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较于其他省份,山西省有着更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利用现有技术和渠道,对省内文旅资源进行深度视听化整合,成为新阶段山西文旅产业快速转型和全面升级的突破口。文章将综合梳理相关文献,结合实地深入调研,并遵循新兴和常规两个赛道,引入VR技术与极限拍摄两种探索性方式,寻求新阶段山西文旅视听化呈现和推广可行性路径。此外,文章着重依托现阶段山西文旅实际发展情况和所面临的部分问题展开双线研究,具体参照体量和研究成果有限,希望借由文章抛砖引玉,陆续开展更多关于新阶段山西文旅视听化可行性路径的研究。
关键词:山西文旅;文旅融合;双线赛道;VR技术;极限拍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4-002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虚拟现实技术视野下山西省名胜古迹的文化推广和记录保护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041033-2
山西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悠久,相较于其他省份有着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更为厚重的人文旅游资源。如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1],对现有资源进行记录呈现和文化推广,并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以真正实现旅游产业成为山西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目前省内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和全面升级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
5G时代下的VR技术给现阶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甚至难以拒绝的思路[2],即在视听行业创新浪潮中,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VR技术所带来的全新视听呈现和传播优势,对传统固化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适度改造、革新和升级,推动省内文旅产业率先打破瓶颈而突出重围,最终助力山西省由能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大省转型。因此适时探索VR技术与山西文旅记录呈现和文化推广的有效结合则成为文章的第一个研究重点。
后疫情时代,山西文旅作为新兴强势产品立足于国内文旅市场,其基本呈现方式和传播形态依然延续之前的整体性特征,这意味着省内的文旅资源开发和推广基本是由少数名胜古迹牵引以点状进行辐射的,资源策略高度市场化倾斜直接导致了部分景点甚至名胜古迹与山西文旅的整体布局并未产生实质的联动效应,继而无法分享整体营销和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实际红利。
因此,为了切实照顾部分地区在现有呈现和推广体系中构设可下沉至地方政府的行政权限,以地域文化空间为基本单位的块状模式成为新阶段山西文旅突破局限的新出路。而近年来依托电影节平台而诞生的高校极限拍摄竞赛机制,似乎可以为以上构设提供一种全新且可行的思路。
一、VR技术的介入
(一)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VR技术与山西省内历史文化艺术旅游产业的深度结合有着更为具体和细化的问题需要明确和解决。首先要在宏观和整体层面先行明确和论证VR技术与山西本土文旅项目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是文章进行研究和形成政策性建议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来说,VR技术的广泛推广和深度应用可以有效打破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国内或省内旅游项目同质化的瓶颈,突出山西文旅的个性化优势,最终在前沿科技的推动下,实现产业布局转型质的飞跃。
其次要明确后期VR技术需要以何种手段和方式介入并参与到省内文旅项目的深度开发和优化升级中。经过分析论证,VR技术的优越性可以更好地体现在山西文旅记录呈现和文化推广工作上,尤其是围绕以上两个方面所衍生出来的诸多子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丰富甚至改变了传统旅游的呈现形式和经营形态,激发出更新的旅游模式和更多的利润创收点。
最后,就是省内文旅项目VR化的适用范围和顺序问题,即如何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在省内现有名胜古迹资源中,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或具有保存保护急迫性的文旅项目进行优先试验和后续完整实践。
(二)对策建议
1.“上游”旅游规划功能开发
