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嘉玲 张争胜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问题式;单元教学;城市内涝;海绵城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以后应该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1]。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地理教学应由原先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转变为关注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单元教学设计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碎片化、无结构化以及以知识为主线而导致忽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等弊端,有利于推动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途径。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将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调整,也可以探究某一主题或问题为驱动核心,依据课标要求将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本文以探究从“城市看海”到“海绵城市”为问题核心,结合课标要求,将教材内容组织重构,设计单元教学主线与目标,探讨地理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一、问题式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培养地理的思维方式[1]。筆者认为,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学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情境和课时核心任务,关注课时之间的前后呼应和问题链的关联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探究、地理实践活动等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基于问题情境建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图1)。
二、问题式单元教学的主线设计
问题式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探究问题分析教学内容,在揭示教学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组织、设计单元教学的主线。在驱动性问题的选择上,笔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选择探究从“城市看海”到“海绵城市”作为核心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逻辑,将内涝问题划分为“城市看海”的原因与应对措施两大版块进行组织(图2),对课程标准中与其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梳理(表1),完成该单元教学主线的设计。
三、问题式单元教学的目标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单元教学后预期达成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问题式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学生主体性和操作性的原则。
从整体性来看,单元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由“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三部分构成,教师在构建教学目标时,应当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总揽全局,把握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从学生主体性来看,教师应挖掘单元教学的内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认知观描述方法,即强调使用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如“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欣赏”等[2](表2)。从操作性来看,单元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单元的整体规划,是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但不如课时教学目标具体,只有将单元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时目标中(表3),明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操作性。
其中,第一课时的主题为“探究‘城市看海’——洪涝形成”,从水循环过程入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创造问题情境,即水循环的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洪涝的形成,由此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能够自主地从提供的城市地形和气候材料等角度分析洪涝成因;第二课时的主题为“探究‘城市看海’——城市化”,教师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化所带来的改变,使学生思考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由此形成单元教学中一、二课时的双向互动,螺旋式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第三课时的主题为“创造海绵城市”,在本课时中学生需要基于前两个课时的知识体系,形成关于城市内涝灾害的思维导图,并理解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重要理念。学生能够动手制作简易模型,培养地理实践力,并能够搜索不同国家和城市解决内涝问题的举措,在对比中培养地理比较思维,同时内化人地协调观。
四、问题式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性,切不可教师一言堂,要发挥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主体性,同时还要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具体的探究问题和学习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目标(表4)。
五、问题式单元教学的评价设计
在问题式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让学生在完成复杂且真实的表现性任务中,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理论提出,评价是一个连续体,评估证据可来自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师生非正式会谈,也可来自观察提问、随堂测试、作业、反思等,评价方式多样化并及时提供反馈[3]。在本研究中,第三课时既是基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地理实践性活动,又为学生安排了表现性任务,笔者选取其作为学生表现性活动的评估依据,制定水平评分量表,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