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启赟
(四川音乐学院)
综合材料艺术在西方被称作“Mixed Media Art”,主要指艺术家运用多种媒介制作艺术作品。多种媒介既是绘画本体因素的组合,也是创作过程中表现形式。绘画是视觉艺术,是要从实际的物体上去表现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是最早使用材料的开始,材料自始至终都是绘画不可分割的部分;发展到后期,传统绘画中运用到的底料、颜料、媒介、粘合剂等艺术材料;而当代艺术为了创作出更具有表现力的作品,在对材料应用的选择上变得更加丰富,传统绘画只是把材料当作一种工具,比如油画就是油彩和画布,国画就是宣纸和墨水,综合材料是把他们全都涵盖在内的基础上,又因为每个人的语言不同,所要表达的材料也更多。材料的丰富并不是脱离传统,而是从传统中开创新的材料语言可能性。从西方二十世纪整个的艺术发展来看,艺术材料也可以是材料艺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成为作品,常用的水性、油性颜料属于综合材料,日常生活中报纸、布条等常见的材料以及被挖掘的新型表现材料也属于综合材料。综合材料的材料层面已经逐渐延伸到精神文化材料中,因此与传统绘画材料相比综合材料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股“材料热”在中国燃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中国综合材料艺术创作活动虽然很多,但在创作手段和实施方式上仍然处于对西方艺术的学习和模仿中,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世界艺术信息的大量涌入,艺术家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外来艺术文化,不同的艺术语言在进行着交流、融合,中国综合材料艺术逐渐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形式。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基础上,中国艺术家们开始寻求新的精神表达方式。进行自我意识表达的讨论,以及关于抽象、立体、形式、观念的大讨论,也更加注意艺术形式的个性化与民族化的形成。
二十一世纪,电子化、虚拟化技术飞速发展迅速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时代发展了,我国的绘画也必须对时代进行回应,装置艺术、实验艺术、行为艺术等的出现意味着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趋于复合性与多元性,是中国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化历程,这个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艺术思维转变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当代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和教学已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作为国内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自2014年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起,综合材料绘画不再和油画一起展出,而是被单独设为一个展区,这意味着中国的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国家主流艺术机制认同的艺术门类。在艺术形式不断的摸索过程中,综合材料在中国绘画中的位置越来越高,综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可以使绘画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还可以增加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使更多艺术家将综合材料运用到创作中。
综合材料具有包容性,材料的出现使艺术家创作观念发生改变,传统绘画观念里的材料只是形成作品的工具,而在综合材料绘画中,艺术家要关注材料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材料的性能,这也是传统绘画关注的点,包括材料是怎样使用的,会形成什么样的效果;另一个是材料的用意,也就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这是综合绘画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创意点是不一样的。
综合材料绘画不同于传统油画的地方在于它使我们更关注自然,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在材料择取的过程中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擅长运用与自身情感、生命体验有关的个人化材料,在语言表达中寻找与自己作品观念契合的材料,更倾向于把材料作为作品精神的寄托,而不是绘画的目的。由于西方艺术的大量入侵,中国艺术家也更加重视民族文化元素,在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时会将民族本土化元素融入其中,使民族文化精神以民族符号的方式呈现在中国绘画作品中。
绘画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艺术家创作时的思想与心境,可能反映出每个时代人们不同的生活状况,是展示精神世界以及生活内容的主要方式。随着绘画艺术不断发展,艺术家的观念也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绘画观念的改变能够有效促进更多综合材料被发掘应用。
1991年,张国龙赴德留学,师从德国“新材料”大师尤根·费申教授。他从“德国学派”中领会吸收的“材料语言”,激发了新创作艺术。1994年回国后,异国文化的差异,激发了张老师对生命与文化根性的探索。以“黄土”(图1、图2)为主题,用多种材料创作了一系列抽象作品,这组作品中的碑形作为主体符号理性的呈现在画面中,显现在苍茫、浑厚的暖色调的“黄土”色域,而材料堆积出浓厚的白色肌理,用感性的技法展现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体现出了张老师本人生命意志的冲创力,抽象语言的冷与热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个过程就是以个人生命体验进行民族情感概念的抽象。
图1 《黄土No.5》张国龙110×100cm 综合材料 1993
图2 《黄土生命系列No.2》张国龙 190×162cm 1994
1992年至1994年,胡明哲赴日本学习,日本画所使用的岩彩材料与制作技法在她面前洞开了崭新的视野。回国后她一直在寻找东方绘画的本土语言,继续延续对材料的研究,去往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等民族文化地区考察。壁画的色层与其基底有关,由于岩石的硬度、密度、大小不一致,壁面往往高低不平。因此,胡老师对材料的探索上升到了对地质的探索。力求用“岩彩”这个中国大陆最丰富的本土材质,进行当代的艺术表达。胡老师的作品中运用到的许多材料都是天然砂石磨出来的,比如作品《本土之歌》(图3)、《本色之光》(图4)。在当代艺术强调个性的时代,从胡老师的作品来看,个性仿佛并不重要,她追求的是舍弃个性,是“无我”,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其作品的材质还体现着阴阳五行学说的观念,比如砂石砾土就是五行中的“土”,亚麻纤维是“木”,金箔铁丝是“金”。
图3 《本土之歌》胡明哲100×200cm云南红土天然砂岩2013
图4 《本色之光》胡明哲100×200cm云南红土天然砂岩2013