后疫情时代,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文旅项目增多,这意味着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在“源头上游”,即游客规划旅行阶段就积极宣传推广和抢占市场,成为山西文旅再次立足风口、树立品牌和完善产业一体化链条的关键。因此,山西文旅产业可以利用VR技术精准建模,使游客在实地旅游之前就能够线上加载与现实相同(甚至比现实更丰富精彩)的虚拟景区。这不仅在前期景区宣传层面上标新立异,同时也在尝试为游客提供完美的远程旅游体验,辅助和引导游客在旅游规划阶段时,就能高效完成旅游目的地选择并合理规避盲目出行所带来的成本提高和后续风险。
2.“下游”景区体验功能拓展
以VR技术为基础的景区体验功能不光能够助力游客前期旅行规划,同时还能在“下游”加强游客的后续旅游感受。也就是说,除了景区内现场提供的关于景观和文物的多元VR展示外,这种技术同样可以在游客离开景区后延续其效能。例如,在有限时间内,游客往往无法尽览景区全貌,而景区体验功能则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这种(感受上的)缺失,为其建构一个丰富且完整的旅游记忆。此外,景区体验功能还能突破时间和天气的限制,甚至能以不同季节时令展示景区风貌,进而向游客展现省内景区多样的魅力,这是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旅游宣传方式所不能及的。
3.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
现有条件下,无论何种材料和技术都无法确保景区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免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和破坏。而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的山西,同样身处绝大部分景观文物逐渐退化、损毁甚至消失的困境,因而如何有效完整地保存现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山西文旅目前最為迫切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而VR技术虚拟现实结合、实时交互和三维沉浸的技术优势,恰好能够高质量地完成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保存和呈现。
这一融合路径的应用,能够最终实现对景区各种信息,尤其是能实现对景区内重要景观文物原始和现有形态的综合、完整、精确记录和保护。因而山西省现阶段应广泛利用VR技术,对现有景区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可喜的是,目前省内的天龙山石窟的数字化复原、赵城金藏以及其他景区都已经在做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方面的探索[3],但是在政府层面还要建立更成熟的机制,将这种实践模式迅速推广到省内更大范围的文旅景区。
此外,不容忽略的是,V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上有着更大的优势。但是就目前来看,省内利用VR技术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依托和附庸在对知名景区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上,也就是说没有太多现行的政策支撑,也没有独立行动专门记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VR化记录和保护工作要同步有序地开展。
4.博物馆子项目和产品开发
VR技术依托其独特视听模拟和呈现优势,可以强化虚拟现实世界当中的每一个具体形象和细节,甚至可以建构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清晰化、细节化以及更真实的虚拟空间。在这样的虚拟空间内,参观者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借用VR技术独有的人机交互模式,自由地选择参观内容和切换观赏角度。因此,这项技术非常适用于省内博物馆对馆内文物藏品的模拟和呈现。借由这种方式,参观者可以全方位、更为直接地观察和欣赏博物馆中的藏品,甚至还可以使用相关的动捕和交互仪器设备与馆内藏品进行密切接触。
此外,凭借VR技术多元的媒介传播优势,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即时性、高效性和灵活性,省内博物馆可以创建线上虚拟博物馆子项目,这样就可以打破参观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项目的受众范围,推动山西文旅产业高端化发展。
5.倾向性推广
现阶段,VR技术成本造价高昂,省内对文化旅游项目和单位经费的支持有限,在发展和推广VR技术与文旅产业结合时,要及时框定实施范围,建构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逻辑,更准确地说,就是要在原本筛选好的文旅线路和资源内部的具体项目选择上,抱有一定的政策倾向性和实施顺序性,即在黄河、长城、太行三条确定的旅游线路中,除重点考虑山西省内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名胜古迹等大客流量项目和单位外,对日常限流景点(如悬空寺)、结构性保护单位(如应县木塔和部分长城)、季节性景观(如壶口瀑布)、存在陈列保护困难问题(如部分石窟造像和绘画)和须强化观赏效果(如原始形态恢复和多角度细节观赏需求)的文物以及难以保存和即将消失的文化概念和形态(如口述历史和非遗项目)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照顾,优先利用VR技术对这些项目进行文化推广和记录保护。
二、极限拍摄实践?
