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健征 柴少奇 高天 王嘉轩 张金林
摘要: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西部乡村女性的相对贫困问题仍然需要重点关注。本文从不同维度构建了西部乡村女性相对贫困评价指标,通过对贵州省德江县的实地走访得到的数据进行问题分析,旨在有针对性地研究多维视角下西部乡村女性的相对贫困,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帮助西部乡村女性缓解相对贫困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 西部女性 相对贫困 多维指标 治理路径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202110327012Z)。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就,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相对贫困依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障碍。按照收入水平定义的绝对贫困被消除以后,贫困类别由单一化转向多维化,不仅仅包括经济上的相对贫困,更包含了文化相对贫困、能力相对贫困和制度相对贫困。
对于西部乡村女性来说,虽然绝对贫困已经被消除,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条件等不同条件的限制,在绝对贫困消除之后,这一群体在经济、文化、能力、制度等不同层面依然存在突出的相对贫困现象,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拉姆事件”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西部乡村女性的相对贫困并找出提升其脱贫能力的路径成为不可忽視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分析
在我国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以后,对于贫困的研究逐渐从绝对贫困演变到相对贫困。贫困不仅仅表现为量的变化,更多开始表现为质的演变,这意味着对于贫困的研究更加细化和多维。贫困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单一层面上,更应着眼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上。
西部乡村女性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在相对贫困的研究中需要关注其外在因素,专门针对这一群体探讨相对贫困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经济相对贫困是显性表现,由于文化背景、地区差异、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西部乡村女性相对贫困问题更值得挖掘,因此需要从文化、能力与制度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西部乡村女性在这三个维度上始终存在相对贫困,最终导致了经济相对贫困。
(二)指标构建
考虑到西部乡村的发展状况以及西部乡村女性相对贫困的独特性,相关测度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下面将针对文化、能力、制度三个维度进行多维相对贫困指标的构建,具体维度和指标如下(具体见表1):
1.文化相对贫困。西部乡村女性多数面临的教学条件较差,同时由于长辈重男轻女现象严重,造成了文化上的相对贫困,主要体现在西部乡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上,即学历普遍较低。同时女性精神生活的相对贫困也不容忽视,比如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条件,闲暇时主要是看电视、打牌、聊天,难以像城市居民有参加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
2.能力相对贫困。能力相对贫困主要由就业与信息两个层面的相对贫困构成。西部乡村女性受自身发展限制,本身在就业方面存在劣势,同时她们的职业技能教育上也存在巨大缺口,共同造成了就业能力上的相对贫困,不仅择业观念不清晰,能选择的职业也非常有限。同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与使用较差也成为西部乡村女性能力相对贫困的重要体现。她们往往无法与外界有效信息产生有效连接,难以利用各类有益的网络资源去提升自身能力,形成了信息上的相对贫困。
3.制度相对贫困。制度相对贫困体现在制度本身与实施过程中。西部乡村女性本身在生活中面临着个体、家庭、社会的三重压力,如性别劣势、家庭压力和社会进入障碍等,与此同时政府政策制定并不具有问题的针对性与性别上的倾斜性,这对于西部乡村女性的个体发展具有巨大限制,不仅影响了女性权利正常的行使,而且弱化了女性相关社会活动的保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相对贫困。
(一)调研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西部乡村女性相对贫困问题,项目选取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为主要样本来源,通过实地走访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的Q乡、N社区、J镇和C乡收集数据。其中Q乡、J镇和C乡多山区分布,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女性的主要收入来源;N社区为建档立卡户、贫困户的易地搬迁地,这里女性尽管搬离原来的贫困地区,但是就业又成为新的难题。根据贵州省铜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德江县常住人口为393596人,女性人口为194651人,占比49.45%。
为确保样本的有效性及合理性,采取一对一上门调研访谈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7份,其中排除不配合访谈个体、不表达真实意愿个体等无效样本30份,最终收集有效问卷77份,占比72%。整体而言,77位女性有效样本中,根据年龄分层来看,19—30岁8人,占比10.39%,31—50岁52人,占比67.53%,51岁以上17人,占比22.08%。其中拥有过婚姻经历的女性占比100%,已婚女性73人,占比94.81%,离异与丧偶的女性4人,占比5.2%。
