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普
18世纪,一个名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名叫《蜜蜂的寓言》的书,实则是一首讽喻诗,叙述了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
一开始,在这个昆虫的国度里,蜜蜂们为了追求享受,一直过着大肆挥霍的豪华生活,这个蜂群很快就兴旺起来,每只蜜蜂都过得非常舒适。后来,一位比较有见识的哲学家教育它们说:“蜜蜂们,你们这么挥霍,对资源是一种非常大的浪费,是非常不应该的。你们应该杜绝浪费,勤俭节约才是。”蜜蜂们听后,认为哲学家言之有理,于是大家都贯彻这一观念,放弃了奢侈的生活,每只蜜蜂都互相争着节约资源,吃得也少了,用得也省了,开支立马小了许多。但结果出乎意料,蜂群并没有从此振兴,反而衰落下来,一蹶不振。这是因为,大家都变得节约之后,就不必挣那么多,每天干活也没有动力了。
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私人的罪过,公众的利益”,意思是说,浪费是一种“私人的罪过”,虽然是不好的行为,但可以刺激经济,成为“公众的利益”。这部作品被当时的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是两百多年后,英國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提出了“节俭悖论”这一经济学思想。
从理论上讲,要想积累财富,不正应该节俭吗?但是,凯恩斯认为节俭对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含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流动资金减少,降低市场的活跃性。
我们仔细想想,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通常可以致富,但如果每个家庭都将收入储蓄起来,不消费,那么货币流通就会减少,同样投资就会减少,国民收入也会减少,经济就会陷入萧条甚至停滞的状态。反过来,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将收入拿出来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消费的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的繁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蕴含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
所以说“挥霍能够导致繁荣,节约反而致使萧条”这个结论看似很荒谬,但是一旦结合自身实际和日常生活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个推理非常合理。
一是,节俭的人看似积攒下不少财富,实则分流很多,靠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只能达到个人的小富状态。并且这种安逸有时候是以牺牲获取更多财富的可能性为代价的,用控制欲望的方法来节俭,不仅降低了生活的质量,而且只能缩小收支缺口,而无法填平这一缺口。
二是,节约的生活,有很大可能让人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失去奋斗的动力。当前的消费水平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时,人们自然不会再费力去努力工作。
三是,节约会导致重复地消费某些日常用品,好像每次节省了很多钱,但加在一起是惊人的浪费。勤俭节约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他们都觉得能用就好,不需要买太好的。结果就是,这些低价买回来的产品经常出现问题,时间久了,花在这些廉价产品上的钱要比买一件好一些贵一点的产品的钱还多。
所以,如果国民减少储蓄,积极消费,市场上积压的产品就会大大减少,促进经济发展,使国民收入增加,国家繁荣:反之,如果国民储蓄增加,消极消费,市场上的产品就会积压,使经济乏力,减少国民收入,国家陷入萧条。
(王世全摘自《怪诞经济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图/张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