鉴于部分地方无法规避VR技术等视听化技术手段高投入和回报周期长等限制,那么回归文旅(景观)呈现和推广的常规赛道,是否可以孵化和培育出更为省时高效的方式呢?现阶段,山西文旅作为新一轮周期内的强势产品立足于国内文旅市场,其基本呈现形式和推广形态势必是整体打包的、捆绑性的,这意味着省内文旅资源的开发基本是由少数名胜古迹牵并引以点状辐射行销的,策略的高度市场化倾斜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和景点与整体布局并未产生实质的联动效应,继而无法分享整体营销和产业升级转型所带来的实际红利。
因此,在现有体系中寻找和构设可下沉至地方政府的行政权限,以建构城市或地域文化空间为基本单位的块状呈现形式和推广模式成为他山之石。而学生群体因其自身敢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同样也是文旅产品无法忽视的主体受众。尤其依托笔者所熟悉的高校影视教育体系,影视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影像创作上的优势和对新媒体的高认知和参与度,使其更有可能成为时下文旅推广的先锋甚至绝对主力,并在微观消费层面起到适度引领作用,因而着力促成山西省内文旅呈现推广和大学生影视创作的深度结合,并发掘其背后的巨大效能,继而再次唤醒山西文旅在常规赛道的优势,成为文章另外一个路径研究重点。
(一)活动组织策划
细化到极限拍摄活动的具体组织方式可由相关影视学会(或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山西各地方文化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山西地方高校(例如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共同承办,面向全国范围内开设影视类专业的高校实行定向邀请制。也就是说,实际的极拍活动需要以高校为基本单位组队,受邀高校具体选派一位带队兼指导教师与若干本校学生组队,前往山西各地现场抽取选题并围绕选题进行命题拍摄。而活动选题库作为极拍竞赛项目导向的核心环节,应由组委会与地方管委会预先深入踩点,共同拟定由数个与属地文化旅游密切相关的选题组成。
同时,竞赛须规定具体拍摄和制作周期。例如,参赛的拍摄团队须在一定时间(一般是三天72小时)内于属地完成拍摄和制作工作,或是采用更为灵活高效的本地拍摄回校完成后续剪辑与生成等工作的方式,各团队应在截止日期前提交完整的参赛作品。除此之外,竞赛活动还须明确提交作品的形式、内容和版权要求,如各参赛团队须围绕抽中的选题深度发现和挖掘属地人文自然之美,完成并提交一条不少于一定时长的原创影片和若干Vlog或是竖屏短视频作品(影片片尾应体现主办单位名称或标志Logo)。影片体裁可为纪录片、剧情片或是纯粹的宣传片,影片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有违反法律法规或涉及敏感错误的内容,所有参赛作品的版权应归属当地相关部门。
(二)预期效益分析
地方文旅的呈现推广与高校影视创作结合所产生的极限拍摄预期可产生以下效益。
第一,极限拍摄活动前后,相关新闻可直接安排至头部资讯网站和平台流量池(甚至可尝试捆绑电影节平台,下划为一个独立单元,完成与电影节的深度联动),快速提升媒体搜索量,最大程度获取社会关注度,达到间接高效宣传属地文旅的社会效应。
第二,极限拍摄活动可依托其公平公正的竞赛和评优机制,提升在高校领域和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以此来加强属地文旅形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如后续可建立高校拍摄实训基地,为长效带动属地经济发展铺路)。
第三,在具体拍摄过程中,活动宣发可结合多平台进行现场跟拍直播,将极拍过程以直播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宣传推广本次活动和属地文旅产业。
第四,参赛高校团队通过拍摄专业高质量的城市和景区宣传片,将大大降低影视公司拍摄同类型影片的制片宣发成本。在数量层面上,建构属地和景区长效滾动宣传机制;在质量维度上,给予属地多角度、全方位、高质量宣传推广的可能。
第五,通过有针对性地在其他平台上投放和展示短视频,可获取一定的特殊计算方式收益,同时属地也可尝试借由本次活动热度打造或完善属地文旅自媒体,积累流量来实现特产落地销售或与其他品牌和厂商的深度合作,并以此获得长足的经济效益。
第六,在社会效益方面,本次活动可切实拓展属地文旅传播和接受的范围,同时强化其国内认知和认同,并高效助力属地文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真正实现地方文旅产业经济发展大幅跃进。
三、结语
新阶段,山西文旅可依循前沿赛道借势VR技术手段广泛构建和拓展其自身呈现形式和推广视听化的诸多可能,同时亦可回归常规赛道另辟蹊径,结合高校影视专业创作实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文旅市场上实现“弯道超车”。文章所进行的路径研究则切实基于对现阶段山西文旅现实环境与条件的发想、梳理及调研,最终给予可行性建议,而随着未来省内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势必会有更新更为细化的路径研究陆续出现。
参考文献:
[1] 厉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2] 戴斌.数字时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塑造与建构[J].人民论坛,2020(2):152-155.
[3] 杜君.以VR高科技发展山西历史文化艺术旅游产业[J].科技资讯,2021(6):196-198.
作者简介?李峥,博士在读,教师,研究方向:西方电影理论、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