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色彩对张大千的影响

2022-05-06 11:02:43罗江玫刘璐
炎黄地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重彩画张大千壁画

罗江玫 刘璐

敦煌壁画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美学内涵,而张大千的重彩画结合了敦煌壁画的色彩方法和自身技法的创新。从色彩的角度出发,用敦煌壁画的颜色特点来创新出当代的重彩画,把沉寂百年的重彩画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受到众人的追捧和喜爱。

敦煌莫高窟的发现一直以来就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不管是对其内部雕塑的研究和壁画的研究都层出不穷。但在关于壁画研究的过程中,不管是对壁画造型还是色彩的研究都是对其画面本身的研究。却忽视了其基本的色彩对于画家创作的影响,讨论敦煌壁画色彩构成及其对画家们影响的文章却很少。20世纪40年代初,张大千自行组织弟子和蕃僧数十人,不远万里来到敦煌只为近距离感受敦煌壁画的震撼之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潜心学习壁画的精髓,敦煌壁画的富丽堂皇和精细完整让他们叹为观止。敦煌之行,对张大千后面的创作有了重要的影响,是其后世风格改变的重要原因。对他此后的艺术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两者有什么联系呢?文章主要是研究敦煌壁画色彩搭配规律,对张大千重彩画的影响。

敦煌壁画各个朝代色彩搭配的影响

敦煌壁画的色彩之所以能够在这么多年的时间还是如此艳丽,原因就是其多数颜料都是取自于天然矿物、植物。石青色的淡雅,朱砂色的艳丽,赭石色的厚重,石青石绿色的华丽,藤黄色的明亮……天然的矿物颜色和植物颜色看似是单一的色彩,但它们同时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后用不同的配色手法却可以呈现多种变化。不管是同色系的搭配还是对比色的搭配都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宏伟壮丽,华美又不失典雅。

莫高窟的早期,在壁画创作的初期,其造像大多数是供养菩萨和千佛等形象。因为这个时期佛教刚传入,所以当时的造像和图案都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如莫高窟第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本画以叙事的方式表现了佛教中鹿王本生的故事,研究其用色,底色为土红色;用白色作为鹿的主色,再用石绿和赭石进行敷色,鹿的白色与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画面完整宏大给人震撼之感。虽然如今许多壁画中其白色部分,因洞窟风化严重看不太清楚,但依稀可以看出画面设色的艳丽。

佛教结合中原地区文化之后,壁画的内容开始出现女娲、朱雀等,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了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百姓们喜欢向往的人文之乐以及西方极乐的经变画。如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飞天》。在色彩上越来越雅致,不像以前色彩的对比强烈。底色转变为淡色后,画面更显典雅秀丽,审美趋势越来越靠近中原地区。

早期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简单但又对比强烈,整体看来又非常统一和谐,整体色彩比较鲜明,整个画面的色调都偏向于暖色调。但在造型基础上还不是很成熟,使得敦煌壁画的造像造型大多比较平面化,但是在设色的搭配组合下,画面却呈现出各种不一样的效果,简单的造型基础和色彩的完美搭配使壁画呈现出惊人的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以土红色、黑色作为主色调,石青、石绿作为点缀,颜色的变化较少,大多是纯色,所以整个画面色彩艳丽,有冷暖色的对比互补色的搭配。视觉上色彩更显强烈,比如土红色和黑色搭配在其中配一些赭石色,让色彩纯度下降,让颜色在对比强烈的情况下加一点中间色使画面更有韵律感,创作出的作品更加完美和谐。

到了隋唐,敦煌壁画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是在佛像造型上还是色彩种类上,其作品都更显成熟,是莫高窟辉煌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使得敦煌莫高窟受到极大的重视。使得这时期的造像精美华丽色彩绚烂,其中比较流行的就是净土变,是指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绘,例如莫高窟第172窟的壁画《西方净土经变》。之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这种题材较多,因为唐代信仰净土宗的人很多。追求西方极乐的人认为:要想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需要在现实世界做很多善事,还需要在佛前诵读佛經。

从构图上看《西方净土变》是对称的构图形式,十分宏大壮观,视觉的中心是主尊佛的位置,在整个画面中比例也是最大,在两侧边的观音和菩萨比例较小,在旁边的天神及神灵则更小。画面中各个位置安排和比例大小,侧面也表现出了等级的观念,在构图上十分新颖,色彩上也非常绚丽多彩,大量的运用对比色如红绿、黑白,再点缀些金色,使得壁画的色调鲜明,逾加华丽体现了平安喜乐、幸福快乐的佛国世界。所绘线条粗细一致,行笔流畅圆润。这幅画充分表现了唐朝时蓬勃的气息。唐壁画中色彩种类丰富,大面积地使用蓝色还有石青、石绿、朱红、金色和各种不同深度的灰色,使颜色的明度增加,使壁画由原来的单纯色变成了复合色,把深蓝、紫蓝、天蓝、绿蓝等诸多颜色运用于壁画,证明了唐代对于华丽审美的追求,也是国富力强的最好体现。盛唐,中唐时期壁画艺术发展到了最巅峰的时期,人们对于装饰色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人们在不断地创作中发现使用对比色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比如巧妙处理了对比色黄与蓝、红与绿的搭配,让壁画有丰富的色彩又不失和谐。盛唐时期用色种类虽多,但整体却统一和谐,画家们通过对色彩的不断尝试发现,要让画面具有冲击力需要对比色和中间色相互配合。比如互补色间对比,同类色之间的浓淡对比,然后在局部选择一些中间色和调和色。再比如中唐时期的壁画的颜色是通过深浅的丰富变化营造出画面的层次变化,再运用中间色进行分染调和,既有对比色又有同色系浓淡的变化,使这时期的壁画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效果。

