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心血管科主任、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介入心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擅长冠心病复杂及疑难病例、心血管急危重症、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失眠等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水是人類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体的组织液含水量约为72%,每天要保证足够的水摄入量,才能够维持细胞体液的平衡,保证各器官脏器正常运作。如果我们的身体缺少水分,可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不适,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大家都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补充水分,但是曾经生命垂危,在鬼门关里走了一圈的刘先生却说,他的这个疾病有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种会“伤心”的水到底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又应该如何避免它呢?我们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红旭为大家揭开“水的秘密”。
刘主任向我们介绍,他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刘先生。刘先生在2014年突犯急性心肌梗死,被家人送到急诊室时已经是休克状态。醒来时,他已经进入了CCU病房(冠心病监护病房)接受观察和治疗。当时刘先生的血氧浓度只有50%,情况一度十分危险;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虽然他的生命体征稳定住了,但是一天24小时都需要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一旦撤掉这些药物,刘先生的血压便会快速降到40/20毫米汞柱,所以他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人一直是昏昏沉沉的。
很多人都以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患大都与“血瘀”有关,但是刘主任却告诉我们刘先生的病情危重并不是因为血瘀,而是因为体内的“水太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血瘀的确是心脏疾病的一个众所周知的致病因素,但除了血瘀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常见也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却很少为人所知,这个致病因素的名字就叫作——水饮。水饮指的是人体水液代谢异常,水液停聚在身体内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这个病理产物停留在哪个脏腑,就会引起该脏腑的严重疾病。中医认为,水饮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病理产物。具体而言,“湿邪”是水饮的前身,湿邪无处不到,弥漫在全身各处。随着病情的进展,湿邪在体内越来越多,就变为“水饮”这一病理产物。
后来,刘先生在刘红旭主任的建议下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两周后刘先生的症状便开始逐渐减轻,可以坐在轮椅上轻微活动。如今,他已经能够独立站起来了,并且恢复到了一天可以走2万步的状态。
人有五脏: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正常的情况下,饮食摄入水液首先到达脾胃,通过脾胃的运化,再到达肺,肺下输到膀胱,最后排出体外。所以最容易产生水饮的三个脏器就是:肺、脾、肾。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水液的输布依赖于三焦、肺、脾、肾的功能,如果功能失调,就会导致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水饮。刘主任告诉我们,在肺、脾、肾三个脏器中,肺部水饮最容易伤害心脏。这是因为心和肺同居上焦,所以肺对心脏的影响最大。另外,心主血脉,肺朝百脉,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水饮所导致的疾病当中,最常见的是心脏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肾主水,脾主运化,若脾肾阳虚,气化失职,则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就容易形成水饮;水气上逆犯肺,就有可能出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若水饮流溢于四肢,则称为“伏饮”,会出现湿疹、四肢水肿、关节酸重疼痛等疾病;若水饮停留于体内时,正好还存在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水饮便有可能上扰于心,扰乱心神,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疾病;若肾脏功能失调,水饮停于腹中,则有可能导致腹胀如鼓、皮肤苍黄的“鼓胀”之症;若水饮流注于胁间,则可能出现胸闷息促、胸胁胀痛、咳喘,甚至呼吸时都会疼痛加剧的“悬饮”之症。
刘主任还告诉我们,体内有水饮,其实可以从外观上看出来,我们可以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症状。
水饮人群从外观上来看有几个特点,可以分别总结为水色、水睑和水舌。
水色:是指当人的眼眶或面色变得青黑,因为肾气亏虚时往往容易产生水饮,黑为肾之色,由于肾虚水饮而引起的面部颜色变化就被称为水色。
水睑:指的是眼睑水肿,刘主任告诉我们,尤其是上眼睑的水肿更能提示水饮的存在。而除了眼睑之外,脚踝部的水肿也是水饮的一个典型特征,大家应该提高警惕。
水舌:指的是水润的胖大舌,它多由脾虚产生的水饮所致。
早期水饮最容易体现为体表的水肿,比如眼睑和下肢的水肿,当水饮进一步发展后,就会影響人体的脏器功能,出现心悸、气短、胃脘胀满、腹胀、食欲不振、小便少、腰酸腿软、下肢水肿等症状。
虽然从中医临床的角度来说,水饮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致病因素,但是老百姓却对它知之甚少。那么,这个可怕的水饮容易找上哪些人呢?
