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之变故事多

2022-05-10 13:32王长山丁怡全王明玉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洱海牛粪水质

王长山 丁怡全 王明玉

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村貌与洱海风光( 胡超/ 摄)

曾经,面对严峻的水体污染,云南开启了抢救性保护治理洱海工作,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禁磷、禁白、禁牧;现在,坚持全民、科学、系统、依法治湖和绿色发展,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成效不断巩固。

曾经,洱海暴发全湖性蓝藻,水质急剧下降,保护治理工作警铃阵阵;现在,湖水清清,波浪声声,洱海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2020年和2021年实现水质为优,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在水质环境、治理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曾因污染而黯然失色的高原明珠洱海被擦亮,迎来复苏时刻,迷人的山水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里是诗和远方

今年53岁的杨晓雪是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大理州生态环境监测站副总工程师。1991年大学毕业后,杨晓雪回到监测站工作,与洱海保护结缘。三十多年来,她像医生一样为洱海“把脉问诊”,守护着这面大湖。

洱海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蓄水量29.59亿立方米,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也是大理人的“母亲湖”。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是群众心中永远的乡愁。20世纪80年代,洱海水质较好。但随着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洱海由贫营养湖泊向中营养湖泊再到富营养湖泊演变,水质急剧下降。

1996年,洱海暴发全湖性蓝藻,水质堪忧。“洱海水面被一层绿色的藻类覆盖,走到水边,气味刺鼻。”杨晓雪心目中,这已不是儿时清澈见底的洱海,母亲湖生病了。她和同事奔走在洱海边,全部水样取完得花上一整天,回来后连夜分析测试。

面对严峻形势,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洱海保护举措,实施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的“双取消”措施,开展退鱼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屋還湿地的“三退三还”工作……但保护治理没有赶上污染负荷加重的速度,洱海水质处在波动下滑阶段。2015年底,水质走低的趋势仍没有被彻底遏制。

“洱海病得不轻,再不采取断然措施恐怕就来不及了。”杨晓雪忧心忡忡。2016年11月,洱海治理攻坚战全面启动,这让杨晓雪看到希望。随之而来的是洱海水质监测频率提高,监测站工作量激增。“能让洱海水质好一点的话,再苦再累都值得。”杨晓雪语气坚定。

经不懈努力,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明显。2021年未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两年实现水质为优。“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从抢救性治理阶段转入保护性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说,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全州上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时刻保持清醒,洱海保护治理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环洱海而建、全长129 公里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其中洱海西岸的46 公里段成为大理新的“网红打卡地”。

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杨晓雪深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她见证着洱海水质变好,也发挥专业优势推进洱海保护工作。“给洱海拍照不需要技术,怎么拍都美。”现在,漫步洱海边,杨晓雪时不时会拍上几张洱海照片,洱海之美让她自豪。

湖里碧波荡漾,岸边草地林地绿意盎然,环湖的湿地、滩涂恢复了“野态”……目前,环洱海而建、全长129公里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其中洱海西岸的46公里段成为大理新的“网红打卡地”,游人漫步生态廊道,一步一景,趣味横生,仿若入画。

以前,这里却是另一个模样:生态廊道原址上布满沿湖而建的民房。大理镇才村村民陈建雄感叹:“房子直接建到水边,天然湖岸线遭到破坏,不仅风景全无,污水还直排洱海,造成污染。”

现在,洱海流域筑起了一道“绿色”防线。“系列举措中,生态廊道令我印象格外深刻。”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赵婷说,生态廊道着力将洱海湖滨带恢复到天然状态,大大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

洱海生态廊道的美丽景色被25岁的大理女孩施雨一一摄入手机,并编成短视频在朋友圈里展示,惊艳了远方的朋友。“我从小就看爷爷拿着相机拍洱海,后来爸爸也跟着爷爷拍洱海,我呢,耳濡目染,也学会了摄影。不同的是,我用手机拍,短视频居多。”谈起一家三代人聚焦洱海的事,施雨如数家珍。

施雨的爷爷施作模今年85岁,第一张洱海小普陀照片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近年来他在熟练使用数码相机后,又拍摄了近万张洱海照片。“这里就是诗和远方!洱海的明天会更好!”施作模说。

这里留山水乡愁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何利成泡上一壶香茗,坐在客栈小院里的桌旁,眼前是碧波荡漾的湖水。院里的梨树开满白色的花朵,微风拂面,清香阵阵,三三两两的花瓣在身旁飘落。

与洱海一步之隔,2012年,何利成将自家的白族民居改造成客栈。游客纷至沓来,体验苍洱秀色,也给一家人带来收益。“毕竟,靠水吃水嘛,哪想到会污染它。”何利成一脸腼腆。

3月25日,何利成在“五彩油菜花”田中察看作物生长情况(丁怡全/ 摄)

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明珠一样的母亲湖在眼前变暗:随着大理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加之一年上千万人次的旅游流动人口,远远超出洱海环境承载能力,水质急速下降,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暴发全湖性蓝藻。“山清水秀才有乡愁,污水秃山人都不来。”何利成和湖畔的村民们看着洱海生“病”,心焦不已。