经济上的相对贫困是西部乡村女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女性个体平均月收入数据来看,平均月收入处于1000元以下34人,处于3000元以下1000元以上36人,3000元以上7人。由此可见,约一半的女性平均月收入并不能达到德江县的最低月收入1400元每月的标准,其中还包括部分并没有职业收入的家庭主妇,她们的生活开支主要以丈夫每月的供给为主。同时女性每月可支配收入中,500元以下45人,500—1000元以下21人,总体占比85.71%,1000元以上11人,占比14.29%。由此可知西部乡村女性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大多数女性没有可自由分配的收入来源。综合女性平均月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来看,西部乡村女性总体处于经济相对贫困状态。
(二)问题分析
调研过程发现,突出表现的经济问题实际反映出多维相对贫困问题的存在,通过对考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西部乡村女性还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文化与思想的禁锢。77位女性有效样本中,根据受教育程度来看,未上过学20人,小学学历28人,初中学历20人,总体占比高达到90.9%,高中及以上学历仅为9.1%,大多数女性几乎没有再教育经历,总体而言西部乡村女性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对比其中73位女性来看,明显低于其丈夫的受教育程度:男性中未上过学5人,小学学历16人,初中学历42人,高中及以上学历10人,女性整体受教育程度大幅低于男性。
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女性原本所处的家庭并不重视对女性的教育,而更重视男性的教育,所以西部乡村女性整体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联合国对新世纪文盲的三级划分中,西部乡村女性大多数停留在识字这一层面,仅仅满足了第一层级对读书识字能力的掌握,而第二层级对现代社会符号使用的掌握以及第三层级使用计算机学习、交流和管理的能力则基本无法满足。
文化上的限制同时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与简单化,77位女性有效样本中,愿意打工或创业的意愿普遍不高,有较强意愿的占比仅49.35%。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封闭,西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欠缺,她们往往拒绝接受新事物、为人处世仅靠言传身教的祖训或自身屡试不爽的经验。同时多数人的理财意识淡薄,仅仅停留在储蓄观念上,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择业观念,对于健康与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较少。
2.个体能力的缺乏。女性个体能力在研究中主要是指女性的职业技能掌握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职业技能掌握能力指的是女性对于本身职业技能的掌握或其他技术能力的掌握,信息获取能力指的是女性对于互联网信息的获得与使用能力。
在就业方面,77位女性有效样本中,85%的女性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兼营边缘性职业,过半数的女性作为家庭主妇依靠零工经济获取收入来源,拥有固定职业的女性不超过10%。而从对技能掌握情况来看,拥有副业或职业技能的女性12人,占比15.58%。自2016年以来,德江县妇联响应贵州省妇联号召,组织进行过针对“持家女、家政女、锦绣女”的“三女培训”。其中48.05%的女性参加过政府组织的针对性技能培训如纺织、美容、种植、烹饪、护理等,但实际学有所成者较少,大多数人因政府施以小利才参与培训,但最终却学艺不精,培训周期结束后也没有再投入精力深耕,无法使其成为傍身之技。整体而言,女性的职业技能较为匮乏,就业渠道狭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在信息获取方面,首先信息获取设备呈现单一化,通过智能手机获取信息的女性占比81.82%,而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女性占比27.27%,有9.09%的女性没有智能设备,仍然通过口头交流等方式了解信息,同时只有7.79%女性能够使用电脑等相对复杂的智能设备。其次乡村女性获取信息的类型更多聚焦于娱乐方面,如短视频、购物平台,甚至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女性并不关注平时获取的信息类型,信息对她们而言更多是被动式的接受。最后,较少的女性会利用互联网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学习与自我提升,大多数女性对外界信息的感知能力较弱,对信息的利用能力较差,在信息获取方面主动性较低。
3.制度盲区的束缚。77位女性有效样本中,对于相对贫困状况认识、相关政策了解程度较高的女性不超过30%,对于相关政策满意程度较高的女性仅有50%不到,大多数女性对政策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略有耳闻层面,而不知道实际政策如何利用、具有什么效果。这反映了制度存在一定盲区,政府在政策设计与实施中存在问题。
从政策设计来看,政策针对性较弱、模式单一。大多数政策是综合性政策,并不考虑性别因素在社会中原有的矛盾,像“三女培训”等针对西部乡村女性开展的政策较少,同时模式单一则体现在保障层面的政策较多,并不具有驱动性。
从实施过程来看,实施过程分为传达与落实两个层次。首先政策传达存在偏差,如贫困地区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简称“两癌”)检查项目,多数女性并不了解参与条件和进行流程。其次政策实际落实情况有待商榷,有效性不高,在职业技能培训中,乡村女性并不能从中学习并掌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技能,而仅参与过程本身。最后部分项目开展缺少监管,对于部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推进需要杜绝。
