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导读

2022-05-05 22:10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葬花曹雪芹红楼梦

作家名片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曾属“簪缨之族,诗礼之家”。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父亲曹頫袭父职,一家三代任江宁织造达58年之久。康熙南巡时4次住在曹家,曹家地位可见一斑。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雍正时,曹家受冷遇,雍正六年(1728年)被抄家,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内容介绍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风月宝鉴》。此书分为一百二十回“程本”和八十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四十回作者尚有争议。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曹雪芹对明末以来的男女真情、个性自由等传统命题作了全新的探索,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歌颂男女发乎自然的真情,继承并发展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文学作品中的战斗精神,对传统儒学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了激烈的批判:对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导致人欲横流的时代作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小说中,对林黛玉、贾宝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对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爱情自主的强烈渴望与不懈追求;对薛宝钗、花袭人、贾探春、史湘云等人物,作者既肯定她们身上的过人才气,又对她们忠实于时代的道德要求与礼教束缚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对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等老年女性所代表的传统道德的因袭与压抑作了辛辣的讽刺;对贾宝玉这样的精神贵族,在现实面前的软弱无能作了深刻的精神剖析。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对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上至皇妃国公,下至贩夫走卒,都有生动的描画。《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展现了整个封建社会和意识形态的总体毁灭。同时,《红楼梦》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对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描写,都具有很强的可信性;对名物、风俗等描写,融汇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表现了作者对烹调、医药、诗词、小说、绘画、建筑、戏曲等各种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

经典摘录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她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她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她。”说着,只见宝钗约着她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她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柳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得好不伤感。宝玉心中想道:“这不知是哪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正是一面低吟,一面哽咽,那边哭的自己伤心,却不道这边听的早已痴倒。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赏析

在关于葬花情节的描写中,作者除了用谶语式的笔法,比较集中地在“葬花词”里预示了林黛玉以及她所代表的大观园众姊妹未来的凄惨命运,把小说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更为浓重之外,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三点:

第一,由于《红楼梦》并非单线结构的故事,所以作者在着力描写黛玉葬花的同时,还双管齐下,穿插映带了一些其他情节。戚蓼生称这种写法为“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戚蓼生序本石头记》)。这些穿插的情节,有的直接与葬花有关,有的则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小说的总体构思,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第二,描写多韵语、诗语。《脂砚斋》曾经指出,《红楼梦》文字之妙,“皆从诗词中泛出”。所谓“泛出”,就是变化而出的意思,当然也包括直接借用诗词的语句和修辞方法等,叙述语言简洁,隽永雅致,既有画家的笔意,又富诗词的悠然韵味。

第三,注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自从屈原创作《离骚》以来,借“香草美人”以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慨,便成为一种传统手法。在我国古代的诗文中,常把众芳摇落之景与美人迟暮之感联系在一起。从“葬花”这件事的来历,亦可看出《红楼梦》对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的继承。

《红楼梦》以其精湛的艺术,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写法,使人耳目一新。《脂砚斋》以为《红楼梦》“开生面,立新场”,而“黛玉葬花”的描写则“更生更新”,其章法行文足以“愧杀古今小说家”,可谓赞誉备至。

猜你喜欢
葬花曹雪芹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续红楼梦
曹雪芹邀棋
等我来时
红楼戏的滥觞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