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_刘煜 编辑_杨冬妮 设计_李阳
毕业生求职就业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202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人。这些毕业生所学专业不尽相同,在择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一方面很多公司会选择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尤其是技术、工程、建筑等专业型较强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社会上对于一些特定或冷门专业的“鄙视”态度,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躺平”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很多人由于对不同专业的不了解,经常用一种固态思维来判断问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简单的“体力活”与“脑力活”、“夕阳产业”与“朝阳产业”、“底层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的浅层认知,无形间将高校专业划分出了三六九等。而事实上,任何专业都有其自身价值,并无高低之分,不应以顶端优势的态度去衡量。
随着现代智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传统技术相关的职业正在不断被边缘化。2021年,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数据显示,IT/通信/电子/互联网以25.4%的选择占比成为毕业生最期待从事的行业,排在其后的是房地产/建筑业(10.9%)、文化/传媒/娱乐/体育(8.7%)、金融业(7.2%),而贸易、医疗、酒店以及农林牧渔均以不足5%的选择处于末尾。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对于基础技术岗位并不抱有热情,而是心怀“大厂梦”,理科生倾向于追逐计算机、电子科技、数据、金融这些热门岗位,文科生则倾向于职能岗位,飞蛾扑火之势让其中很多人做了“炮灰”,“牺牲”在了岗位竞争的一线上。
在这样倾向性过于极端的背景下,学生对于高校不同专业仍存在“鄙视链”。采矿、污水处理、土建、自动化等专业甚至被误解为“夕阳产业”,即便在薪资方面有不小的竞争力,多数大学生仍然不会首选这些学科。除了工科、理科领域外,人文社科领域里的文学、考古、哲学、小语种等相对冷门的专业往往被冠以“不好就业”“没什么用”“赚不到钱”这样的评价,认为不在乎职业发展的选择是错误的,这样既“傲慢”又带有个人“偏见”的看法在现实社会以及学生当中并不少见。
大学中不同学科也会互相“鄙视”。钱锺书曾在《围城》中这样写道:“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文理生之间互相的“鄙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习难度的不同。理科专业性强,有着科学的规律,并通过实验可验证,严谨的学科性质使其处于鄙视链顶端。逐渐下行至工科生、文科生、商科生、艺术生、医学生,最后农学等基础学科则处于最底层,饱受其他专业的“鄙视”。
然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上大学并不只是单纯地学习专业知识,大学这个平台对学生培养个人思维能力和扩宽视野有着不小的帮助,还是一个给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去主动发现和学习的场所,只有完善了各项能力才算是完成了蜕变。单纯带着功利的“就业”态度去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不考虑是否与自己匹配,用单一的判断标准来衡量专业的高下不免有些“狭隘”。家长对于专业的错误认知,也阻碍了学生个体对于专业的兴趣和发展发挥特长的能力。长此以往,形成了当今社会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国内高级技工的缺口已达2200万人;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仍面临“一职难求”的困境。
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进入大学进行自我提升的人群正在不断增加。但伴随着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一直处于顶端地位,也没有任何评判标准来衡量专业的高低贵贱。进入大学也不仅仅只是当初单一学科的学习培养,现如今,跨学科学习、复合型学科学习,以及新兴学科都在不断推陈出新。
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当下,也诞生了许多复合型新职业。2021年3月1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正式发布了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易货师、二手车经纪人、汽车救援员、调饮师、食品安全管理师、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职业培训师、密码技术应用员、建筑幕墙设计师、碳排放管理员、管廊运维员、酒体设计师、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这些复合型新职业为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提供了职业,让他们拥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
社会是一个整体,它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支撑,任何学科都经历了多年沉淀才得以形成。我们不能轻易否认任何一个专业的存在价值,唯有打造自身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专业对日后的职业生涯会有很大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坚持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真正能够指引人生方向的是脚踏实地的精神,只有坚定自我信念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积极地通过提升自我技能、参与实践、实习等准备活动,才能让自己在就业时更加从容,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每个人在社会分工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无论学历和专业如何,大学生终将走向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数据显示,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15.8%选择自由职业,12.8%选择慢就业。这其中有近八成签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20%的毕业生选择了跨专业就业。9.5%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还有1.9%的应届生选择出国深造。
无论未来就业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任何事物都是由简入繁,从基础到复杂,学生或家长一味地追求某些当下的热门专业,而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认识到,正是有了无数人在基础学科不断作出贡献,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学科的发展。年轻人不必被所谓的冷门或是热门专业阻碍了选择,遵从内心,理性认知做出理性选择最重要。在就业时也应灵活面对,认清当下时局,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切勿好高骛远,在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争取主动方能斩获合适的工作,发挥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