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生活》记者:在万里茶道茶源地的鹤峰,让传统产业走上现代发展之路,推进三产融合,县委县政府多年来是如何总体谋划和推进的?
鹤峰因茶而美、因茶而富、因茶而兴。全县90%的村和70%的农户种茶,茶园面积近40万亩,是我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先后提出茶叶“全域有机”和茶业综合产值破百亿的奋斗目标,茶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一是高位推进优保障。成立茶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和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每年安排4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二是转型升级提质效。坚持质量立茶,坚定不移推进“全域有机”战略,全县有机茶基地面积达10.9万亩,成功创建“全国茶叶全域有机示范县”。三是培育龙头强主体。着力做大做强茶业龙头企业,注重以茶为媒开展招商引资,全县规上茶企达24家,年产值过亿茶企3家,2021年实现总产值9.5亿元、出口创汇3033万美元。四是多措并举建品牌。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通过茶商大会吸引客商投资洽谈,积极组织茶企外出抱团推介,全力打造“鹤峰茶”公用品牌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鹤峰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五是延伸链条促融合。围绕茶、旅、文、康融合发展,抢抓“万里茶道鹤峰段”申遗机遇,优化茶产品结构,拓宽茶产品消费途径,精心打造茶旅精品线路,举办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真正让“一叶”变“大业”、“一叶”促“百业”。
《党员生活》记者:鹤峰茶产业发展到今天,作了哪些探索,战胜过哪些挑战,实施了哪些战略举措,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
鹤峰茶产业一直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尝试中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比如,面对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日益激烈的茶叶市场竞争,我们经过全面考察、科学研判,果断决定在全县推进“全域有机”。目前已有1/4的茶园实现了有机转换,成功引领全县茶叶产业向更高层次转型。再比如,为全面提升鹤峰茶的知名度,有效拓宽茶叶销售市场,自2018年开始,我们高标准、高规格连续举办4届茶商大会,最高签约额达4.4亿元,成为鹤峰茶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坚韧的发展定力,有效稳妥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比如,在“全域有机”推行初期,少数茶农存在质疑乃至抵触情绪,没有严格遵守有机创建要求,我们扶持壮大一批茶业企业,通过茶企认领的方式推进有机转换,茶农发展有机茶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全域有机”创建得以顺利推进。再比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许多茶企销路不畅,我们实行领导干部包保企业制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扶贫832”等平台千方百计拓宽茶叶销路,全县茶产业呈现逆市上扬、不降反增的良好局面。
鹤峰茶产业能够取得今天的规模和成就,得益于对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矢志遵循,得益于众多茶叶企业的引领带动,也得益于我们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紧紧依靠。茶叶作为商品,需要走向市场才能实现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务必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茶农和茶企都是茶业市场的参与者,两者相互依存,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尊重茶农和茶企市场主体地位,通过茶企带动茶农,推动茶产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务必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以兴茶富农的初心推动茶产业行稳致远。
《党员生活》记者:党建引领作用,在推动鹤峰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我们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以党建引领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推动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些鹤峰特色和品牌。一是以四级组织架构优化组织体系。推行“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落实“大党委”联席会议机制,实行“乡镇吹哨、部门报到”,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和带头人,为推动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二是以四位一体机制夯实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县领导统率、乡镇党委牵头、包村干部包保、帮扶单位指导的“四位一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三是以帮学提能工程促进能力提升。创新推进1名驻村干部结对1名村干部开展学理论、学技能、学方法、学规矩行动的“114”帮学提能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結对帮学工作制度,有效提升村干部抓发展、促振兴的能力水平。四是以党员分类管理促进作用发挥。出台《鹤峰县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经验和模式。
我们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出了以下4点启示。一是党的领导是根本。办好鹤峰的事情,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到全县“一盘棋”。二是建强支部是基础。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必须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三是配强干部是关键。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必须坚持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不断壮大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四是引进人才是支撑。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保障。
(整理:王颖、刘尚兵、冯杰、葛雷、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