时不我待。各种“重拳”举措陆续推出,砸向污染“病灶”。2016年11月,云南开启抢救性保护工作,从环湖截污、生态搬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河道治理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打响洱海治理攻坚战。

2017年,一纸“最严治理令”为洱海流域2400多家餐饮和民宿按下“暂停键”,何利成家的客栈被关停一年多。2018年,根据洱海保护的需要,何利成家将房子整体后退7米,院子一侧的耳房部分拆除。

“我觉得值!如果洱海被污染了,损失无法估量。”何利成说。现在,采取环保措施的客栈一滴污水也流不到洱海里,这令他很自豪也很心安。

“前些年,村民环保意识很差,无序建房多,垃圾随手乱扔,污水直排洱海。” 提起过往,湾桥镇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直摇头。他说:“不能让洱海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构建“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的垃圾收集清运长效机制;实施村落污水收集管网扩面建设,实现到户收集全覆盖,集中收集处理庭院污水……何橋坤说,村里还新建多塘系统、蓝藻处理池,有效净化农田尾水。

现如今,洱海流域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古生村村民李德昌一有时间就会到洱海的河滩上走走。“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打扫滩地上的生活垃圾,打捞近岸的死亡水生植物和水藻。”李德昌说,目前他还是义务的生态环保宣传员,给旅客讲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洱海边守护乡愁。

像古生村一样,洱海保护各项举措扎实有效实施。面朝洱海,风情浓郁,景色秀美。众多游客来古生村的农家小院,心头萦绕着浓浓的乡愁。“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何利成说。

保护与发展同行,近年来,大理州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持续巩固“三禁四推”(即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成果,加快推进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产业转型发展。

“十三五”期间,大理州累计投入资金315 亿元,对洱海进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是“十二五”期间的7.5 倍。

何利成也找到了“新工作”。2021年,他向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包下古生村村口的580余亩土地,在公司的指导下轮种水稻和油菜,生产古生村“洱海留香”生态米、绿色菜籽油等农产品。

“无论是大春的水稻,还是小春的油菜,种植全流程都严格遵守洱海保护、生态种植的要求,不用化肥,不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何利成说,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让农产品有了更高的价值。

何利成还在朋友圈里给生态米打起广告,一公斤生态米16元,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根据统计部门数据,近几年,洱海流域化肥农药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和“洱海清、大理兴”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洱海治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要留住乡愁。”李德昌说,

这里推绿色治湖

乱放成堆、臭气熏天、脏水横流……几年前,洱海周边十多万头牛每天产生的粪便,颇让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头疼。一年产生的牛粪,除一部分还田外,大量被乱堆放在村民房屋旁、河边、路边,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还对洱海造成污染。

如今,一套从养殖场到牛粪收集站、牛粪加工厂再到田间地头的牛粪处理机制让牛粪被加工成有机肥,成为村民眼中的“宝贝”。

大理市上关镇漏邑村的村民苏建益养了50多头奶牛。每隔一天,他都会往上关牛粪收集站跑一趟,把牛粪送过去销售。每吨牛粪能卖80元,一个月下来,仅卖牛粪就能挣4000多元。

像苏建益一样,洱海流域众多的养牛户告别了为牛粪处置犯愁的日子,不但有牛奶收入,还有了特别的“牛粪收入”。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为保护洱海出一把力,公司走上了做有机肥料的道路。

农户拿实惠,企业获原料,洱海得治理。“牛粪大王”钟顺和变粪为宝,苍山洱海间“点粪成金”的做法被大家津津乐道,成为洱海治理的一项生态举措。

钟顺和也在古生村流转了200亩农田,大春种水稻,小春种油菜,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色种植,要取得有机模式认证,现在我们生产的一公斤稻米可以卖36元。”钟顺和说,群众实现绿色发展,洱海才能越来越好。

2021年,洱海流域新增海西片区土地流转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9.47万亩,收集处理畜禽粪污16.08万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

大理还加快流域种植和养殖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3万头,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以智慧景区、特色小镇等建设为抓手,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杨国宗说,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培植,2020年中草药种植面积约56万亩,总产量超10万吨。

目前,按照坚持系统治湖、科学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的理念,当地围绕绿色发展,全力擦亮这颗高原明珠:

——“十三五”期间,大理州累计投入资金315亿元,对洱海进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是“十二五”期间的7.5倍;完成环湖1806户生态搬迁户的住房拆除任务,腾退近岸土地面积约1029亩。

——科学治湖持续深化,科技支撑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古生村科技小院有序推进,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2.0版本上线运行,智能感知、数据共享、分析预警、监管服务等功能不断完善。

——依法治湖持续深化,法治保障长效机制日益健全。出台《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规范农村个人建房、餐饮客栈经营、船舶管理等配套政策,依法科学划定洱海一、二、三级保护区,洱海湖区及一、二级保护区界桩、标识布设工作全面完成。

……

杨国宗说,当前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的关键节点,要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洱海水质稳定向好成果,全力推动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同步改善。

猜你喜欢
洱海牛粪水质
石牛粪金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牛粪,印度人的灵魂伴侣
走到洱海
诗意洱海
洱海太湖石
牛粪
鲜花和牛粪的爱情
观水色,辨水质
观水色,辨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