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有个毛乌素村

2022-05-07 15:42杜尚儒
新西部 2022年4期
关键词:沙地治沙林场

杜尚儒

毛乌素为蒙古语,意为“坏水”。资料显示,自榆林市定边县孟家沙窝(红柳沟镇)至靖边县高家沟乡(今杨桥畔镇)的连续沙带被称作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的毛乌素范围。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毛乌素沙地已从毛乌素村所在的靖边县内消失,并在县域内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使得靖边县成为黄河中上游基本不向黄河输入泥沙的县(区)之一。

毛乌素,是一片4.22万平方公里的沙地,也是一个村子的名字。2022年3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靖边县,寻找毛乌素村,也寻找发生在毛乌素村与防沙治沙有关的故事。

传 说

“毛乌素与我们的关系,就好比毛与毡的关系,没有毛,就没有毡(詹)”,2022年3月8日,64岁的詹深有对记者说。这是毛乌素村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话。

毛乌素村是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镇的一个自然村,行政上归海则滩镇杨虎台村管辖,地理上位于靖边县城东北方向,距离县城约20公里,全村都是詹姓人家。

据2016年编修的靖边县詹氏家谱介绍,詹氏家族在靖边县至少已繁衍生活了一百五十多年。詹氏家族的祖先曾生活在相邻的黄蒿界镇白杨树湾,明清时白杨树湾属边墙口外的怀远县(今横山区)威武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后,詹氏族人始移居毛乌素村。

关于毛乌素村的得名,靖边县詹氏家谱是这样介绍的:毛乌素村原名硬地梁,亦叫和草峁,是横山县(今横山区)塔湾乡海则沟村徐员外(詹富贵岳父)的田产。当时以徐氏佃户姓氏形成的小地名或别号如韩四羔庵子、武家海子、刘四烂房、卧马盆等至今仍在流传和袭用。约在民国十年(1921),詹富贵因继承取得徐氏毛乌素地产。“同时期由詹氏宾客南先生提议袭用毛乌素大沙漠名字,更名为毛乌素。寓意当年‘福盛魁(詹家商号,作者注)生意像毛乌素大沙漠一样浩瀚绵长,吉兆詹氏家族兴旺昌盛。”

毛乌素为蒙古语,意为“坏水”。资料显示,自榆林市定边县孟家沙窝(红柳沟镇)至靖边县高家沟乡(今杨桥畔镇)的连续沙带被称作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的毛乌素范围。今天,人们习惯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南部和陕北、宁东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漠”或“毛乌素沙地”。由此看来,应该是先有毛乌素沙地,后有毛乌素村,而不是相反。不过,“毛乌素”作为地名,最早于什么时候出现,尚有待考证。毛乌素村地处边墙口外,即长城以北,历史上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地带,蒙古语地名在当地很常见。

据传,詹氏族人初来毛乌素时,地质不好,四周皆为沙土地,为了解决土地贫瘠和耕地少的问题,他们一方面拉来南梁胶土改良土壤,挖壕排涝,另一方面引水拉沙,筑坝淤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新增水浇地200多亩。毛乌素村还是黑河的发源地,黑河为靖边县六条主要河流之一,从毛乌素村发源后向北经黄蒿界镇流入横山区境内。

变 迁

毛乌素村村民小组组长詹德才告诉记者,毛乌素村虽然是个小村子,过去也是个有名的富裕村,全村人均6亩地,得益于黑河水的浇灌,旱涝保收。毛乌素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有豌豆、青稞、小麦、玉米、糜子、谷子、豆麦、洋芋等,兼种植大蒜、西瓜、香瓜、大扁杏等经济作物。近些年,实行科学种田,毛乌素村以大面积种植玉米为主,仍然保留种植当地传统特产杨虎台大蒜。

1986年,毛乌素村通了公路,1993年通了电,2008年用上了自来水。全村面积约8平方公里,林地约占80%,耕地面积约500亩,现居住40余户,200多人,差不多有一半人常年在县城或者外地工作和生活。

