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红 伍燕梅 张玉 徐小平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腋下体温与背部体温监测数据之间的差异,为医护人员的后期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分析在后期工作中如何为新生儿做好保温措施,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选择我院接生新生儿13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利用两种不同的体温监测方式来展开对新生儿的体温监测。选取时间段为2021年3月29日-2022年1月28日我院产科接生以及接诊的新生儿。为保障本次研究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需要对纳入本次研究标准,参与到研究中的132例新生儿分别展开1312次的腋下体温监测以及背部体温监测工作,并记录两者监测评分,将监测所得到的數据给予准确记录,然后展开分析工作。结果:通过研究对比发现,采用背部体温监测以及腋下体温监测所得到的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异,背部体温(37.01±0.89)℃高于腋下体温(36.91±0.78)℃,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背部体温监测以及腋下体温监测所得的最终监测结果不存在明显差异,结果差异极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因而在对新生儿进行体温监测时可采用背部体温监测来代替腋下体温监测。
关键词:新生儿;腋下体温监测;背部体温监测
一、项目背景
目前,新生儿室多采用腋温监测患儿体温,因新生儿室是属于全托管理,体温的监测需要护士全程参与体温计的扶托,并增加了温箱门开启时间,新生儿暴露时间过长,不利于保暖。由于近两年新生儿护士产假、病假较多,1名护士照顾6名以上普通新生儿情况较多,如果采用腋下测量体温,每位患儿测量体温5-10min,护士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且占据了护士很多有限的时间。相反采用背部体温监测则会节约很多时间,为开展高质量护理服务提供了条件。
二、项目研究的目的
探讨新生儿室在室温和温箱温度恒定前提下,测量腋温和背温是否存在差异,实施背温监测的可行性。
三、研究的依据
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具有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的特点。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临床常采用监测体表温度来作为生命体征的参考。本次研究主要研究体表温度中腋下温度和背部温度的差异显著性。
四、研究的方法
研究对象:新生儿室对2021年3月29日-2022年1月28日收治的132例住院患儿分别进行腋下体温监测1312次和背部体温监测1312次。患儿足月儿116例,早产儿16例,其中76例男患儿,56例女患儿。早产儿平均体重2513.13g,最低体重1300g,最高体重2890g;足月儿平均体重3131.48g,最低体重1700g,最高体重4200g。
测量前准备:监测场地选择室温22-24℃、湿度55-65%,温箱温度选择30-32℃。测量时间选择晨起、午后患儿吃奶1小时后,安静状态下,使用水银体温计分别在腋下和背部进行体温监测10分钟。 测量仪器准备:每天早上选水银体温计10支,在37℃的温水里测量5分钟,捞出后比较,选取体温计差异<0.2℃的进行使用。
测量方法:腋温测量时,患儿取仰卧位,擦干腋下,体温计水银端放置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患儿屈臂过胸,护士协助扶托体温计,计时10分钟。背温测量时,患儿取平卧位,体温计水银端插入患儿脊柱与肩胛骨之间斜方肌部位,插入长度4-6cm,压紧体温计,使体温计水银端与背部皮肤充分接触,计时10分钟。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腋温和背温同时进行。
五、研究步骤
1.2021年3月29日-2022年1月28日在新生儿室收集132例患儿腋下体温监测和背部体温监测的数据。
2. 进行数据整理
腋下体温监测和背部体温监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六、研究结论
目前测量体温的方法:①接触性测温法:口腔测温法、腋窝测温法、直肠测温法、颈下测温法、背部肩胛测温法、腹部测温法、肘窝测温法、腹股沟测温法、手部测温法、耳膜测温法。②非接触测温法:红外线热像仪测温法。而新生儿体温测量常用部位有腋下、口腔、直肠、颌下、背部。但考虑测温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临床主要使用腋温测量。但腋温测量在新生儿室依然有它的缺陷,主要是占用人力资源,其次是固定困难。为解决该问题,新生儿室使用背温监测与腋温监测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得出新生儿腋下体温监测与背部体温监测差异无显著性。临床上背部体温监测是可以代替腋温体温监测的。
总之背部体温监测法可有效的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具有高效、简洁、安全、省力,易于固定的特点,有一定的推广性。
参考文献:
[1]董娜.背部肩胛间体温监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1,(03):367-368.
[2]刘小玲,王鸿雁,赵芳萍.新生儿背部体温监测在NICU中应用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07):95-96.
[3]王鸿雁,张彤,陈百芳,摆翔.背部测温法对比传统腋下体温法对NICU患儿体温监测的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07):39-40.
[4]薛莹莹,王玲玲,金志鹏.背部测温法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体温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13):223-224.
[5]李世珍,刘晓敏.背部测温法在重症监护病房病人体温监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2):1996-1997.
[6]崔成爱,吴美福.ICU危重病人监测背部体温的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07,(04):53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