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从党代会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022-05-09 08:06俞红霞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浙江档案 2022年4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发展

俞红霞/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标志,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承担着阶段工作总结和未来战略规划的使命,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总结和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并以此引领事业发展。本文以党代会为主线,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此后的三年多时间,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为党的十二大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崭新命题的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大会提出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和几个重要原则问题,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指出了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也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二大第一次竖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由此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问题。过去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往往强调剥削阶级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还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就使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既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也包括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而更加全面完整。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过去的论述往往强调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以及后者向前者的过渡。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内需要多种形式的同时并存。三是关于计划和市场问题。过去的论述往往强调计划、排斥市场。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四是关于阶级斗争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此外,党的十二大报告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问题上也都有新的表述。这些理论和任务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了。

2 党的十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党在深刻分析基本国情、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路线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作出明确回答。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意义,指出60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大会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1]这些观点,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新的认识出发,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并据此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 党的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政局相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发生,使国内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发生了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这样,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成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迈出新的步伐,国内外十分关注。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因为在14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报告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出新的概括,并强调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

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大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载入党章,正式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阐述和重要地位的肯定,标志着这一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

4 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四大以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加速构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但值此之际,1997年2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邓小平逝世后,中国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国人关心、世人关注,期待着党作出回答。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报告指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大会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3]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新阐述。这些论述,体现了党在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理论认识的深化。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表明全党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的决心和信念。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舟山跨海大桥之桃夭门大桥

5 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由于加入世贸组织而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成为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提出并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4]大会指出,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会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大会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形成的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主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并以此为指导,根据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50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浙江国有经济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图为镇海炼化夜景

6 党的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前进中也碰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就业、教育、卫生、住房、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不少。党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抓紧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大会审议并通过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党的十七大在论述各项工作时,提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等要求。这些具体道路,从各自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大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大会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创新成果,决定将这一成果写入党章。

这表明,党对旗帜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即从“思想理论”扩展为“道路”“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以此为指导,大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

7 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需要我们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沉着应对并妥善处理好各种风险和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入阐述。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报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大会进一步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大会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全面部署。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会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8 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这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党的十九大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郑重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大会报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大会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安排,对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战略部署。

2014年11月18日,义新欧(义乌—马德里)班列正式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并进行不断地发展完善,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