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宏妮
3月28日,东莞市政府印发《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东莞“十四五”期间的科创战略越发清晰。成功跨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后,东莞更加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
在此之前两个月,广东省东莞市统计局公布2021年东莞经济运行情况,2021年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855.35亿元,同比增长8.2%。东莞,终于拿到了“万亿元俱乐部”的入场券。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同时也是2021年唯一一座新晋GDP万亿元的城市。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城市,东莞政商关系良好,民营经济发达,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企业。此外,东莞以外向经济带动内源性经济的发展路径,也是它独有的特征。
未来,东莞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从“世界工厂”华丽转身。
同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第二梯队且同样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和佛山,会师于万亿GDP城市俱乐部,两者之间会有哪些较量?
林江认为,经过外需40多年的拉动,东莞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向型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如何成功地将这个体系扭转过来,为内需市场的拉动服务,成为东莞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
“东莞不开工,就不能实现冰墩墩自由。”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东莞的工厂负责冰墩墩的外壳生产。从正月初五开始,多家企业连夜商讨生产事宜,并在工人到位后迅速开工,只为满足国人求购冰墩墩的热情。
在生产冰墩墩“冰糖外衣”的东莞众盛硅胶工厂车间内,两套数百斤重的冰墩墩外壳模具正“躺”在机床上,工人们将冰墩墩的模具洗净拭好抛光,将硅胶放在模具上送入机器增压塑形,再用气喷枪小心脱模。只需5分钟,冰墩墩的外壳就做好了,还带着压制时的余温。
制造“外壳”,也制造机器。生产冰墩墩外壳的设备制造商就是东莞科盛。企业总经理透露,冬奥会开幕前公司已陆续为“冰墩墩”生产商提供油压成型机200多组。
经过4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世界工厂”“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已成为东莞作为外贸大市的标签。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东莞经济的底色是出口加工。2020年东莞经济外贸依存度达到138%,为全国最高(第二名苏州约为111%)。2021年,东莞进出口总额15247亿元,同比增长14.6%。
但事实上,和外资相比,民营经济和内销对税收贡献更大。
2020年东莞市国内税收高达1775亿元,高于万亿GDP俱乐部里的济南、西安、福州与合肥等省会城市。
凭借制造业的底子,以科技创新为新引擎,东莞成为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
“东莞GDP破万亿元,非常振奋人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说,早期东莞依赖从国外引进技术,如今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越来越强,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双万”也犹如东莞的悬顶之剑。
林江认为,经过外需40多年的拉动,东莞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向型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如何将这个体系服务内需市场,成为东莞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
目前,东莞还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和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虽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莞有1300万人口,但其中绝大多数是流动人口,其稳定性是很大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必须应对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林江表示,“在东莞,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已经和一个应届本科生持平了。”
如逆水行舟,东莞不进则退。
面对机遇和挑战,加法和减法同样重要——将加工制造业外迁和内迁,加大新经济和新产业的发展,以科创为先进制造业赋能,以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成为摆在东莞面前的新课题。
事实上,“十多年前,东莞已经有了机器换人的概念”。林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不论是从政府侧还是企业侧,东莞的数字化转型都萌芽较早。十年前,东莞企业已经愿意投资数字化,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并著手在企业实行数字化赋能。
2011年东莞市出台《关于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实施了包括家具行业在内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案。2014年以来,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的财政资金,开展“机器换人”专项计划。
今年1月,东莞公布2022年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东莞未来三年将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产业新支柱。到“十四五”期末,预计东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3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
在《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东莞再次提到着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发展。
根据规划,东莞将聚焦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引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实施一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推进传统产业在生产、研发、管理、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打造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标杆项目。
广东东莞长安镇某技术公司车间内,员工透过放大镜检查手机壳产品( 邓华/ 摄)
在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益电子”)的生产车间里,一张张芯板设备向流水线输送,经过视觉传感器扫描其二维码后,多张芯板就会按照相对应的顺序叠放在一起。
