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更需要精神艺术来武装头脑。一幅画,一件工艺品,都是靠作品本身传递给人们信息。欣赏也由此而来。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新课改下的鉴赏课模块是图像呈现,信息技术服务教育事业,赏析观点多样呈现。互联网的出现和数字化的运用,让学生从视觉空间到“二维”、“三维”的接触,让艺术运动起来。
【关键字】 欣赏 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 传承
引言: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更需要精神艺术来武装头脑。一幅画,一件工艺品,都是靠作品本身传递给人们信息。欣赏也由此而来,未来艺术欣赏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领悟艺术带来的欣喜。教师也在多元化的教学中提高自身,高中美术欣赏更加趋向于完善。
千古开篇以来,艺术和生活总是联系在一起。人们创造生活,生活创造艺术,艺术欣赏也是欣赏历史、欣赏文化的过程。新课改下的鉴赏课模块以图像呈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也会服务教育事业,赏析观点呈现多样化,直观看到艺术就这样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演变。
美术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生活经验、文化积累来判断。所以欣赏课要多元化、丰富化、知识面广而多,在作品中涵盖的历史知识桥段数不胜数。所以鉴赏能力的提高,要有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艺术语言。就要求我们师生在现代媒体和技术中找知识,细观察,收获艺术。展望未来,在发散思维中绽放。
一、观察中去发现,创建新思维模式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新课改模块。作为高中生,应该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用“美的角度”“美的法则”更加集中的认知画面。新媒体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思维方式更加活跃。
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从一开始的线描绘画到当代的不同类型、不同分支,空间的,立体的。经历了一个从劳动中体验艺术的过程,从文化中提炼艺术的过程。美也根据需要而来。满足人类审美,服务于社会人民,进而在美的激励下,形成更加充沛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让我们通古至今。
比如我们欣赏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器物。人类能够赖以生存以后,开始有了美好的愿望。创造出简单的纹样,以图案形式呈现出来。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崇拜,也可能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巫师。作为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杰作,放射出耀目的光芒。我们欣赏的是陶盆,展开的是历史。可以想象几千年前的劳动人民劳作的场景,欣赏出一幅现实的圖景。先人古朴的图案,同样广泛用在今天的设计和创作中。这就是欣赏的同时,要求学生开动思维运用图案,凸显时代特征。
在经典作品中,媒体教学打开了中国欣赏课,带动了学生学习欣赏的动力。又比如《人物龙凤图》,观察出是用白描勾勒,平涂渲染并存,颜色纯熟。可以看出作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造型能力。欣赏是可视的,重点也在于教学中教师的“教”。教师就像“营养师”,先给学生提供作品的丰富历史文化。让思维活动起来,电子信息化又给我们一步一步展示出战国时期,人类对自热、生命的感知以及对生活的憧憬,通过更加现代的手法诠释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中国的早期绘画,配色大胆,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带给我们的是那个先民时代的生活信息、文化信息、历史信息,又给我们留下借鉴的痕迹。
二、信息辅助欣赏,分析美感,体会愉悦
艺术欣赏是应该从孩童时期开始的。从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去领略山河壮美,景物之美,事物之美。这样在生活周边养成喜欢观察事物的习惯,从喜欢观察到爱上欣赏。所以要强调从小培养。比如旅游时看到的雕塑,我们先了解雕塑的出现,基本都是由“教义”而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出现了崇拜,有了仰望,有了憧憬。我国的佛大多是大耳垂肩,高大、健壮。所以出现了石窟艺术,这种艺术形态,直观威武。观者就会十分好奇,想从中得到艺术的知识和熏陶。在这巨大的组合石像前,我们运用科技植入,走进石窟的世界,人开始变得渺小,仰望它,崇拜它。佩服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说《云冈石窟》等,这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有壮观的视觉效应,对当今的空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开课本看到雕塑《马踏匈奴》,感觉马静静的直立,却在一瞬间感到它的奔腾向前,代表着勇往直前的力量。这是汉代的皇家石雕群,为抗击匈奴的首领霍去病而建。战马英武镇静,是精锐的武力,是荣誉的象征,体现出一个少年的英姿。这种欣赏,除了美感,带给学生震撼,收获良多。也让我们的少年有着对英雄的崇敬,也表现出少年强则国强的气概!
