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2-05-06 14:24夏飞龙
科技和产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夏飞龙

(云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昆明 650500)

产业转移不是一个新现象,在历史上,发生过4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集中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已经进入调整期,国际产业转移发生了新变化。通过此次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意识到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重要性。为了摆脱经济增长的颓势,各国都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到制造业。一方面,各发达工业化国家制定了“再工业化”战略,促使高端制造业向本国回流;另一方面,东南亚、非洲及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发挥低成本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的转入。据美国BCG发布的制造业成本指数,比中国制造业成本低的国家包括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泰国[1]。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腹背受敌的“三明治”状态。

对外投资周期理论认为,人均GDP超4 750美元的国家,对外投资力度将明显增加。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 100美元,上海以及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已进入了大规模对外投资阶段,产业转移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形式和载体。2008—2012年,珠三角地区6个产业转出市转出传统企业6 000多家,新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 8 000多家。Clarks、K-Swiss、Bakers、Coach等国际鞋业、服装业巨头陆续将部分产能向越南、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转移。2010 年越南承接的耐克鞋类加工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耐克鞋业产品的第一大加工地。2012 年,阿迪达斯关闭位于苏州的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2]。产业转移的轨迹见表1。

表1 产业转移的轨迹[3-4]

可见,当前中国正处于制造业对外转移的阶段。那么,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原因是什么?其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何影响?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进行应对?基于此,从制造业对外转移的概念界定、类型、特征、成因和效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后续的学术研究和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应对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制造业对外转移的概念界定、类型及特征

1.1 制造业对外转移的概念界定

要对“制造业对外转移”的概念进行界定必须从产业转移的概念入手。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产业转移虽然没有一致的表述,但一般都认同产业转移是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过程。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产业转移的认识不同,但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定义从宏观视角看,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是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间或地区间移动的描述,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5];另一类是从微观视角看,认为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企业区位重新选择的经济过程[6]。实际上,两种定义是相互补充的,企业是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国际或区际的产业结构变换是宏观结果。从转移的区域来看,可以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

基于此,制造业的对外转移属于国际产业转移范畴,指的是制造业从中国向其他国家转移的过程,其微观基础是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外资、中外合资和中资)为了自身的发展主动或被动地向其他国家转移的过程。从移入国家的发展阶段看,可以分为向发达国家转移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移出企业来看,可分为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

1.2 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类型

从制造业对外转移的途径来看,可以将制造业对外转移分为基于国际贸易途径的对外转移、基于直接投资路径的对外转移和基于国际外包途径的对外转移3类。

1)基于国际贸易途径的对外转移是指在移出国的产能不断缩减直至停产,而移入国的产能逐渐扩大,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供给者。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产品技术不断由移出国扩散至移入国,移出国不再拥有技术垄断优势,同时又表现出成本劣势。简而言之,这是移出国企业在既无技术优势,又无成本优势,在失去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的被动转移。最终,移出国失去该产业的控制权。

2)基于直接投资路径的对外转移指的是在资本和技术上有绝对优势的企业为了获得更低价格的资源,向缺乏竞争力的国家的转移。移出企业将在移入国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整条产业链由移出企业建立。这是移出企业的主动转移,最终该产业的控制权仍掌握在移出国。但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特点。据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在2015年成为对外投资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不再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转移。Partridge等的研究表明在当前高技术产业转移实践中,不仅存在梯度转移,同时也出现了逆梯度转移的现象,表现为某一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该产业将其高端环节转移到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7]。

3)基于国际外包途径的对外转移。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深化,制造业转移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具体而言,是制造业企业将部分非核心业务或项目剥离出来,以外包、订单的形式给国外企业去完成生产。其目的是合理优化配置全球资源,降低经营成本,保留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简而言之,这是转移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策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企业的主动转移,最终移出国仍拥有该产业的控制权。与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的是,国际外包需要移入国本身具有一定的产业生产能力。

1.3 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特征

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特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集群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的制造业表现为集群特征,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金煜等的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越来越突出,已形成以东部沿海为中心,其他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8]。根据陈耀和冯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低本地关联度高外向度的产业集群和低本地度低外向度的产业集群外迁的可能性较高[9]。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各省份均有制造业企业到国外开展跨国经营,并以东部沿海省份企业居多。其中,浙江、江苏、广东的制造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企业数目接近全国的一半, 浙江省以800余家企业数量排名第一[10]。

2)亚洲是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主要区域。截至2011年底,亚洲承接中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占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全部份额的 57.24%,欧洲、北美和非洲则分别占 15.97%、10.29%和9.21%。以造纸及纸制品产业为例, 截至2011年底,造纸产业转移至亚洲的存量资本占全部造纸产业对外投资的 89%。截至 2012 年底,中国制造业产业资本流向海外共计333.4亿美元,广泛分布于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亚非为主,欧洲和美洲次之,其他区域较少。杨海洋分析指出东南亚是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集中地[11]。

3)对外转移的行业相对集中,成本敏感的代加工企业转移意愿强。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4 300家制造业企业在海外开办了5 700余家境外机构,领域相对集中,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10]。一些中小企业包括长期给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公司做贴牌的港台企业因缺乏自有品牌和核心技术,受加工成本变化影响较大,在成本上升时大都转向东南亚国家,或将业务外包给当地的合作伙伴,引发订单外流。