靖边县詹氏家谱中还写道,“毛乌素村过去周围黄沙漫漫,春秋两季风卷黄沙,遮天蔽日,有时埋掉庄稼和房屋。”据詹深有和詹德才回忆,他们年轻的时候,每年春季都会有四五十天左右的大黄风,也就是今天说的沙尘暴天气。特别是农历三四月份,一场大黄风刮过,会把刚刚长起来的玉米苗连根拔起。不过,现在的风沙少多了,也小多了,都是这些年植树造林的功劳。詹氏家谱中提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政府动员民兵和机关干部在毛乌素沙漠大搞春季造林和飞播造林,使黄沙得到了固定和半固定。”

毛乌素村所在的村级行政单位杨虎台村,境内地势平坦,半干旱内陆气候,交通十分便利,204省道、蒙华铁路、靖神铁路穿村而过。

从毛乌素村往北,沿张(家畔)巴(图湾)路行驶30余公里,就是著名的统万城遗址。

20世纪90年代初,“消失”了近一千年的统万城被重新发现,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据史料记载,公元433年置统万镇,“因其地水草丰美,用为牧地”。有研究者认为,大夏国定都统万城时, 毛乌素地区的沙化现象也许还不严重。至唐时,统万城为夏州治所,史书中有“皆流沙”“风沙满眼”“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的记载。宋时朝廷奏章中已有“夏州深在沙漠”这样的描述。夏州城(统万城)被毁后,至宋元时期,这里的环境进一步恶化。至清末,因“走西口”,导致毛乌素沙地过度开垦,生态被进一步破坏,最终至民国时期,形成了后来的毛乌素沙漠。

2021年10月12日,统万城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劃名单。这无疑将会推动和加快统万城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未来的统万城国家遗址公园,将会成为毛乌素沙地一张世界级名片。

成 就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总面积5088平方公里,占榆林市总面积的11.8%,陕西省总面积的2.47%。全县按地形地貌分为三个区域,即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据榆林市林业局资料显示,毛乌素沙地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其前锋活跃在陕西境内,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据此推算,靖边县北部风沙滩区约为1696平方公里,约占榆林沙区面积7.01%,占全部毛乌素沙地面积4.02%。

靖边县历来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始终将防沙治沙工作作为生态建设重点来抓,在全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了一系列中省市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和地方生态建设项目。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毛乌素沙地已从县域内消失,并在县域内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使得靖边县成为黄河中上游基本不向黄河输入泥沙的县(区)之一。

在靖边县的林地中,生长着乔灌木树种27科37属54种、陆生野生动物30种、两栖类动物10余种,黑鹳、中国林蛙、荒漠猫、石貂等重点保护动物均有分布。境内的金鸡沙湿地、芦河湿地和海则滩湿地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重要湿地保护名录》。

靖边县曾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等荣誉称号;2018年,被陕西省林业局授予“省级森林城市”称号;2019年,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靖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靖边百姓与毛乌素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几十年来,生活在毛乌素边缘、深受其苦的靖边人学会了“与沙共舞”,与毛乌素共存,而且学会了变害为利,真正领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今年99岁的郭成旺是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农民,可能也是靖边县最年长的治沙者。

毛团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郭成旺老人说,他小的时候,这里干旱频发,农田常被狂沙吞没,生活困难,环境极其恶劣。20世纪50年代,郭成旺担任大队林场场长并兼任护林员,不仅把毛团村的林场办成全县有名的先进林场,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自己还被评为全县林业生产先进工作者,1981年被陕西省政府授予“先进护林员”荣誉称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允许个人承包治理荒沙,谁治理谁受益,权益可以继承。1984年,年过六旬的郭成旺申请承包离家12公里的一处荒沙地——那泥圪坨。年底,他和乡、村两级签订了4.5万亩治沙造林合同,从此便开始了艰难的治沙生涯。近四十年间,郭成旺在沙地里走了1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赤道4圈。这4.5万亩林地,有效地保护了周围的农田。东坑镇之所以成为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园,与郭成旺的付出息息相关。而郭成旺说,让他感到最光荣和最欣慰的有两件事:其一,89岁那一年“七一”前夕,他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其二,经过多年培养,孙子郭建军接过了他治沙的“接力棒”。郭成旺承包的林区,现有杨树1.7万亩,樟子松1万亩、灌木林1.8万亩,当地林草覆盖率达到70%左右。

