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富
(来宾市图书馆,广西 来宾 546100)
社会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存在是为了传播先进的文化,服务地方各级社会,进而对全民道德水平进行提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主阵地,对社会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书的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么简单,尤其是迈入信息化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在管理与创新上亟待发展。在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多方合作的模式,创新管理意识,提升管理能力。依靠多方合作,对公共图书馆进行创新与改革,以公共管理长效机制为目标进行打造。但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品牌意识的缺乏、专业化管理的缺乏与资源、技术及人员之间互动的缺乏等,本文接下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及解决措施的提出。
当前众多公共图书馆普遍缺乏管理和服务的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指的是公共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从各方面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争取打造一个与自身定位相符合的服务品牌,使本图书馆能够成为综合学习、借阅、交流、互动等项目为一体的区域文化品牌,培养并提高本区域的学习氛围。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给公共图书馆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源。虽然资源丰富,但却没有在服务与管理方面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意识。缺乏品牌意识就会导致图书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只注重基础类的服务工作,提供的服务与以前一样十分单一,还仅限于“借、查、还”等简单的服务上,毕竟随着网络新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需求已经不能够被这种单一且滞后的服务所满足,并且如果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一直停留在仅仅是对图书的整理收集或借阅工作上,不重视读者越来越深层次的需求的话,也会阻碍公共图书馆成为区域人民喜闻乐见的一大公共资源平台。在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会向打造自身特色的品牌发展,品牌的建立要以战略发展的眼光[2],从自身有特色的文化出发,进行打造,这是大势所趋,需要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们要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建立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的意识。
公共图书馆属于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有着复杂的功能性以及多样性的受众人群,这种特殊的属性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尤其是在当前新时代环境背景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高难度,专业化管理从理念到制度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专业化管理的缺乏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如表1 所示。
表1 公共图书馆专业化管理缺乏的表现及原因
当公共图书馆缺乏专业化管理的时候,其服务体系就会建设的不完全,导致服务质量水平较低,这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及服务水平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进行现代化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建设时,要首先解决人才缺失的问题,解决如何挖掘专业的管理人才,如何留住与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的问题。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公共图书馆建设得非常高大上,结构形式非常新颖,设备也非常先进,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共图书馆配备的专业管理人才却非常缺乏,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有:①部分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没有意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不够了解图书馆专业,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只是借书还书等简单的操作,不需要多大的技术含量,所以缺乏引进相关人才的意识。②因为图书馆专业或档案管理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才本身就较少,加上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待遇也比较低,很多人会因此止步应聘,尤其是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人才,很难被这份职业吸引。
面对着专业化管理的缺乏这一困难,很多地区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例如对管内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从管内挖掘有潜力的人才;或者将网站的运行维护、图书的整理采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等可以外包的服务进行外包。但这些培训往往只局限于培训日常的工作,仍然在前沿性、系统化以及整体性方面有所缺乏,外包业务会导致本馆对外在技术上的依赖,不利于本馆自身的发展,所以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主要提供的服务及管理有三个方面:①人员;②资源;③技术。人员是指公共图书馆内的管理人才包括服务人员等;资源是指图书馆里各种的配套设备,加上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第三方面技术是三者当中最重要的,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数字化图书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成为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大趋势,只有依靠现代化技术,才能在新形势下打造新时代的数字化公共图书馆,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人员、资源与技术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将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建立的高效而稳定。就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公共图书馆这三者之间是缺少互动与融合的,三者在各自的系统内各司其职,导致互相之间信息流通不畅,更加缺少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系统最优作用便无法发挥。技术作为管理系统的支撑,在技术到位的基础上,通过各工作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高效开发与挖掘,实现先进技术的价值。人员是其余两者的实践主体,决定了资源与技术的使用效能与效率,反过来技术与资源的联合,能够大大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
