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玲 李群芳 廖银杏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乡土资源;聚落;研学课程设计
目前,国家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的提升其指导范围从学前教育直到高等教育。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活动经验[1-2]。当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索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3]研学课程可以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融入地理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地理核心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昆明市“聚落及其保护”为主题进行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将乡土地理资源与研学课程有效融合。课程设计以昆明市的聚落发展、变迁和保护为主线,穿插参观革命遗址和名人故居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研学中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和乡土情怀的培养。同时,运用“提出问题—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模式,开展网络资料收集、地理调查、辩论赛和制作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从析图中总结,实地调查中感受,并对人地关系形成初步认识,使学生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最终促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一、乡土地理与研学课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4]。通過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一方面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团结协作的品格,形成爱国爱乡情怀;另一方面,将书本知识具体化,为地理教学提供新的途径[5]。
研学课程是指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特征,被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研学课程,将学、思、行三者结合,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研学活动,既能从学生熟悉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出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乡土环境和地方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二、研学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
1.研学资源分析
在研学课程设计中,授课教师需要结合区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每个研学区域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地理主题,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主题、人文地理主题和复合主题。[7]其中,自然地理主要包括气候、降水等;人文地理主要涉及建筑特点、历史文化等;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结合。结合昆明市实际,本课程涉及的研学资源如表1所示。
2.课程目标设计
初中生阶段的地理研学课程应以县情市情为主[8]。因此,本研究结合昆明市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合理选择研学地。昆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同时,昆明市由于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形成了大量“一颗印”建筑群。在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后,确定以昆明市“聚落及其保护”为主题设计研学课程,涉及昆明市顺城街“一颗印”建筑群查考和一二一大街历史文化旧址研学,分别为一天的行程。
研学课程目标为:①分析昆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特征,理解“一颗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②走访金马碧鸡坊,了解金马碧鸡传说,体验乡土特色文化气息;③走近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感受抗战时期,昆明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城市的时光烙印;④面对城市发展、人口增多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多的现状,讨论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的关系;⑤通过查阅资料和参观陆军讲武堂,探究旅游资源的价值;⑥通过研学对乡土地理资源尤其是聚落的保护提出建设性意见。
3.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教育学相关理论、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本次研学课程内容设计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对昆明市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分类。同时,从地理观察、调查、参观、探究性学习四个方面将地理实践力培养与乡土资源衔接。
(1)研学主题
在遵循安全性原则、就近原则、三维目标统一原则、学生为主和教师为辅原则、趣味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乡土地理的内容以及学科交叉等要求,以“聚落及其保护”为主题,突显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课程。
“聚落沧桑之变”:顺城街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明清时期的顺城街往西连接滇西主要驿道小西门,往东连接明代昆明城外最繁华的三市街,是外通驿道、内达商区的交通要冲,因此保留有大量的“一颗印”建筑群。2005年,由于城市规划及该区域建筑年久失修,故在原址重建新的顺城街。现在,顺城街仅存少量“一颗印”建筑,与高楼大厦一起见证昆明老街的沧桑变化。此外,顺城街周边的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南屏街,也是具有昆明民俗特色文化的代表性建筑。通过本条研学路线可以让学生了解昆明的气候、降水和聚落特色,更好理解书本相关知识。
“革命峥嵘岁月”:在云南近代历史中,有两所非常著名的学校——西南联合大学和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为我国培养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74位两院院士,而后者培养了朱德、叶剑英等一大批革命将领,被称为“革命熔炉”。因此,了解这“一文一武”两所学校,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这两所学校的研学路线中有闻一多殉难处、四烈士墓等革命旧址,通过研学可以加深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2)研学任务清单
研学任务设计清单如表2所示。
(3)课程活动
课程设计需要遵循体验性、可操作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等原则[8]。本次研学课程结合学生的前期基础和研学点特色,对课程活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一查:通过查询资料和观察研学点的建筑特色,分析建筑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关系。二做:制作“一颗印”建筑模型,通过降水过程模拟,分析“一颗印”建筑的构建原理。三听:到陆军讲武堂和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听讲解人员讲述相关的历史。四访:对历史文化遗址附近的居民、相关学者进行采访,收集相关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见。五论:举行辩论赛,对旧城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点进行分析。六赛:举办手抄报制作比赛,进一步明确对旧民居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三、研学课程实施与评价
1. 研学课程实施
(1)研学准备
知识储备:①学习七年级上学期内容“世界的居民”“天气与气候”和“地图”相关内容;②通过网络、视频、图书等多种方式对昆明传统“一颗印”建筑、西南联合大学旧址、闻一多故居和金马碧鸡坊等研学点进行资料调查;③了解昆明的自然环境等。研学工具:手机、地图、相机、记录本等。
(2)研学过程
在实地研学阶段,开展研学的各个小组依据研学清单对研学地点进行走访调研(图1),通过收集图文资料、街头采访、填写研学报告等形式,完成研学任务。在每天研学结束后进行讨论和收获分享,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的最佳办法(图2)。
2.研学课程评价
地理研学课程的评价从课程目标、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在评价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进行评价。完成地理研学后,本课程采用“一颗印”建筑模型制作、手抄报、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对成果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主题升华,提升学生进行地理研学实践的效果。教师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和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也要适当地以成果为导向,仔细阅读每位同学的研学报告,认真填写研学评语。同时,强调培养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为目的,并培养其乡土情怀。因此,构建学生自评(40%)、同学互评(30%)和专家评价(30%)等多元评价体系,以更准确评价研学课程实施效果。
四、研后反思
本研学课程设计立足于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利用昆明本土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实践活动突破教材的局限,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出课堂,积极投身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次研学课程设计及实践有以下几点反思。
1.需要构建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体系
研学课程不能仅依托书本和课程标准,同时也要结合乡土地理教学资源。课程标准中所包含的知识是研学课程的重要支柱,但同时需要把涉及的其他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在本次研学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对地形、气候、降水和聚落等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分析,还进行采访、小组协作、动手制作教具模型等活动体验,涉及相关专业类目多、知识面较广,是构建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的一次尝试。同时,在研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合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设计具有乡土特色的研学课程。
2.需要加强基于乡土资源的研学课程开发设计
研学课程设计中,研学点的选择和研学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研学目的不明確或者研学点功能重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中地理研学课程的开展。因此,需要结合本土乡土资源,挖掘系列研学线路,建立相应的本土研学课程资源库,进一步提升研学课程设计及实施效果。
3.健全保障机制是研学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地理研学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的全过程,需要全方位的保障机制。首先,在研学课程中要确保安全,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开展研学课程的前提条件。因此,单从学校方面组织开展地理研学课程尚不能完全保障安全性,还需要社会、家长的共同参与,建立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其次,研学课程对带队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相应地理知识、能进行合理的过程引导、能处理突发事件和具有一定的急救知识,因此需要进行研学课程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此外,政府和学校还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地理研学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