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芝
(高唐县中医院内科,山东聊城 2528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伴随肺气肿及慢性支气管炎,会逐渐进展为肺源性心脏病类慢性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等,以喘息、胸闷、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通常以气流不可逆性受限为主要表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面罩机械通气技术不需要展开气管插管,其操作便捷、治疗效果明显,且并发症少[1]。研究表明,面罩性能、患者意识状态、水电解质平衡及固定方法等都会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影响患者预后效果[2]。因此需要积极研究面罩机械通气技术,不断提高面罩机械通气技术的整体治疗效果,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优化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接受面罩机械通气技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高唐县中医院收治的76例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4.49±1.67)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4.36±1.5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高唐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诊断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3];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咳痰、咳嗽、呼吸困难及口唇发绀明显。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且经临床确诊。排除标准:①合并脏器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疾病、沟通困难及意识障碍患者;③存在心脏疾病及肺大疱等机械通气禁忌证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实行支气管扩张、呼吸道感染控制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参照组接受常规呼吸机治疗,先予以气管插管,护理人员运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通气模式,把呼吸机的潮气量设置为7~10 mL/kg,呼吸比设置为1∶1.5~1∶2.5,频率设置为6~20次/min。观察组患者接受面罩机械通气技术治疗。依照患者病情调节器械参数。工作模式:S/T,心率:20次/min;呼气压(EPAP):15 cmH2O;吸气压(IPAP):4.0 cmH2O;氧浓度:45%;吸气时间:40 min,通气时间:(3.0±0.7)h,通气次数:3次/d。治疗前及治疗后2 h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1.3 观察指标 ①呼吸困难评分。运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评分方法,总分0~4分:0分为除了剧烈运动外,正常情况下不会受到呼吸困扰;1分为爬小山丘或者匆忙走路会出现气短;2分为相比于同龄人,正常走路情况下更慢一些;3分为平地行走数分钟后,需要停下呼吸;4分为穿脱衣服会感到呼吸困难,不可到户外去[4]。②治疗效果。评估标准分为3个级别,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呼吸正常,未见其他症状;有效:患者呼吸轻度困难;无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产生任何变化甚至更加严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血气指标。血气指标包括PaCO2、PaO2。采用血气分析仪(罗氏公司,型号:cobas b123)对患者进行血气检查。④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其中包括收缩压、脉搏、呼吸频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呼吸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比较(分, )
表1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比较(分,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8 3.66±0.45 1.62±0.40*参照组 38 3.62±0.41 1.95±0.36*t值 0.405 3.780 P值 0.686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参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均明显好转,且观察组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mmHg, )
表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mmHg,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aCO2:二氧化碳分压;PaO2:氧分压。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PaCO2 PaO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8 83.21±15.33 50.25±8.15* 35.41±12.36 81.69±25.22*参照组 38 83.35±15.25 61.22±10.22* 35.65±12.22 69.36±20.22*t值 0.040 5.173 0.085 2.351 P值 0.968 0.000 0.932 0.021
2.4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脉搏、呼吸频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分, )
表4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分,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收缩压(mmHg) 脉搏(次/min) 呼吸频率(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8 72.58±5.66 110.25±7.32* 119.65±2.02 80.85±6.65* 29.85±2.69 15.33±2.05*参照组 38 72.36±5.31 100.26±6.47* 120.11±2.21 90.41±7.32* 29.36±3.25 21.36±3.32*t值 0.175 6.304 0.947 5.959 0.716 9.526 P值 0.862 0.000 0.367 0.000 0.476 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病症,尤其以老年人群最为常见,发病率、死亡率及复发率均相对较高,患者通常表现为喘息、咳嗽、气短、咳痰、呼吸困难、胸闷等,并且其生理及病理改变主要是慢性炎症所引起的小气道结构改变或狭窄,并且肺实质会受到影响,降低肺部弹性回缩力[5]。引发该疾病的因素分成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吸烟、粉尘及化学物质的吸入,空气污染等;内在因素包含遗传因素,在妊娠期间、新生儿期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个体肺发育或者生长不良,以至于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特别是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例如肺气肿老年患者。呼吸功耗的增加会使呼吸肌产生疲劳现象,引起二氧化碳潴留,从而诱发呼吸衰竭。