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主人,理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和解疑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体现在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因此,课堂提问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提问看得极为重要,《论语》一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提问。孔子在教学中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激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天经地义。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课、示范课,我们很少看到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也很少看到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教師在备课时,往往会煞费苦心地设计问题,课堂提问似乎成了教师的专利。这样的课堂虽然看起来气氛活跃,但学生的回答却不能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课堂互动也始终被教师严格掌控。这种状态是极不正常的。可以说,一堂缺少学生质疑且完全按照教师课前预设的方案施教的课,算不上成功。诚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必须下一番功夫,尤其要认真设计课堂问题(合适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但学生如果只能回答不能提问,其学习主动性就会大为削弱,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那也会缺乏适应时代的创新精神。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质疑。这种质疑,不单是提出问题,还包括发表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对权威的结论提出异议。当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并敢于质疑时,课堂教学就不可能那么“一帆风顺”,就会产生变数,甚至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这难免会影响教学进程,甚至会打乱教师课前的安排。然而,这种课堂有助于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能真实地体现教师的学识素养和教学水平的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不是体现在如何“精雕细刻”地设计,如何“教”出观赏性,“教”出新花样;而是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合理组织、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使学生从“学而无疑”走向“学中生疑”,如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变通和调整。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这也正是教师为完成新课改的使命应力求达到的境界。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郢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