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大刺鳅苗种生产和养殖发展较为迅速,但大刺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还不完善,限制了产业化发展。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2013 年开始组建大刺鳅科研攻关团队,开展了亲本驯养、人工催产、孵化和批量化培苗技术研究,在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1年7月,笔者在顺昌县兆兴鱼种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大刺鳅苗种养殖时,大刺鳅苗出现身体发白、死亡情况,经过镜检发现是车轮虫病合并细菌感染。现将病例治疗情况分享如下。
2021 年6 月1 日出膜的10 万尾大刺鳅苗种,6 月8 日转移到水泥池中的网箱(大小为6.0 米×1.0 米×1.0 米、网衣为40 目)进行培养。网箱内悬挂数十个气石和黑色孵化毛刷,网箱上方遮盖遮阳网,为大刺鳅提供足量的氧气和栖息环境。每天投喂两次丰年虾和轮虫,夜间换水量50%,培养期间水温25℃左右、溶氧5 毫克/升、氨氮0.4毫克/升、亚硝酸盐0.05毫克/升、pH 8.4。因大刺鳅苗种摄食后躲藏在毛刷中,即使生病也不易察觉,需要定期提起毛刷观察是否有病死鱼,及时采样检查才能诊断疾病。7 月4 日检查发现部分大刺鳅苗种的颈部、中部及尾部发白,部分伴有溃烂,3 个网箱死亡量合计约4000 尾。刮取病鱼体表黏液,剪取尾鳍镜检,发现大量的车轮虫寄生,溃烂处有大量短杆状细菌感染(图1),诊断结果为车轮虫合并细菌感染。
图1 病鳅
氨氮和亚硝酸盐对大刺鳅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总氨氮对大刺鳅幼鱼的安全浓度为7.61毫克/升,非离子氨对大刺鳅幼鱼的安全浓度为0.46 毫克/升,远高于泥鳅的0.22 毫克/升、欧洲鳗鲡的0.219 毫克/升、草鱼的0.047 毫克/升和鲤的0.068 毫克/升,说明大刺鳅幼鱼对非离子氨的耐受性要高于其他鱼;而亚硝酸盐对大刺鳅幼鱼的安全浓度仅为0.0823 毫克/升,远低于黄颡鱼的14.58 毫克/升、欧洲鳗鲡的2.66 毫克/升、鲢的2.04毫克/升,说明大刺鳅幼鱼对亚硝酸盐的毒性比其他鱼更敏感。所以在大刺鳅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监控亚硝酸盐的变化,避免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等症状。
福建培育大刺鳅苗种一般从5月开始,由于气温、水温不稳定,病害发生频繁,容易受小瓜虫、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以及柱状黄杆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采用科学方法治疗,将在短时间发生批量死亡,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
针对常见寄生虫和细菌,笔者开展了大刺鳅苗种敏感药物筛选和急性毒性试验。6种常用渔药中,车轮虫必克、拜特鱼虫迪、拜特莱康、消杀威、拜特平安、美婷对大刺鳅苗种的安全浓度分别 为 0.308、 0.027、 0.491、 0.041、 4.598、1.053 毫克/升。消杀威对大刺鳅苗种的毒性最大且安全浓度远低于常用浓度,应禁用;车轮虫必克、拜特鱼虫敌、拜特莱康、拜特平安和立达霉的安全浓度高于或处于常用浓度范围内,可以按规范要求使用。
停止注水和投喂,根据已筛选出的敏感药物,选择车轮虫必克(主要成分为槟榔碱、苦参碱和阿维菌素)0.3 毫升/米3,用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12小时后再用0.1毫升/米3,24 小时鱼体基本检查不到车轮虫,死鱼约2000 尾。换水20%后,选择拜特平安(主要成分为20%戊二醛)0.5毫升/米3,用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24小时换水20%,死鱼减少至约30尾;再重复使用拜特平安1 次,24 小时停止死亡,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水温维持在25℃左右,部分病鱼溃烂处镜检发现水霉感染,后期将遮阳网拆除,水温上升至28~29℃,水霉未感染健康鱼苗。整个治疗过程严格监控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变化,总氨氮不能高于7.61 毫克/升、亚硝酸盐不能高于0.0823 毫克/升。
本次病情发现时已有大量车轮虫寄生并合并感染细菌,已发生较高死亡,采用杀车轮虫、抗细菌的处理模式,死鱼在4 天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整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在大刺鳅的培苗过程,尤其是网箱培苗过程中,每天应认真观察网箱底部或者毛刷中是否有病死苗,每2~3 天应抽样检测鱼体是否受寄生虫感染,确保及时发现病情,迅速采取有效控制方法,才能降低培苗过程的病害风险。另外,大刺鳅苗种和养殖过程中病害及其有效防控技术的研发,是大刺鳅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有效的病害控制技术将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