除了上述相关问题以外,西部乡村女性还面临着在家庭生活中的较大压力,调研有效样本中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个孩子,拥有至少一个7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占比为51.6%,而已婚73位女性中,丈夫常年在外务工的占比52.47%。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女性需要一个人承担起赡养老人和照顾孩子的艰巨任务,这成为西部乡村女性自主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文化相对贫困:主体激发与综合提升
1.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在社区、村镇建立相应的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等,引导女性及其子女前往文化活动室或图书馆活动交流,通过开展定期的讲座宣传、学习课程等提升女性综合性文化水平,也可以联合当地学校开展亲子互助学习课程。
2.开展分层式阶段性再教育。将地区女性根据学历、年龄、学习意愿等进行分层,聘请社会专业人士进行分级式定期的成人再教育以期满足女性个体的学習需求,帮助她们提升个人能力,寻找发展潜能。
3.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引入不同类别如理财、健康与卫生、教育、生活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社区、村镇的宣传,引导乡村女性观看线上学习内容,通过打卡积分排名、发放礼品的方式激发乡村女性的学习动力,帮助她们补充相应的知识匮乏。
(二)能力相对贫困:信息素养与职业培训
1.挖掘地区特色就业机会。西部乡村地区往往拥有较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德江县的Q乡土家族女性居多,土家族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如染织编织技术,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也广为流传。当地政府应当根据地区的特色,深入探寻技术脉络,组织当地女性集体学习传统工艺,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民族传统工艺的宣传,发展当地传统工艺的产业链,保障女性就业的同时也发扬了传统文化,留住了传统工艺。
2.定制化职业技能培训。当地政府应当根据不同类别女性的需求,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化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帮助女性在闲暇功夫学习专业性的职业技能,完善自身能力,不落后于市场的需要,跟进时代发展。
3.开展信息素养培训。智能设备如手机本身是优质的学习工具,但大多数乡村女性并不能较好地使用手机,无法进行信息搜索与筛选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应聘请专业人士开展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帮助女性通过已有的智能设备获取外界有用的信息。
(三)制度相对贫困:完善制度与落实监管
1.针对性政策的完善。由于女性自身性别与其他条件的特殊性,尽管女性能够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但仍然受限于相关条件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活动。政府应当结合西部乡村女性的特点,制定有一定针对性的政策保障女性行使合法正规的权利。如与东部地区合作招商引资建立纺织工厂帮助女性解决就业问题、卫生与医疗政策中的“两癌”项目的覆盖、就业市场中相关条件的放宽等向女性倾斜的政策。同时当地妇联在女性就业帮扶中也要切实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需要推进乡村养老、村镇托儿管理等方面的试点,缓解乡村女性在养老和抚幼方面的生活压力,以促进其自主就业。
2.监管政策的实际落实。政策颁布的同时,跟进相关监管职能,监督实际落实情况和政策的有效性同样重要,如政策是否传达到有需要的女性身上、相应政策是否真正作用于有需要的女性身上,保障女性享有应有的权利等。政府应当建立对政策开展实施的监管平台,全程参与政策的落实情况,检验政策的实际有效性,了解西部乡村女性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车四方.多维相对贫困的精准测度与分解[J/OL].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2022-01-25].http://kns. cnki.net/kcms/detail/50.1154. c.20211210.1119.004.html.
[2]张林,邹迎香.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及其治理问题研究进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6):1-14.
[3]解安,侯启缘.中国相对贫困多维指标建构——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河北学刊,2021,41(01):133-139.
[4]向德平,向凯.多元与发展:相对贫困的内涵及治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2):31-38.DOI: 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20.02.06.
[5]柳建平,刘咪咪.贫困地区女性贫困现状分析——多维贫困视角的性别比较[J].软科学,2018,32(09):43-46.DOI: 10.13956/j.ss.1001-8409.2018.09.10.
[6]張颖莉,游士兵.贫困脆弱性是否更加女性化?——基于CHNS九省区2009年和2011年两轮农村样本数据[J].妇女研究论丛,2018(04):33-43+121.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政与税收学院)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