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菲
最近, “专精特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向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其实, “专精特新”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1年9月,工信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就指出,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方式的重要路径,形成一批“小而优”、 “小而强”的企业。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助力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是我国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助力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首先要明确概念。让我们回顾一下“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历程,以此分析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专精特新发展脉络
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2013年7月,工信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专精特新”内涵,提出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核心器件或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
2016年6月,工信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培育一大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
2018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在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产品基础上,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0年7月,工信部等16部门发布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
从“专精特新”到“单项冠军”,各相关部委一直在完善扶持政策并加强扶持力度, “专精特新”已经从一个概念、一个号召,变成了一个行动。
明确了“专精特新”的定义,我们再来看一下“专精特新” 、 “单项冠军”与“隐形冠军”的异同。
营业收入与研发投入存在差距
目前,全球有近3000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拥有近1400家。德国“隐形冠军”主要有三个标准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或大洲第一,营业额达到50亿欧元左右,企业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不为大众所知。同时,这些“隐形冠军”企业注重研发投入、稳健投资、很少融资,并执着于细分市场,在所在领域拥有话语权。
再来看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条件。 “小巨人”企业评选,要符合4项基本条件、4项专项条件和3项分类条件等要求。包括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等方面。其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 “锻长板” “填空白”产品;或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
最后再来看看“单项冠军”的指标,单项冠军企业须符合以下五项入选指标:一是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领域,从事相关领域10年及以上,新产品应达到3年以上;二是企业申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三是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国际领先,重视研发投入,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主导或参与制定相关领域技术标准;四是企业申请产品质量精良,关键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盈利能力超过行业企业的总体水平。重视并实施国际化经营和品牌战略;五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健全的财务、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质量保证和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近三年无环境、质量、安全违法记录,企业申请产品能耗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安全生产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等。
按照标准,我们来看看企业营业收入的差异。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等4类专项指标,每一类指标都有若干具体条件。其中,在经济效益专项指标上有明确的营业收入数量方面的要求,即上年度企业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而“隐形冠军”的营业额上限标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和企业的业绩增长而不断提高的,这个标准在1995年、2005年分别是10亿欧元、30亿欧元,2014年提高到50亿欧元,也是目前最新上限标准。
再来看研发投入方面,数据显示, “小巨人”的研发强度超过销售额的7%,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数是1.41%,民营企业1000强的平均数是2.57%,所以,小巨人的研发强度相对较高,但绝对基数较小。
而“隐形冠军”企业研发强度长期保持在在6%左右,研发资金的中位数一般在2000万欧元左右,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持续投入了至少30年以上,掌握大量的专利和技术诀窍,布局了密不透风的专利防御体系。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良品率和可靠性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
从营业额和研发投入等方面可以看出, “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单项冠军”企业与“隐形冠军”企业还存在差距,可以说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单项冠军”企业是”隐形冠军”的成长发展阶段。
政策东风迎来发展机遇
2022年3月31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主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推動“专精特新”的发展上取得了积极成效。数量规模不断壮大。已培育了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各省累计认定了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库培育的企业11万多家。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超过7%,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1项。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中小企业的生产运营监测平台数据显示,去年小巨人的企业收入、利润、增速都高于全部的监测企业,利润率是全部监测企业的2倍多。
正因为这些先行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植力度还在不断加大,一系列培育支持政策密集发布、相继落地。
2021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
财政部表示,2022年,要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
制造业强大既需要龙头企业,也离不开众多专业性强、创新力强的中小企业。随着扶植政策的力度逐步加大完善,会涌现出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单项冠军”企业。在这一轮政策东风的加持下, “专精特新”们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