因此,临床治疗重点在于控制患者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状态,并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临床中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主要使用面罩机械通气进行治疗,通常选择无创正压通气。其流量同步触发及漏气补偿功能明显,可以实行两个正压辅助通气,包括一个比较低的呼气压及比较高的吸气压,类似于呼吸末正压的作用。面罩机械通气能够促进患者氧合功能的尽快改善,能够将呼吸功及氧耗降到最低,减轻患者的呼吸肌疲劳症状,缓解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面罩机械通气能够打通患者全身氧气输送通道,能够使机体对于氧气的正常获取得到有效维持,改善低氧血症状态。但是如果机械通气不足或者是过度,则无法实现通气效果,同时还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对面罩机械通气效果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充分掌握,使患者的机械通气维持在良好状态。研究发现,通气模式、面罩材质、气垫压力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通气效果产生严重影响,选择压力合理气垫及舒适面罩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期间依照患者反应调整通气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6]。同时,还需要积极控制通气压力,防止发生通气量不足等一些问题,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整体通气治疗效果。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为患者实行面罩通气,依照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对面罩进行选择,同时控制通气模式及通气压力,可以监测系统失力以及通气量不足等问题,对于提高通气治疗效果极为有利。因此,临床医师要强化对通气技术选择工作的关注,切实提高治疗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主要是呼吸窘迫加重,产生难治性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影响患者正常换气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于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受到肺部组织炎症影响,其气道结构会产生显著变化,肺实质受损,影响其肺部回弹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气流受限进行性加重,很容易产生二氧化碳潴留[7]。临床中依照患者的临床特征一般将其分为急性期和稳定期,其中稳定期治疗难度较小,主要是对患者实行药物治疗,防止刺激性物质影响患者病情,延缓病情进展;而对于急性期,需要纠正低氧血症,并对其呼吸性酸中毒进行改善,使其整体环境保持弱碱性,之后则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控制,并做好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工作。为了能够实现治疗目标,可以对患者实行机械通气治疗,该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患者通气量,能够使机体正常生理循环得到有效维持,有着简单便捷等优势。
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参照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P<0.05),这表明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面罩机械通气技术治疗,可以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治疗效果明显。通过此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PaCO2、PaO2水平显著优化(P<0.05),这表明面罩通气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自主进行呼吸,有利于改善患者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确保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另外,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开展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更加稳定: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收缩压指标水平优于参照组,脉搏及呼吸频率指标比治疗前低(P<0.05)。这表明面罩通气技术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有效改善。面罩机械通气技术可以有效保护患者机体各脏器,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不需要实行气管插管,有着操作便捷、治疗效果明显等优势,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咳嗽、说话及大小便等,患者依从性及耐受性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开展面罩机械通气技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测,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确保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及时发现,进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利用面罩机械通气技术开展治疗的同时,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且做好服药监督工作。由于患者需要使用的药物种类及数量比较多,所以,在用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各种药物联用的禁忌、服用顺序等内容,防止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另外,在运用面罩机械通气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在构建人工气道后,患者呼吸道会产生较多不能自主排出的痰液,为患者呼吸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加重。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对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情况、痰液的颜色和性状等情况等进行观察,给予患者吸痰处理,且开展雾化治疗,要求患者饮水量不能少于1 500 mL/d[8]。每天指导患者开展缩唇呼吸训练,提高患者自主咳痰能力,促进痰液的排出,为提高面罩通气技术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优化整体治疗效果。另外,为了确保预后,还需要为患者介绍各种和面罩机械通气技术有关的内容及后续出院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如要求患者戒烟酒,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尽可能食用清淡、容易消化及富含营养的食物,积极开展呼吸功能锻炼及适量运动,不断提高患者的肺部功能,防止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对患者实行面罩机械通气技术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有效率及促进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的尽快改善均是非常有利的,可以缩短患者恢复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存在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明确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