新时代的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文献的借阅与收藏,而是更趋向于给读者提供一个文化交流、汲取知识以及休闲娱乐的综合文化场所,逐步打造一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地方特有的文化品牌,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区域文化的象征符号。
因此,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注重挖掘本地特有的例如历史伟人、地方文献、传统文化等别的地方没有的特色文化,构建具有特色的服务,公共图书馆是这些特色文化最好的展示推广平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进行创新,公共图书馆毕竟是代表一个地区文化形象的地方,将图书馆有特色的风貌展现出来,可以将更多的群众吸引进入图书馆,进行文化的交流和探讨,对于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推动建设现代化精神文明起到了有利的推动作用。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可以发挥图书馆的文化窗口作用,更深层次的实现图书馆的存在价值,甚至可以将当地的文化传播出去,发挥其文化传播的作用与影响力。
在建设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过程中,数字服务能够有效的是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的管理建设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在大数据下进行图书馆信息管理,是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途径。
打造智能化的公共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城市24h无人值守书房、电子图书借阅设备;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的“掌上图书馆”或“微信图书馆”等,帮助读者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可以享受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组建图书阅读群,激发市民的阅读兴趣。
打造人性化的公共图书馆。人民群众是公共图书馆的受众人群,群众的需求是图书馆的发展动力,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的追求目标,所以,注重人性化服务是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一些图书馆的公共借阅台高度设置的较高,计算机阅览室的设备较老旧等问题,就忽略了读者的体验感,读者因此不愿意主动积极的来借阅图书,导致图书馆变成了书籍的存放地[3]。
定期召开座谈会或读者调研会。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建设过程中,读者的意见十分重要,对合理的意见,要积极采纳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实现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管理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每一次的改善,我们的目标是使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更好,而不是最好,要有不断前进的信心,才能使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成为时代潮流中的文化创新先锋[4]。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是指主体之间互相合作而进行的服务和管理的一切活动总和。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改革重点往往放在了日常工作上,对于管理体制这方面还没有重视起来。如上所述,没有将技术、资源和人员之间的互动结合起来,但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质量不是单凭其中一项就能提高的,而是要靠三者的合作[5]。要使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变成治理,制定技术、资源与人员三者合力的管理体制,利用图书馆现有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有效整合不同的主体资源,并将其放入到一个综合的平台中,使三者互相借力,达到图书馆资源的优化。
技术的建设方面,要大力支持创新,技术是管理体制的支撑与基础,除了日常工作中的基本电子化服务之外,可以进行创新,增加一些个性化服务。
管理人员方面,可以设立馆内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养,可以对人才进行划分,把日常工作人员与综合管理人员分类,重点培养综合管理人员,提高这部分人员在资源、技术、人员三者整合方面的意识,帮助促进公共管理综合体制的建立。公共图书馆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联合培养综合公共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人才,有针对性及方向性地对公共图书馆人才进行选、育、留、用四个方面的创新管理和培育,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缺口问题[6]。
进入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已经不再仅仅是图书借阅的场地,更加是一个区域文化品牌的代表,是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发展的平台,面对新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更应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运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技术,打造数字化公共图书馆[7]。
新时代下单靠一方面力量建设图书馆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在进行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创新建设时,首先要转变我们传统的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意识。在进行公共图书馆的综合管理体制搭建时,要注重以产品服务为导向,紧跟大数据时代潮流,更新管理意识与理念,打造新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其次要着重培养管理人才,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树立服务意识,打造本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向人们展示本地区文化特色。最后,要注重完善管理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要意识到,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创新是不会一蹴而就的,要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升发展,建设新时代数字化公共图书馆[8-9]。
新时代的到来代表着公共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只能读书与借阅的地方,更是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能够代表一个区域的文化品牌,起到带领全民阅读的领导作用。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公共图书馆有义务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广大读者的阅读交流需求为导向,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打造数字化的图书馆,从而满足读者更加多层次的阅读和借阅需要,通过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匹配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向外界展现出自己城市的良好风貌[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