1995年至1999年,张元赴法国学习,1997年回国后创建了“材料与表现艺术工作室”。他力求在材料语言、造型语言与色彩语言之间,寻找适合每个人的艺术发展需要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张元对于坦培拉等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并力求达到某种独特韵味的语言的生成,正是源于他内心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世界表达的渴望。他诸多的以大自然为题的作品,如《大自然的启示系列之三》(图5)、《红荷湿地系列》(图6),张老师把坦培拉和更多的材料混合使用,由于坦培拉材料的特性,色层叠加染出的抽象语言浑然天成,不自觉地生成了传统中国画的意象美,完全体现了他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审美的浸染与影响。
图5 《大自然的启示系列之三》张元80×80cm板上麻布丹培拉综合材料2002
图6 《红荷湿地系列》张元60×60cm丹培拉综合材料绘画2017
绘画中色层一直是创造神秘感的重要审美,古典油画的色层是透明颜料层层叠加出的效果。而陈红波的作品《天边,微光》(图7)、《紫竹》(图8)等,用亚克力板层层叠加,创造出模糊的神秘感。他利用亚克力板透明的材质,作出迷雾一般的疏离效果,试图呈现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静”,与现代的快节奏形成反差。
图7 《天边.微光》陈红波80x150x17cm综合材料,多层亚克力2018
图8 《紫竹》陈红波40x80x10cm综合材料,三层亚克力2015
宋琨的油画作品结合了LED灯光装置、玻璃珠、夜光色、假钻石等材料,如《鲛人泣珠-心意》(图9)、《净土风景Sukhavati》(图10),这些发光材质的材料使普通的油画变得具有独特的气质,结合影像与声音,作出不同于传统绘画的科技感和时尚感,是当代社会亚文化的写照。她的作品特征具有“意识流式的叙事”及“潜意识通感”,也是对中国东方美学的传承。
图9 《鲛人泣珠-心意》宋琨 直径65cm布面油画、夜光色2021
图10 《净土风景Sukhavati》宋琨 140cmx360cm布面油画2015
显然,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艺术家,都不可能不被民族的自然精神所感染,并力图在艺术语言上能够表达出对民族精神的向往。材料本身就是客观物质,而艺术家的情感赋予了材料新的生命,也就是说,好的综合材料作品一定是与材料产生了共情。
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表现方式,能够将绘画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与内涵显示出来,可以提升绘画整体的视觉冲击力。随着艺术家们对绘画材料的不断挖掘,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调制出了多种多样的画面效果,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呈现出多元化。
有底色是综合材料在油画创作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能够为后期的创作做好衬托与铺垫,贯穿在绘画制作的每个过程。有色底在古典油画技法中就有体现,底色以铁红为主,铁红底的制作可以去除螨虫,对画布进行防腐措施。在铁红色底上用透明颜料层层叠加,颜色越透明,饱和度也越低,并透出底层的颜色,这样的画面能够将媒介的特性与呈现效果相融合,比起直接画法更具有神秘感。综合材料的有色底与古典油画不同,不一定是铁红色的。它的颜色部分更倾向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而在材料部分要考虑到与后期材料发生的反应,为后期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所以有色底的制作其实是理性的过程。
媒介肌理法是将不同综合材料特质拆解再融合的视觉艺术创造效果。通过材料的混合叠加能够使油画作品呈现出立体的肌理效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84年,意大利厚涂颜料的词汇“impastare”。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增加厚度使高光部分看起来更亮,并且可以深入刻画褶皱的皮肤和衣服珠宝的纹理,伦勃朗在绘画中就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近乎三维的效果。在当代绘画创作中,媒介肌理依然是创作空间感和解构感的重要环节,但是简单肌理效果已经不满足于艺术家对于材料的探索,媒介和肌理的构成部分并不单单只有颜料,肌理的创作过程变得自由,沙石砾土都可以构成肌理,肌理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处处元素都可以叠加成肌理进行表现。肌理不一定都是厚的,比如中国画的水墨颜料没有油画颜料那么厚,依然可以做出好看的纹样。艺术家要对生活中所能应用到的材料特质不断观察,以充分发挥肌理的实践效果。在创作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媒介肌理法,使绘画作品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拓印法在传统绘画中,是以画像与石碑等作为拓体,以宣纸与墨汁为主要媒介,将图案拓印到纸张上的一种绘画方式。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会根据创作需要选择拓印对象,利用不同材质的素材作为底板,再涂上墨或者颜料,将画纸覆盖在上面获得纹理效果。或者还可以讲墨汁和颜色直接滴在清水上任其自由流动,然后把纸张覆盖,可以获取水中随机的纹样,这种偶然性给作品后期的创作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当代油画创作中,拓印的部分通常画的较为厚,后期又充分利用油画颜料的透明性,叠加出色层的神秘感。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感受拓体的整体造型特点,加强对拓体图案的理解,使能够更好的将拓印法应用到作品创作中。
拼贴法是指通过拼贴方式用各种材料创作作品的方式。拼贴材料主要由创作风格以及创作特点决定,因此拼贴创作材料具有多样性。由于拼贴法的特性使其应用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十九世纪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中常用到这种方式进行创作,最初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和布拉克看到法国巴黎街头贴满海报的墙面,这种不同元素的拼接极具荒诞性。伴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提升,拼贴法在服装设计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拼贴法的重点应用在于拼贴元素的质感,不同质感的组成可以突出材料本身的特质,对于拼贴元素的挪用还能将创作者创作思路与感情思想表达出来。拼贴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除绘画外其他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材料的探索与应用能够决定艺术风格的发展方向。从绘画发展角度看,综合材料的应用能够使艺术创作方式更加自由与真诚,是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在绘画上,在雕塑、装置、影像、行为艺术上也有体现。绘画艺术家要根据作品的精神内涵,不断探索综合材料的应用,使作品能够展现出特有的民族特色。合理运用综合材料能够使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能够使中国绘画艺术创作走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