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宏宏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冠脉内粥样斑块增厚或脱落导致冠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坏死,即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硝酸甘油含服不能完全缓解,需及时到院治疗,多数患者同时伴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近年来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不断增加,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紧急闭塞,持续时间在20~30分钟以上,多因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属于在再灌注心肌治疗,可复通被血栓阻塞的冠脉,使心脏血流与供氧恢复,未完全坏死的心肌得以修复,缩小梗死病灶,减轻心肌重塑,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明确[3]。药物洗脱支架与涂层球囊可限制和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本文观察并对比研究了两种对抗支架内再狭窄的方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效果的影响。
选取我院于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的59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9)。对照组男13 例,女16 例;年龄45~68 岁,平均56.7±7.4 岁;发病时间2~10 h,平均5.3±2.1h。观察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43~66 岁,平均55.8±7.5 岁;发病时间2~11 h,平均5.5±2.3 h。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梗死是由原发性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符合PCI 介入治疗适应症[5];靶血管直径在2 mm 以上;2 个以内支架即可治疗。排除标准:左主干病变或完全闭塞性病变者;严重三支病变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肝、肾、脑、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者;有精神病史者。
患者原有抗心绞痛药物不停用,术前采取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等指标,并持续给予吸氧治疗,速度控制在2~ 5 L·min-1,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7%以上,建立静脉通道后开始PCI 介入治疗。
术前患者口服3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0.3 g,湖南尔康湘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160)和300 mg 氯吡格雷(规格:75 mg,Sanofi aventis groupe,国药准字:J20180029)。两组患者均选用Juakins 型作为引导导管,引导钢丝选用柔软钢丝,经股动脉穿刺进入,将导管送入病变所在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在X 线透视指引下送入导管钢丝,越过病变部位送至冠状动脉远端,用普通球囊扩张血管阻塞部位。
观察组根据患者阻塞血管直径选择药物涂层球囊直径,球囊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约为0.8~1.0,将药物涂层球囊置入阻塞部位完成手术。
对照组根据患者阻塞血管直径选择药物洗脱支架直径,支架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约为1.1~1.2,将药物洗脱支架置入阻塞部位完成手术。
术后两组患者均采用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进行后续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3 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活动能力、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血栓前体蛋白、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以及靶病变血管直径。
1.3.1 心功能活动能力分级[6]
心功能活动能力Ⅰ级为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Ⅱ级为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一般活动引起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Ⅲ级为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度活动即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Ⅳ级为体力活动严重受限,任何活动都会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
1.3.2 MACEs 发生率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死亡及术后3 个月冠脉再狭窄,计算发生率。
1.3.3 血生化指标[7]
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3 mL 空腹血,3000 rpm 离心20 min 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血栓前体蛋白和AngⅡ的水平。
1.3.4 靶病变血管直径
CT 血管造影测量靶病变血管直径。
数据使用SPSS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活动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心功能活动为I 级占比均明显提高,III 级占比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活动能力比较(例)
观察组MACEs 发生率为6.67%(3/30),其中严重心律失常1 例,冠心病死亡1 例,在狭窄1 例,对照组观察组MACEs 发生率为31.03%(8/29),其中复发心绞痛2 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1 例,冠心病死亡1 例,再狭窄2例,观察组患者MACEs 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26,P=0.044)。
治疗后两组靶病变血管直径、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和AngⅡ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靶病变血管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和Ang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注:与手术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急性心肌梗死常由于病变冠脉内的粥样斑块上出现血栓,心脏缺血缺氧所导致[8]。PCI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疏通阻塞冠脉恢复心脏血供,目前常用的支架有药物洗脱支架及药物涂层球囊,两种支架均有减少冠脉再狭窄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稍好,说明涂层球囊较药物洗脱支架拥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分析原因为药物涂层球囊的置入对阻塞冠脉有支撑作用,提升心脏供血供氧能力,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恢复心脏正常泵血功能,患者的活动能力也有所提高[9]。从结果中还能看出,观察组患者靶病变直径较对照组短,血栓前体蛋白、AngⅡ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对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效果较好,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中能够将增值药物更精准、均匀的输送至血管壁,减少药物释放盲区,维持血管几何形状,从而减少异常血流形态,缩小靶病变直径,促进实验室指标改善,术后MACEs 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表明应用药物涂层球囊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涂层球囊介入术后无异物留存于血管内,因此减少了内皮的炎症反应,也减少了形成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再狭窄发生率低[10]。
综上所述,使用涂层球囊的介入治疗可降低MACEs 发生率,并且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较药物洗脱支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