领奖台。这也帮助中国男子单板滑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那么,接下来苏翊鸣还会有什么样的新人生呢?
对此,苏翊鸣说,尽管“小栓子”和“滑雪冠军”已经成为自己的两个标签,但他希望的远不止于此。他说:“我希望尽可能在不同领域内展现自己,希望大家留下很多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滑雪运动员,或者影视演员,或者学生。不管做什么,都需要专注,付出全部努力,把事情做好。这是我身上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武大靖:从陪练,到世界冠军
2022年2月5日,中国短道速滑队在武大靖的带领下拿下了金牌,这是中国队在本届奥运会上斩获的首枚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武大靖个人的第二枚奥运会金牌。在2018年举办的平昌冬奥会上,武大靖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夺得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平昌冬奥会收获的首枚且唯一一枚金牌。
在平昌冬奥会上武大靖连身体触碰的机会都不给对手就“轻松”夺冠,被网友誉为“风一样的男子”。很多人把他的成就归结为天赋。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种种完美、奇迹的背后,也有着挫折、心酸,甚至是伤痕。
小时候,为了兼顾学习和速滑,他每天清晨4点多就骑上自行车前往冰场,训练场还是在场外——温度低至零下30多度!
长大一些后,他进入佳木斯短道速滑业余队。据说,在佳木斯业余速滑队的三年,他从来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训练。不久后他又只身一人南下,进入江苏省短道速滑队。后来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到国家队。可开始时他只是队伍的陪练,先是领着女孩子滑。后来能力有所提升后,终于可以跟在男孩子队伍滑,可却被要求在队尾。
这种期待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没有让他放弃。他的内心一直埋藏着成为冠军的梦想。他也用自己的坚持与拼搏诠释了运动员顽强与竞争的体育精神,也一步步取得突破,从国内冠军,到驰骋国际赛场,成为实至名归的“冰上尖刀”。梦想的种子,终于绽放出娇艳的花朵。
任子威:95后“劳模”,会飞的“大象”
2022年2月7日,北京冬奥短道速滑男子1 000米决赛打响,任子威以1分26秒78的成绩斩获冠军,为中国队夺得第二枚宝贵的金牌,也帮助中国队实现了冬奥历史上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任子威出生于1997年,是95后运动员中的佼佼者。在冰场上一往无前的任子威有两个外号。一个是“劳模”,这是因为他一直是队友和教练眼中最勤奋的那一个。“每天早8点到晚7点的训练,我总是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即使饱受膝伤疼痛的折磨,我依然坚持在训练场和赛场,从不缺席。”任子威曾这样自我评价。
任子威,他的另一个外号是“大象”,那是时任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给他起的。李琰解釋说,“‘大象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夺目,可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它就会向世人展示出它的力量。”不得不佩服的李琰的目光如炬,有天赋,有梦想,更有拼搏精神的任子威,带着梦想开始冲刺、起舞,成为赛场上瞩目的“飞象”。
在夺冠后任子威谦虚而诚恳地表示,“没有两名队友,我也拿不到这枚金牌,所以这并不是我的金牌,是团队的金牌。”速度提升的同时,任子威的心态也愈发醇厚,相信他将向着自己的梦想继续滑进,滑出新的“中国速度”!
(根据新华网、央视网、人民网、《北京青年报》综合选编 作者褚鹏、杨三喜、贾文艺、易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