观察的美感也是在课本中无法体会到的,所以借助科技、新媒体教学,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生活也将愉悦起来。像艺术品那样生动,那样执着向上,充满力量。雕塑表现了雕塑的故事,有记忆有文化。从而激活作者的想象力,读者的视觉冲击力。
雕塑的欣赏带给我们严肃的、永恒的艺术意味。也可以看到健壮变得凌厉,温柔变得庄严,是真实的空间,充满张力。 互联网的出现和数字化的运用,让学生从视觉空间到“二维”、“三维”的接触,让雕塑运动起来。让我们后人从写实、古朴中感受精神,得到共鸣。让雕塑这具象的物体,以突破空间为主,表现着立体。
三、多媒体欣赏教学中认知世界
婴儿睁开眼睛看世界,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的,有人物有景物。孩童时期的欣赏,有独特的魅力。虽然成年人不在意,但是他们却能用拙劣的笔描绘出心中所想,大胆、简练、直接。孩童时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最纯真的一段时光。他们眼中的世界,就如同看到毕加索后期的作品,看到的是颜色和线条,看不到画的具体相貌是什么。多有意思的一个世界啊!当我们看到中国画《泼墨仙人图》时,看到的也是大片的水墨。一个仙人蹒跚走来,却感觉这不像是一个人,几乎看不到的五官,敞开的衣服,寥寥几笔。也如我们孩童时的认知世界,美好,简单。却是成年人最后的渴望,渴望通过人物表情来传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而艺术家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作品,能深刻的体现自身情绪,表达出感情世界,体现出我们想要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意象艺术,这就是人与画之间的关系,是情感的思维方式。画家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同时,在欣赏中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作品对话,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发泄的情绪。所以欣赏也会让人感动,感动眼中看到的世界。
黑格尔曾经说过:所谓的美学是艺术哲学的科学。我们判断艺术的方式不应该仅仅依托于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更多的应该从知识的角度来做判断。我们用知识来判断画面,用精神来体会画面。
可以说意象和抽象的绘画是有精神生命的。在欣赏中,可以看到画中的抒发胸臆,表达情感。没有丝毫的杂质,作者意象高远,淋漓尽致,表达着纯真与现实。也许笔墨不多,但是情感绚烂。欣赏中,画作的美好也对学生们将来的性格感情,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这就是我们从画中得到的反馈,反思我们生活的未来。
对艺术深刻的认识,最大价值就是懂得欣赏。齐白石的《虾》,乍一看,五六个或七八个墨色虾摆在纸上,仔细一看,却炉火纯青。墨虾各自排开,戏水游玩,让观者感到它的身边有水草,有荷花……它们互相打闹。线条断断续续,动感十足,游来游去。没有水却看到了江河一样逗趣,看到了名山大川一样广阔。媒体技术让我们感受到温馨画面,还有对时空无限的回味和思考。这就是多元化艺术欣赏带给我们的激动时刻。我们在墨色中开始揣摩,看到一个老人带给我们积极的精神力量和想象的空间。我们的未来艺术是什么?就是广大的同时,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又比如蒙德里安的热抽象画作,狂热的色彩、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几块大色块代表着事物的本质,在狂热颜色中认识事物。没有科学的推断,完全用想象力判断事物存在,强调的是人性的研讨和关注,强调作者的内心世界多耀眼光辉。这样堆砌起来,从画中体会不同的情感,在共鸣中一起升华。同时色彩在每个时代运用,信息化为艺术传播加速,又注入了新的想法,运用于多种设计领域和创作领域。这也是作品欣赏后给后人的思考和传承。
欣赏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就像意象和抽象艺术,如果说意象艺术是作者的情感表现的化,那抽象艺术就是心境,每一笔都是不一样的心境,整体下来都是不一样的感觉,回归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从画的背景和画家认知的世界,感官来认知作品的起伏、节奏、韵律等。是画家的心境的自然表达,特别有力量。也许画家不是为了技巧,不是为了颜色,不是为了形体。也让学生领路风格、本质。互联网下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让艺术流动起来。
四、科学与技术相结合,重建艺术信息
多年来从事美术教学,总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线”。领会线的运用,用线来表达物体,可以丰富可以简略。“线”是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都是从线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像窗外的景物,大自然也多是用线来表现,或短、或粗、或聚、或散,是有生命力的。运用到艺术领域,也赋予了作品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经常会见到年画、剪纸等。那时候不知道这是艺术,只知道它带给我们喜庆和欢乐。只看到这朴素的,艳丽的装饰品是过年前后的最大喜庆。正如陈丹青说的,艺术本身没什么用,如果非要说用途的话。可能就是让生活变得有意思一些。有了这些装饰,年过的有趣、欢快。
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的运用,在信息化时代,这些手工艺术品感觉越来越远去。但是这些民间艺术仍然存在于百姓生活当中。尤其在农村,还可以见到会叫的泥塑老虎、剪纸、年画、皮影……仍然活跃在我们中间,感受它们一直生活在百姓人家。
