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飞
摘要:当下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文化日益繁荣昌盛,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独立的科学和创新思维,而且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样大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油画创作课程与思政教育有着很高的契合度,本文从贵州本土的风俗民情入手,以“美化乡村”为主题,有效把握艺术实践创作助力本土乡村振兴的具体方向,塑造学生“求实”的责任感和服务乡村的使命感。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为切入点,分析讨论了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现状、思政教育融入点以及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途径。
關键词:乡村振兴 思政教育 油画创作 精神品质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116-03
油画创作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化修养、审美品格和专业基础的集中体现,有助于学生学习、探索、把握、运用与之高尚精神内容相对应的油画语言,学会运用有效的艺术手段把思想转化成艺术作品,通过作品影响他人,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并在创造能力和审美品质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培养学生从生活到艺术、从思政到绘画、从体验到创造的正确绘画思维方法,使学生感受油画创作艺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政治感情与精神品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2020年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之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进入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启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富强的一个新的征程——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可以缩短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百姓的生活方式,提高乡镇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另一方面转变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了一个好的开端。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现状
思政教育内容融入高等院校中的油画创作教学课程,一方面能增强学生感触生活、适应社会,克服困难,不怕艰辛等方面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个体的人文专业修养和思想政治品质等方面的精神需要,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通过对贵州几所地方高校的调研结果显示,思政教育在融入高校课程的实践操控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从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主体与客体
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地方高等院校油画课程对培养服务少数民族地方的应用型美术教育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实质性意义,但是也存在不足,根据笔者对思政教育融入油画创作实践教学课程的调研结果来看,从作为油画创作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来讲,大部分高校美术教师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深入领悟其真正的思想内涵,对于教学只能笼统而空泛的讲述,直接将思政元素强行融入油画创作课程的主题内容中,导致学科间缺乏联系,难以发挥课程思政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在高校油画创作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融入时,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科学投入和精神理念的体验。从油画创作实践过程中的客体来讲,由于大部分高校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并不能完整的理解内容,只能依靠记忆背诵下来完成理论考核,并没有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到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真实意义,更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政精神理念,这样并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更不能撑起未来国家发展的重任。尤其在社会经济和信息等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个体面对快餐流行文化的冲击,受其危害影响日渐加深,导致学生并不愿意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我文化的提高和精神的修养上,甚至对其有排斥的心理,不利于高校油画课程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今后高层次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
(二)形式与内容
传统油画创作课程在专业教学上内容和形式都是多元化的,但大多情况下,传统油画创作教学课程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单一的技能考核完成专业教学,这样的教学一方面缺乏培养学生的基层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缺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国内大部分专家认为,可以将传统油画创作课程与思政元素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融合,为学生离开校园走进社会做好思想武装,树立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课程思政”从本质上讲,就是以特定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对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行为教育活动。因此,从内容的层面来讲,课程思政必须尊重我国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国情与实情,必须遵循我国的教育核心理念和基本规律。从形式的层面来讲,课程思政应通过示范教学、基地调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层层递进的实践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艺术创作素养等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力求实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综合发展的实践任务。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科间并没有很好地融合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着油画创作课程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背景下油画创作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融入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落实推进,传统的油画创作课程注重专业教学,缺乏基层服务实践经验,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下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为了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油画创作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美化乡村”的主题,服务乡村,建设乡村。为了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祖国,高校油画创作课程教学设计的思政教育融入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根植于每一代中国人心中的精神标杆。在新的时代定位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当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教学方式和教育载体不能与时俱进、文化认同感不强等情况。以上现象给当代高等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难度,同时大学生出现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作用减弱。为了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常规的实践教学中,根据时代要求,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体为切入点,寻求教育方式,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美术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下发展形势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油画创作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美化乡村”的主体,学会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做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捍卫中国价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质作用。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同时也对外来文化具有极高的包容性。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是自信骄傲的一代,是积极进取的一代。如何将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青年培养成未来国家的可用之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高校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责任和义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借助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村落的村容村貌资源,结合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通过油画创作的方式进行“乡村美化”,让乡村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质,促进乡村美育,同时也助力乡村振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以及一个民族的核心要素,并对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及服务意识作了更为全面的概述。但高校中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较为自我的性格,导致他们自身对团队合作精神认知相对欠缺,存在“我行我素”的意识。面对这样的问题,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使团队中每一个个体都会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团队合作精神在油画创作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有价值。教学中将整个课程目标进行分配,让每一位学生深入落实在实践环节中。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使命意识
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作为高校油画创作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个思政教育融入点,对提升高校大学生自身担当的自觉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下部分高校学生依然存在缺乏吃苦精神和奉献意识的问题。新时代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下,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加强。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基层实践经历,对基层只是片面性理解,导致学生主动融入基层乡村意愿差,艺术创作服务乡村振兴、美化乡村的主体意识弱。油画创作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艺术创作思维,深入认识艺术创作的价值,另一方面将其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增强“求实”的责任感和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途径
(一)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建設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的背景要求下,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着最为庄严、神圣的使命。当下民族地区高校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教师要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国家的发展,感触当下生活的变化。从文化素养、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等方面全面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打造一支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意识的提高,为今后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做好了保障。
(二)完善课程教学的完整性
《油画创作》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中国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素质,这个一定要通过课程思政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专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体。新时代高校教师不仅仅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为学生的思想保驾护航,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地提高自我。
(三)完善高校美育建设
美育建设对民族地区高校油画创作课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以及思政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美育建设以“思政元素”为主题的油画创作为基础,并以作品的创作背景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及文化自信等思想精神,以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结语
综合上述,本文从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现状、思政教育融入点以及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途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在民族地区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的影响。思政教育在民族地区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民族地区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做了良好的保障。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学会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以及对家乡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力量,践行责任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N].光明日报,2020-01-14.
[2]杨乐强,高宁宁.新时代如何增强文化自信[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19(11).
[3]白永泉.浅谈民族地区高校美术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J].山西青年,2019(15).
[4]母春生.民族地区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美术教育[J].大观(论坛),2019(0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徐蓉.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J].红旗文稿,2019(08).
[7]喻畅,张春梅,赵明远.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思考[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