靖边县的牛玉琴是有名的治沙英雄、全国劳模。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开始承包造林,三十六年中植树2850万棵,治理毛乌素沙地11万亩,治理区林草覆盖率达85%以上。

丈夫病故后,牛玉琴一家“妇尽夫愿”,子承父业,她和儿子一起创建了一家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林场——加玉林场,继而合作成立了靖边县绿源治沙有限公司。除了不断与沙魔顽强斗争之外,牛玉琴还与时俱进,“向沙漠要效益”,“发展沙漠生产力”,从建沼气池、引进光伏扬水系统开始,不断尝试发展绿色产业,吸纳了本村乃至周边各村群众投入到植树造林当中来。

近年来,牛玉琴积极引进林业新技术,建成300亩引种试验基地,引进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大果榛子、油用牡丹、欧梨、白皮松、班克松,在樟子松嫁接章武松、红松、长白松等),计划引种成功后将大面积推广利用,发展沙漠经济产业。牛玉琴的治沙造林基地也是靖邊县规划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有专业人士认为,牛玉琴这样的造林大户拿到土地后,成立类似集体林的贸工林一体化经营组织,明确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产权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当积蓄起一定的力量,以植树造林为抓手,同时还兼顾发展相关的农林牧产业以弥补资金上的不足,避免了林业的分散经营和小规模作业,他们走的是一条现代化的林业发展的道路。

记者了解到,靖边县大规模治沙造林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靖边县林业局下辖的杨桥畔苗圃、万家畔林场、红墩界林场、柳树湾林场、沙石峁林场、冯家峁林场、柳桂湾林场、白玉山林场等8个林场,大部分成立于1959年。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柳树湾林场14万亩,小一些的如柳桂湾林场仅3.6万亩。这些国有林场及林业局下辖的其他事业单位,一直是当地治沙的主力和技术指导单位。

在柳桂湾林场的一个作业区里,林场场长姚鹏飞告诉记者,眼前这一片林地,过去都是裸露的明沙,现在几乎90%以上都被樟子松覆盖了,这都是林场近几年种植的。姚鹏飞从专业角度介绍说,经过多年摸索,发现樟子松非常适合在沙地种植,生长快,还耐旱。樟子松嫁接红松后,经济价值会更高。不过在姚鹏飞看来,这些林木的生态效应,是无法用经济价值衡量的。

展 望

据姚鹏飞介绍,2018年以前,靖边县国有林场的主要工作是育苗、造林、治沙、绿化,2018年机构改革之后,林场的职能转变为以管护为主,重点抓封山禁牧、森林防火、林业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工作是灌木平茬复壮、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只有少量的补植补栽任务。目前,林场筹备建立全方位的管控体系,一公里一个瞭望塔,500米一个摄像头,网络监控实现全覆盖。下一步是要加快修建防火通道,同时,计划发展林下经济,搞好种植养殖业。

记者了解到,靖边县防沙治沙及生态保护、修复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归纳起来有六点:一是造林地块难落实,造林阻力大;二是白于山区造林难度大,成本高、投资不足;三是后期管护资金缺乏;四是项目招投标程序过长,容易贻误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五是专业技术干部年龄结构严重失衡,老龄化严重;六是毛乌素沙地林分结构退化严重,存在二次沙化危险。

前不久,靖边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勇树在靖边县防沙治沙工作情况汇报中谈到,“十四五”期间,靖边县将按照“一心两线三点多面+三区三带”( 即:以县城为中心,以道路两侧及河流两岸为轴线,着重绿化重点景区、重点镇村和重点区域,全面推进荒沙、荒山、荒坡造林和义务植树。三带:长城沿线绿化风景带、重点道路生态经济带、重点河流防护景观带。三区:北部生态防护功能区,中部农业经济保障区,南部矿区生态修复区)的生态建设布局,北部着重巩固提升,中部着重改造强化,南部着重发展创新,着力构建北部沙区大绿化、中部涧地林网化、南部山区生态化的靖边林业新格局。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规模化防沙治沙工程、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林草产业建设等十二大工程,开展森林城市提质增效行动,构建健康、安全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靖边。

根据靖边县林业建设“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靖边县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9.33%。

猜你喜欢
沙地治沙林场
塞罕坝地区沙地云杉引种试验及培育要点
沙地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考量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沙地迷宫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风滚草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