第一类是容易气虚、感冒的人群;第二类是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第三类是长期有着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第四类是经常过量饮水的人群。老年人要格外注意,不能过量饮水,老年人的脏器功能随年龄逐渐减弱,过量饮水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
可是,喝多少水、怎么喝才适合呢?
刘主任表示,正常成年人一日的推荐饮水量是八杯水,即2500毫升左右;心力衰竭患者必须要控制饮水量,因为此类人群的心脏功能已经十分虚弱,决不可以饮用这么多水。
临床上,控制饮水量是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非常重要的一环,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饮水量要控制在800毫升以内;病情不是非常严重的患者,饮水量也不适宜超过1500毫升。很多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功能不全的情况,即使心脏功能尚可,也会因衰老而造成代谢能力减弱,因此也应该注意控制饮水量,不能按照健康成年人的饮水标准来饮水。
关于老年人饮水,刘主任给出了两个指导性意见:
1.量出为入。注意观察自己的排汗与排尿量是否与饮水量相平衡,也可以通过称体重的方式来观察。比如体重无故增加,可能就与饮水过多,产生水饮蓄积体内有关。
2.少量多次。老年人可以每天多喝几次水,每次只喝一到两口,避免一次性水液摄入过多,导致代谢失调,产生水饮。
刘主任告诉我们,想要从根本上消灭水饮,关键就在于如何利水。我国中医心病科泰斗许心如许老,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利水之法——泻肺利水方,专门用于治疗和调理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效果非常好。
【药材】葶苈子、黄芪、太子参、桑白皮、茯苓皮、车前子、赤芍、水红花子。
【方义】葶苈子是这个方子最主要的一味药材,作用就是泻肺利水;黄芪主要是益气行水,茯苓皮健脾利水,车前子益肾利水,赤芍和水红花子活血利水。太子参善于益气健脾、生津润肺,桑白皮善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诸药同用,可以发挥很好的健脾益气、泻肺利水功效。
【功效】健脾益气、泻肺利水,还能起到扩张血管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专家提醒】如果我们出现一些心力衰竭的前兆,可以去医院请医生诊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处方,然后遵医嘱服药。
而针对没有疾病的人群,或者没有到达心力衰竭,只是有些普通心脏慢病的人群,刘主任带来了一个适合日常生活中护心利水的小茶饮。
【药材】茯苓5克、苏籽3克、玉竹5克、竹叶3克。
【方义】茯苓能够健脾利水;苏籽归肺经,能够降气利水;玉竹归肺、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护心之效;竹叶归心、肺、胃经,可以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功效】健脾利水,养心护胃。
【适宜人群】这个代茶饮适合气虚、有轻微水肿、感觉心脏能力稍微较弱的人饮用。
【专家提醒】此方中竹叶是凉性的,如果有脾胃虚寒的人群,就不适合饮用此方了。
当我们发现身体中已经有一些水饮的症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选择一些利水的食物。刘主任为我们带来的利水“神器”就像瓜子一样,却不是我们平时当作零食吃的瓜子,它就是“冬瓜子”。烹饪冬瓜时,冬瓜子常常被人们掏出扔掉,但它却是利水祛湿的好药材。
冬瓜本身就有清热利水的作用,但是利水作用最强的其实是它的子和皮。同样,瓜类的食物大部分都有利水的功效;除了瓜类,薏苡仁、山药、白扁豆也可以健脾达到利湿祛水的作用;另外,黑豆、玉米须也有益肾利水的功效。
所以,刘主任建议大家,如果体内也有一些水饮的症状,可以适量多吃一些这样的食物,能够帮助我们把水饮代谢出去。
(编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