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
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全科医疗科,江苏南京
老年人是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影响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不仅病程长,而且无法根治。有许多患者会同时合并两种甚至数种慢性疾病,导致其健康状态严重受损,影响生活质量[1-2]。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患者由于遭受疾病困扰,故需长期用药治疗、控制饮食,而且多数老年人缺乏家人陪伴,导致其在疾病的影响下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危害身心健康。而面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身心健康状态,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连续性护理是优质护理和系统化护理的延伸,是患者从入院-出院-居家休养期间的全程护理,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3-4]。我科室将2019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92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连续护理,观察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9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1 例;年龄67~82 岁,平均(70.67±2.19)岁;病程5~16年,平均(8.23±1.39)年;学历:小学20 例,初中18 例,高中8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22 例;年龄66~81 岁,平均(70.29±1.93)岁;病程6~18年,平均(8.76±1.52)年;学历:小学21 例,初中19 例,高中6 例。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慢性疾病患者;②年龄>65 岁;③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②合并意识障碍、精神疾病患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
方法:(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疾病程度进行相应的护理,对于活动受限患者床旁进行标识牌标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工作,并以口头讲述和出具书面医嘱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用药、饮食和运动指导。(2)观察组给予连续护理。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对其住院前病情情况、居家环境等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充分掌握患者基本信息,便于在治疗期间更好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疾病情况,构建连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全科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共同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护理方案。②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详细的自我护理技巧和保健知识,并介绍引起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如何自我预防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更明了清晰,帮助其解除疾病带来的心理困扰,同时还能提高治疗效果[5]。③组织病区相同慢性病患者参加每周六下午开展的健康讲座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锻炼指导、康复指导等。并在每周日下午组织患者参与健康交流活动,让患者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分享自己对疾病的管理经验和积极配合治疗所带来的益处,通过患者之间的交流,使老年人之间有更多接触,能有效改善住院期间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④患者出院后给予连续护理,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形式为其提供持续性的健康咨询服务。在患者出院后3 d 进行电话回访,之后每周1 次。主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自我血压、血糖监测情况,遵医行为,并通过电话为患者解答疑问。⑤每月进行1次家访,主要分析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指导方法。同时为患者家属提供咨询服务,对每周组织的慢性病治疗、护理培训时间和内容进行通知,鼓励家属陪同患者一起参加,并告知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和爱护,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
观察指标:①自我管理能力:应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好,满分172分。②疾病控制情况:统计患者疾病控制、疾病复发、再次住院情况。疾病控制率=疾病控制例数/总例数×100%,疾病复发率=疾病复发例数/总例数×100%,再次住院率=再次住院例数/总例数×100%。③生活质量评分:应用改良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进行评估,共4个方面,每项评分满分20分。④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分,主要包括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3个方面,每项评分满分50分。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平为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ESCA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ESCA 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ESCA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ESCA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ESCA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自护责任感 健康知识水平 自我概念 自护技能 总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13.37±3.18 15.07±3.13* 35.11±5.14 42.19±5.65* 9.78±2.38 12.57±3.19* 17.17±5.36 20.26±3.18* 96.66±11.18 120.38±9.55*观察组13.48±3.09 20.12±4.18* 35.38±5.16 54.36±6.08* 9.55±2.36 18.18±2.51* 17.06±5.24 32.07±4.03* 96.09±11.49 143.26±9.09*t 0.168 6.558 0.251 9.944 0.465 9.374 0.100 15.603 0.241 11.770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疾病复发率、再次住院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心理 生理 社会关系 环境对照组 46 10.28±2.06 10.97±1.33 9.83±1.65 11.03±1.29观察组 46 14.19±2.34 15.89±1.61 13.74±1.27 13.89±1.61 t 8.506 15.979 12.736 9.402 P<0.05 <0.05 <0.05 <0.0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操作、健康宣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服务态度 护理技术操作 健康宣教对照组 46 35.27±3.18 33.62±2.16 34.91±3.37观察组 46 44.68±3.96 42.73±2.54 45.28±3.06 t 12.566 18.531 15.451 P<0.05 <0.05 <0.05
当前我国老年人数量逐年增多,社会老龄化加剧。随着生活方式、环境污染、饮食习惯改变等,使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而慢性疾病是引起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如何控制老年慢性病的发病率,改善老年人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6]。老年慢性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及其整个家庭可造成较大危害。因此,积极加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为其提供持续而有效的护理服务,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健康行为水平,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促进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一种科学而有效的老年慢性病护理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7]。
连续护理是一种集综合性护理、全程护理和延续性护理特征为一体的护理模式,主要是指患者从一个就医环境转移到另外一个环境,或是从医院转移到家庭的过程,由患者家属、患者、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开展的针对性护理模式,符合患者在不同环境的护理需求和护理特点的一种干预方法。连续护理模式的实施能够使患者在不同环境中均能接受到持续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预后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连续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连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其遵医行为,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再次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连续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老年患者病情的控制。观察组患者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连续护理使患者健康行为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状态,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老年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干预方法非常认同。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行连续护理,可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保持身心健康,使其生活质量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