比如欣赏蔚县剪纸,一把剪子,艳丽的色彩,题材包罗万象。题材广,花样多,是百姓的生活写照。学生在欣赏中自己动手,表达创新的意图。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对比强烈,装饰味强,民间味浓,妩媚娇艳,构图饱满。但却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审美、经济、历史、人文价值,是了解百姓风俗的重要写照。这种大胆的色彩,纯色的相撞,也都引用在当代设计中。剪纸的造型也引用出当代设计,对未来的设计影响深远。将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实现设计本土化的文化根源,而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平台。让传统艺术在信息化时代,科学和技术相加,体现出作品的价值。这就是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
又比如皮影,这种用驴皮做成人物剪影,表现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这是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看到皮影经过几道工序,精雕细琢,是集美术、音乐、说唱的艺术表现形式。浓郁的地方特色,从金代到清初有600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不断的发展变化。是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现在依然出现在县城的广场,直观再现了皮影的说唱表演。伴随着祖祖辈辈的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如何把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没有时代的疏离感,也是当代学生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构建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利用当今信息科技,使古朴与现代相结合,把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相映成趣,合二为一。引用于当代艺术装饰,把皮影的形与意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同行,回归到年轻人的生活中,让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这也传承的魅力!
五、信息时代多元化教学,在传承中看到未来
随着Z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体的逐渐消亡,我们进入了自选时代。大众年轻人是懒惰的,以前有一个“黄金时代”,現在没有地方集中供给,能自发地去寻找艺术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只有从我做起,传道授业解惑,让年轻学生自发寻找。相信在20世纪艺术家的作品对比中,可以欣赏、可以领悟、可以创新出源源不断的新艺术形式。
央视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在欣赏了故宫珍宝,探寻了故宫的历史文化,在节目的后期,会每期诞生出一个文化创意衍生品。这就是后期“创新”。从欣赏的角度,从历史的视野来“上新”,完成了设计的新突破。这也是建筑留给后人的历史印记,生生不息。也是信息带来的新语境,新创作方式。
展示在大家眼前的奇珍异宝也都有着自己的历史痕迹。信息时代告诉我们《五牛图》背后,那令人心酸的故事,几经周折,回到故宫这个大家庭。在爱国匠人高强的技艺和爱国热忱下,《五牛图》才能焕发出艺术的光彩。历史信息告诉我们,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多么执着。也尝试着告诫年轻一代,随着互联网是推动,信息时代的成熟,传承艺术会更加争艳。
从古至今,一路欣赏而来,不管是《人面鱼纹彩陶盆》还是未来设计,可以看出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进而又指导生活。在欣赏中创意未来,也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返璞归真的东西能打动你我。更加朴实和本质的东西会引起人们的反思,更加催化社会的发展。
世界一体化的时代,欣赏与多种艺术形式相通,信息让艺术更加多样化。而未来的艺术更是处于超速发展的阶段。未来的艺术也许简单化,却也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会让美术欣赏大放异彩。
艺术是世界的,资源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美术鉴赏,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欣赏变得立体,给予欣赏新的生命力。信息技术教学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代我们在欣赏中更要反思人类发展的过去,借鉴精华。反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同步。爱因斯坦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力量,那就是想象力。其实它不仅仅用于艺术,也通用于其他行业。更需要年轻一代,欣赏中找到历史,文化,也同样找到想象力。正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有趣。
最后在授课欣赏读书中,我常常发自内心,深深地感谢美术、文学和音乐。它们是人间最美好的精神解药,令人头皮发麻,后劲十足。如果没有这些,月亮只是月亮。叹息也无法变为夜晚的咆哮!我们永远不要停止歌唱,停止幻想,停止追光。
参 考 文 献
[1] 孙圆圆. 浅谈民间美术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融入[J].美术教育研究,2020(7):72-73
[2] 刘徽. 为未来设计评价-读《21世纪技能的教学评价》[J].现代教学, 2021(11): 77-79
[3] 许启新. 探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9):82
[4] 闫少华. 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策略[D].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5)
崔建萍(1972.07-),女,汉族,河北乐亭,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