2 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影响因素

根据已有文献,关于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理论包括赤松要提出的雁阵转移理论、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缪尔达尔提出的梯度转移理论、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克鲁格曼的区位运输成本差异理论和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等。这些理论将制造业的对外转移视为一个市场经济过程,为研究制造业对外转移提供了理论借鉴。然而,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政策(国家战略)深刻影响制造业的对外转移。鉴于此,将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影响因数归纳为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两类。

2.1 市场因素

制造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外转移的根本动力。市场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制造业对外转移。

1)制造业成本推动。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相对成本的变化。资源禀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能源等)、资本和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资金成本及其他贸易成本的相对变化促使制造业对外转移。阿瑟·刘易斯在1984年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傅允生强调资源成本、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推动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12]。陈耀和冯超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贸易成本上升促使产业集群对外转移[9]。但是,黄静等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对外转移的作用在弱化,而其他要素成本的影响在增加[13]。此外,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制造业转移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进一步促使制造业对外转移。

2)需求的拉动。随着规模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成为制造业对外转移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对外转移的一个诱因是跨国企业让外销产品尽量靠近需求地,这样既有利于占领市场,又能避免国际贸易摩擦。集聚经济和市场规模是美国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主要因素[14-15]。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市场更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国际产业转移将以满足移入国消费市场需求为特点[16]。

2.2 政府因素

政府的政策因素、国家战略对制造业对外转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战略促使制造业对外转移。政策性因素在制造业对外转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3]。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导致产业的国际转移。范剑勇认为地方市场分割增加了地方会加剧从内地到沿海的运输成本,不利于产业在国内转移[17]。魏建萍认为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优惠的政策环境是影响跨过企业的区位选择[18]。梁琦认为地域的开放水平和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关联效应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19]。另外,移入国的环境监管、营商环境也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法国比较偏向将制造业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20]。

3 制造业对外转移的效应

政府和学术界都认为制造业对外转移对移出国的影响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总的来说,可将效应归纳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

3.1 对移出国的正效应

1)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制造业对外转移是一张“腾笼换鸟”政策,将国内资源分配到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国家增长质量。美国制造业的对外转移推动了国内IT、生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美国服务业的发展。赵文报和李英认为“走出去”是化解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主要途径之一[21]。

2)提升产业利润率和竞争力。利用国外更廉价的资源,压缩成本,使得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这是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原动力。母国可在享受低价资源的同时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帕累托”效应[22],如果母国产业升级和调整较快便能弥补产业移出带来的不利影响,产业竞争力会有所提升[6]。

3)规避贸易壁垒,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通过企业的对外转移代替贸易和出口,较少贸易摩擦。将中国企业资金、管理优势和境外成本优势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开辟国外市场,巩固国际市场份额,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范跃进和阎虹戎认为可以利用产业转移规避贸易摩擦[23]。贸易摩擦使得企业对外投资的概率上升[24],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产业对外转移可以规避贸易摩擦。

3.2 对移出国的负效应

1)减少国内就业机会,降低传统产品的投资与出口。随着制造业对外转移,减少了国内制造业工人的就业机会。吴淑娟和吴海民认为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转移减少了中国国内的就业[25]。制造业出口放缓,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2012年,纺织服装、箱包、玩具等制造业出口增速分别为2.8%、5.7%和5.8%,均低于全国 7.9%的出口增速。2010—2012年,中国纺织服装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0.9、3.9和2.6个百分点。但越南、孟加拉等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却保持 30%左右的高速增长,占全球的份额逐年提升[26]。

2)造成“产业空心化”,降低国家创新能力。具有优势的加工制造环节转出,而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不具有优势,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段,容易加剧中国“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与此同时,制造环节与研发等环节的分离,可能会降低中国的创新能力。

4 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界对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大多成果属于一般化、理论上定性逻辑推理和描述,较少涉及具体行业的、量化的实证研究成果,形成的结论也往往比较片面。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规模的制造业对外转移实践缺乏准确而细致的分析,不能准确反映制造业对外转移的空间格局和过程的具体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更好地发展制造业对外转移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制造业对外转移的测度。从技术上讲,只有精确地度量了制造业对外转移,才能精确地研究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原因和后果。已有国内文献一般采用间接指标测度制造业转移程度,比如以产业份额为基础的区位熵[27]、赫芬达尔指数[28]、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的转移指标[29]、产业梯度系数[30]、外商直接投资[31]、绝对份额指标[32]、产业转移指数[33]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转移系数[34]。事实上,应该借鉴国外测度制造业转移的方法,通过企业的区位变迁来直接判断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方向[35]。遗憾的是,中国缺乏企业地理区位变动的详细数据。因此,需要投入人力和时间,通过大量的抽样调查和具体案例跟踪调查数据,建立企业区位变迁的数据库,对制造业对外转移进行直接测度。

2)分地区、分行业研究制造业对外转移。从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首先,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形势,不能一概而论;其次,各制造业细分行业具有不同的行业特性和技术特征,造成对外转移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最后,从制造业对外转移的效应来看,既有所谓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这也造成了中国政界和学界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乐观派”和“悲观派”[36]。因此,分地区、分行业对制造业对外转移进行研究是迫切的、必要的。

3)建立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制造业对外转移。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在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基于某一个视角实证分析制造业对外转移对母国就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由于行业异质性和企业异质性等因素的存在,其实证分析结果往往不同。实际上,制造业对外产业转移对一国经济体系各方面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未来需要建立一个将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共同纳入进去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及系统性效应。

猜你喜欢
制造业企业
浅谈汽车制造业与航空制造业的异同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