生益电子总经理张恭敬说,由于车间的智能化、数字化,企业的营业额从2017年初的14.4亿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30.4亿元,同时产能、产量、劳动生产率也获得相应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研制周期也缩短了。公司生产出的PCB(印制线路板)产品引领了行业技术的发展,并为此与众多世界顶尖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近年来,东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跻身数字中国指数第7名。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拥有工业企业超过1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1万家,是全国制造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正面临“不会转、不敢转、不想转”等问题。
针对中小企业转型意愿不强、资金不足的特点,东莞将实施数字化普及行动,激发中小企业转型动力。此外,东莞还将创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服务体系,搭建“赋能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服务商”三级服务,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降本减费增效。
林江认为,在东莞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产业数字化要比数字产业化容易得多,他表示:“数字产业化涉及技术、理念、管理等多方面,且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与此同时,市场的发展也需要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日前,东莞市科技局印发了《东莞市关于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工作方案》,按照规划,到2026年底,东莞将累计建设双创综合体5-8个。
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东莞对双创综合体的具体定位包括:龙头科技企业创新项目的共同孵化区,广深港澳科技成果的中试验证工场,青年创新创业的训练营,创投资源集聚的创富平台。
事实上,东莞已经探索出了松山湖创新创业社区这样的成功案例。
目前,松山湖创新创业社区已经集聚了12家新型研发机构,2个国家级孵化器、7个省市级孵化器、200余个研发平台、500多家创新型科技企业,37家高企,同时社区还引进了中科院声学所、集成电路中心,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和技术联盟,形成了以新材料、智能制造、软件信息等领域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东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东莞跻身数字中国指数第7 名。
林江表示:“松山湖的华丽转身,在于它把自己定位成做高精尖原创性研发的科学城,而不只做应用型研发,这就不是1+1等于几的问题,而是从0到1的问题。”
正因为松山湖创新创业社区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今年东莞提出,要推广该社区建设模式,高标准统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综合体。
根据《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东莞努力构建“一核一轴多节点”的科技空间布局,形成科学城创新引领、走廊资源集聚、节点领域突破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其中,“一核”即强化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引领核心作用。强化松山湖高新区与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引擎功能,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率先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本框架。
林江总结,东莞的科创模式是:“以先进制造作为目标,把科创融入了先进制造的目标。”
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对东莞科创发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东莞一方面通过建设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吸引科技人才,从源头进行原始创新;另一方面则面向东莞市场需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种‘一推一拉双向发力的独特模式,有效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落地。”
佛山比东莞早两年迈入亿万元大关,前有广州和深圳两位“大哥”,当时佛山被冠以“广东第三城”。两年后,东莞追了上来。至此,东莞和佛山在经济总量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尽管目前佛山稍稍领先,但东莞后来居上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广东第三城”之争再度沸沸扬扬。
除去经济总量的竞争,莞佛近期还有不少交集:双双被提为省级经济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相同的标签,意味着两者在城市定位和未来格局方面有相似的目标。
在城市格局上,东莞和佛山走的都是“去中心化”路线,所以看上去略显“散装”。
东莞以镇为行政单位,下辖没有区县,只有镇和街道,然而这些镇皆是国内强镇。东莞28个镇,皆入围了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这种情况在国内比较少见。尤其是排名靠前的长安镇、虎门镇、厚街镇、塘厦镇、常平镇等等,实力都不容小觑。
佛山则以区为行政单位,所辖南海区、顺德区、禅城区、三水区和高明区五个区域,各区发展规模和经济优势不断显现,再加上五个区域的人口数量不同,形成了“独自美丽”的状态。
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在其著作《超级版图》中写道:“功能地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超过了“政治地理”。一座城市拥有的基础设施、与外界互联互通的程度,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地位。
以功能为核心再造城市格局,提升城市能级,是全球化时代互联互通的特征,也是东莞、佛山这类城市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塑造发展新形态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由于地理位置相连,佛山、东莞的崛起与广深有着很大的关系。“广佛同城”已推进12年。而东莞处于广深之间,被纳入“深圳都市圈”。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工业占比近六成。佛山的民营经济力量雄厚,走出了美的、格兰仕、志高、海天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本土企业。
从过去20年的数据来看,佛山GDP一向跑在东莞前头,稳坐“广东第三城”多年。东莞则一路追赶,呈逆袭态势。
“20多年前,東莞的经济体量仅和佛山顺德区或南海区相当,现在则已相当于3个南海区。如果放在二三十年的周期里看,东莞的增速远远超过了佛山。”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有专家认为,佛山民营经济“家底”厚实但仍处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东莞新经济崛起但面临营商成本提高等考验。背靠广深,又有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加持,谁成为“广东第三”将持续吸引各界目光。但更重要的是,在经历改革和转型升级之后,两座城市都有可能走出自己的路,继续成为地级市的“模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