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动态MRI检查在小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22-05-09 08:22姚生平
大医生 2022年8期
关键词:影像学阴性螺旋

姚生平

(西京医院空军第986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西安 710054)

小肝癌是一种原发于肝脏,且体积较小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小肝癌有一个特定标准,即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 cm;癌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应小于3 cm[1]。该病具有隐匿性,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患者肝区隐痛不适而去检查时,一般已为晚期肝癌,故提高该病诊断率及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多层螺旋CT、动态MRI检查可通过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获得临床诊断小肝癌的明确依据[2-3]。然而当前对于多层螺旋CT、动态MRI检查小肝癌价值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MRI检查在小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诊断准确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西京医院空军第986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后经肝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小肝癌患者61例,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57.29±5.37)岁,病灶共68个。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细胞癌诊断标准[4]且经病理切片证实为小肝癌;②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②合并其他器官并发症和免疫系统疾病;③MRI检查禁忌证人群;④妊娠期女性。

1.2 检查方法

1.2.1 多层螺旋CT 操作人员按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首先叮嘱患者呈仰卧、足先进体位,训练患者吸气及屏气。选择多层螺旋CT仪器(深圳市安科仪器有限公司,型号:ANATOM 16 HD),以平扫及增强方式(肝脏增强)扫描进行;设置扫描层厚为5mm,扫描间隔为2.5 mm,螺距为0.75mm。扫描范围从膈顶开始至肝脏下缘结束,首先通过常规性容积薄层扫描,再进行增强三期扫描,增强扫描过程中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剂量为1.5mL/kg,总量控制在80~100 mL);完成全部扫描后,重建并进行原始横断面图像薄层,重建间隔为0.5~1.0 mm,层厚为1.0~3.0 mm。对于异常征象的诊断必须建立在多角度观察的基础上,三维重建图像还需要与原始图像和二维重建图像紧密结合、对照观察。

1.2.2 MRI检查 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MR 750HD 3.0T MRI系统检查。嘱咐患者体位呈仰卧状态,取头先进。线圈横轴中心对准患者脐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部中心,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采用快速推荐成像序列的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成像范围从肾上极到肾下极。SE序列或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和T2WI成像,冠状面T1WI成像,适当调整层距为3.0 mm,层厚为5.0~8.0mm,矩阵为256×358,层数为30层,视野(FOV)为256×358,对其进行动态扫描。肝脏动态增强扫描需参照COPY Propeller LAVA T1WI方法,经肘静脉穿刺,高压注射器注入钆喷酸葡胺30 mL,流速为3 mL/s,注射完毕后分别于10 s、50 s、90 s各进行1次扫描。

1.2.3 图像分析 将两种方法检测出的具体扫描数据及图像传至影像学工作站,由2名具有中级职称的影像医师对其图像进行分析,并记录两种检测方法所显示的病灶数目、大小、形态等。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多层螺旋CT与动态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②对比多层螺旋CT与动态MRI检查检出率:以肝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例数为金标准,并进行分析。③对比多层螺旋CT与动态MRI诊断效能分析。其中准确度=(真阳性数+真阴性数)/总数;灵敏度=真阳性数/(真阳性数+假阴性数)×100%;特异度=真阴性数/(假阳性数 +真阴性数)×100%;误诊率=假阳性数/(真阴性数 +假阳性数)×100%;漏诊率=假阴性数(/真阳性数 +假阴性数)×100%;阳性数预测值=真阳性数/(真阳性数+假阳性数);阴性数预测值=真阴性数/(假阴性数+真阴性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采用[例(%)]表示,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在61例小肝癌患者的68个病灶中,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共检查出病灶54个,其中45个病灶呈“快进快出”特征,于动脉期扫描病灶较为明显,门脉期病灶密度低下,平衡期病灶密度进一步下降;7个病灶于动脉期密度低下,反而门脉期病灶密度上升,平衡期病灶密度继而下降;2个病灶三期密度均不明显。动态MRI检查共检查出病灶63个,其中51个病灶呈“快进快出”特征;8个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而门脉期呈轻度强化;4个病灶三期强化均不明显。

2.2 检出率 多层螺旋CT真阳性为54例,动态MRI真阳性为63例。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与动态MRI检查对小肝癌检出结果比较[例(%)]

2.3 效能分析 多层螺旋CT准确度为79.41%,略低于动态MRI检查准确度92.64%。见表2。

表2 多层螺旋CT与动态MRI检查效能分析比较(%)

3 讨论

肝癌作为我国常见的肝内原发性肿瘤,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可分为微小肝癌、小肝癌、大肝癌及巨大型肝癌等,其中小肝癌无典型临床症状,肿瘤指标可升高或处于正常水平,与大肝癌相比较其诊断难度更大[5-6]。在专业化医疗中心或大型综合医院内,一般会采用无创性影像检查为小肝癌作出诊断,其中多层螺旋CT和动态MRI检查由于耗时短、采集信息完整、操作简单等优势成为筛查该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及时治疗患者、改善临床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7-8]。

以往文献中表明,肝癌是由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供血,其中门静脉供血比例大于肝动脉供血比例;但肝细胞癌主要以肝动脉供血为主。因此,肝细胞癌的影像学常合并坏死,病灶表现为低等密度灶,且无强化[9-10]。然而在临床中,肝癌影像学典型的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现信号较高,通常都不具有均匀性而呈现镶嵌征象,扩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11-12];如进行增强扫描,其动脉期也随之显著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轮廓呈低信号,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也可见假包膜增强[13-14]。本次研究中动态MRI检查小肝癌病灶检出例数多于多层螺旋CT,且动态MRI检查对小肝癌诊断准确度高于多层螺旋CT,说明多层螺旋CT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应用于小肝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推测原因可能是多层螺旋CT使用容积方法和高速度扫描对动脉期扫描时,由于含对比剂的门静脉血未及时到达肝脏,肝细胞癌肿瘤结节易显示明显强化反应,得出强化峰值数据,并根据病变数据结果与正常本质差异得出结果。而MRI通过摄取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容易确定其强化程度,其强化后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现象;MRI成像技术以及使用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利于获取清晰图像,对小肝癌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15-16]。虽然MRI有以上优势,但是,经临床实践表明,MRI检查存在费用高昂、禁忌证繁多、耗时长等弊端,一般情况并不推荐使用[17-18]。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和动态MRI检查均能有效显示小肝癌影像学特征,动态MRI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多层螺旋CT适用范围广。两种检查方法各有利弊,临床诊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猜你喜欢
影像学阴性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玉簪属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及耐阴性研究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2015有梅生,不!不仅是梅生 之友与梅生共同开启“世遗影像学”大门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