从晚唐到两宋之后的壁画进入了发展的衰退期。这时期的壁画用色较为简单,多为纯色的蓝、绿、红等色。在色彩搭配的应用远不及前朝,其侧重面更加偏向画面的完整度,对于色彩变化的追求不像前朝那样重视。受文人画和宋代宫廷画的影响,亦由鲜艳华丽的色调转变为清新淡雅的色调。更加追求墨色的变化,鲜艳浓烈的颜色运用的很少,主流审美更加倾向于重墨轻色的用色的理念。

敦煌壁画之所以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在于大面积的使用补色,补色能让人的视觉平衡产生心理反应。当人们看到一种纯度较高的颜色时,会自动捕捉到自然光中其他颜色,使色彩的画面感更加强烈,后来艺术家们开始运用大量的互补色到绘画创作当中。敦煌壁画运多的互补色很多,比如朱红色和石绿色、藤黄色和花青色。互补色对比法是敦煌壁画设色的主要方法,大面积的设色可以给人一种庄重稳定的感觉。敦煌早期的壁画,一般是直接用红土在墙壁上用重色的线描摹下外轮廓,画面宏大壮丽,绘画方法受外来影响,所以画面的色相对比不明显,更像是西方的绘画风格,效果简洁明快、色彩艳丽,给人粗犷原始的感觉。隋唐时期,既传承了上一代的特点也创新出了新的特色,壁画色彩更显富丽堂皇。壁画中在对比色强烈的应用下,选择其色相相近的颜色能产生和谐靓丽的效果,因为这让色相的对比度减弱了很多,形成柔和细微的变化。敦煌壁画中以石青、石绿、朱红等为主色调,同类色通过浓淡的变化进行不同的组合。

张大千艺术创作与敦煌壁画的关系

元代之后,文人画家的审美开始了转变,放弃了唐宋以前重彩、重色的画风,转而追寻水墨淡雅之风,现代重彩画家张大千因去敦煌学习后深受敦煌壁画的影响,意识到文人画风的单一,便把敦煌壁画中重彩的元素运用在创作中,使现代重彩画恢复了唐宋以来的色彩魅力。“张大千在色彩方面的成就可说后世文人画风兴起以来,最能掌握色彩特质的中国画家,故张大千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注重装饰性表现的画家”。张大千后期绘画风格的转变是受到敦煌艺术的影响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结果,张大千的作品也让人们对于神秘的敦煌艺术更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其中的秘密。

张大千后期彩墨山水画风与敦煌壁画都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装饰性,其原因是因为张大千吸取了壁画中对比色的用色技巧,在传统中国画用线用墨的基础上,将“藤黄”“花青”“石绿”“石青”等矿物质颜料通过泼、染等手法,让画面具有色彩丰富、金碧辉煌的效果。张大千的这种泼彩的风格正是受到敦煌壁画的设色风格所影响,并从中学习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的调合方法,如何搭配在画面中更显和谐,慢慢掌握了前人的重色重彩的绘画风格,还在此基础上有了突破。在他的山水画中石绿、石青、花青等色可以和水墨颜色互相映衬,让作品极具装饰意味。比如《题松图》《慈湖图》等作品。

这种创新的泼墨泼彩法偏重于墨法和色彩上,忽视了线条的运用,但这却使张大千的山水作品达到了深远幽静的作品表现,而张大千的绘画水平也是十分深厚的,例如山石的勾勒之间就彰显了他的用笔的精准,而这都源于张大千在敦煌潜心学习的三年,临摹大量佛教壁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敦煌壁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结合了各个朝代的民族绘画风格,而且还接收了外来优秀作品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而当代重彩画的发展既继承了前人敦煌壁画的设色风格也创新出了新的风格,重新建立起中国的重彩画体系。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重彩画张大千壁画
戴少龙写意重彩画作品选登
艺苑(2023年6期)2024-01-20 02:49:40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传奇大师张大千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3:00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24
壁画上的数学
“吃货”张大千
北朝、隋唐壁画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54
帮壁画“治病”
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26
我的最牛老爸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