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隽
一九○六年的德国柏林,一个名叫威廉·弗里德里希·福格特(Friedrich Wilhelm Voigt)的鞋匠(时年五十七岁)东拼西凑出一套二手的普鲁士第一警卫团上尉制服。十月十六日早上,他穿着这套军装招摇过市,来到了柏林西部普洛岑湖的军队泳池。他命令几个刚刚完成换岗的士兵与他同行。不明就里的士兵不敢违抗这个颐指气使的“长官”。于是,他们跟着福格特坐火车前往柏林附近的科佩尼克城(今柏林市西南的一部分)。福格特对士兵们说,他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他们抵达后迅速“占领”了该地的市政厅——当地没有驻军,只有一个很小的警察站。随后他以“德皇的名义”逮捕了当地的市长和财政局局长,并没收了三千多马克,居然还开了收据。福格特把剩下士兵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押送“犯人”去柏林接受调查,另外一组则受命继续留守在当地。“上尉”自己则换上常服消失得无影无踪。(参见《铁与血:德意志帝国的兴亡,1871-1918》,中信出版社2022年)
十天后,福格特被警察抓获。法庭最终判处他徒刑,他需要服刑到二○一六年。有意思的是,德皇威廉二世在一九○八年就赦免了他,理由是这件事说明德国军队“纪律严明、忠于职守”。这个故事后来被叫作“科佩尼克的上尉”(Der Hauptmann von K?penick)。一九五六年联邦德国斯科默公司将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海尔穆特·考特纳导演)。上海电影译制厂在一九八五年将其译制为中文。一九九六年,科佩尼克市政厅前甚至竖起了一尊“冒牌上尉”的青铜雕塑。
军队在普鲁士一直具有特殊地位,民众对军人和军装持有一种奇特浪漫的想象。这样一宗近乎“行为艺术”的犯罪之所以能够得逞,不仅是因为犯罪者“艺高人胆大”,老百姓乃至底层士兵对一身军装如此顺从,也耐人寻味。福格特经历了几十年的人海沉浮之后,将之理解为:“只看衣服,不看人。”
然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福格特在这一事件前曾经服过刑,因为身负污点,他在家乡找不到任何工作,投奔亲戚却没法上户口,甚至也拿不到护照出国谋生。于是他萌生了再次犯罪的念头。电影中,“上尉”有一句台词说道:“我也爱家乡,跟你一样,跟大家一样,但是家乡首先要让我生活,然后我才能為家乡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