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家庭是一个系统,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往往制造并延续着彼此间的问题。当系统出现问题时,每一个成员都难以逃脱。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家三口——焦虑的妈妈、缺失的爸爸、叛逆的女儿。
文中妈妈的爱,看似是自我牺牲式的、无私的,实际上是有条件的、需要回报的。妈妈在付出的同时,要求孩子持续优秀,甚至认为孩子优秀是自己牺牲换来的,孩子出现问题就是对她的辜负。也正因为这种付出感和牺牲感,让妈妈陷入无休止的焦虑、控制;让爸爸逐渐丧失话语权、走向缺失;让孩子扛不住高压、出现反抗。随着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的恶化,孩子逐渐出现暴躁、早恋、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最终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心理学上认为,很多行为的背后都有关系使然,一个家庭系统内的成员出现问题时,可以从相互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首先要懂爱,继而才会爱——而不是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面对家庭问题,特别是亲子矛盾时,我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梳理家庭关系。
一是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成长使命、自己的理想、自己要走的路。父母要学会放下权威,配合和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和理想强加于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爱有多沉重,孩子就被压得有多痛。父母要留心——听话或懂事可能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调节适应,难以适应就会导致失调失控。
二是在家庭关系中,要牢记“关系第一、事情第二”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事情和问题面前,不要因过分夸大事情的重要性而破坏了关系。比如,文中妈妈过分强调“玩手机”而不停唠叨、装监控等,导致母女关系剑拔弩张;而母女关系越不好,问题越严重……恶性循环,直到关系无可挽救。而事实上,唠叨等行为仅仅缓解了妈妈一时的焦虑,对孩子、对关系和问题都于事无补。因此,在发生家庭矛盾时,事情和问题要向关系让位,在不破坏关系的前提下客观地就事论事,一起沟通和解决事情。另外,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讲,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尤其是婴儿时期的关系,是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元关系,尤其是孩子以后和女性关系的元关系。因此,母亲和孩子之间应该尽量建立融洽、轻松、包容的关系。
三是在家庭沟通中,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把自己和事情、问题分开,可以给事情、问题“取名字”,比如,叫不良情绪或行为“小烦”“小郁”,并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探讨“它什么时候来”“来了之后什么感觉”……这样,把事情或问题从孩子身上剥离出来,让孩子意识到“我是我,问题是问题”,孩子的心中便会滋长出力量,从而更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其实,在生命的过程中,人总会有产生不良情绪、不理性行为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陪着孩子、支持着孩子,一家人一起面对并解决问题,而不是让自己和问题把孩子打倒,不断挫伤孩子。
好的关系需要经营。在这个故事中,经过心理医生的家庭治疗,妈妈意识到自己“错了”,母女关系开始改善,夫妻关系也在改善;当焦虑的妈妈平和了,缺失的爸爸回家了,叛逆的孩子返校了,一切就都在好转当中……
(作者为南部战区空军医院神经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本社特邀心理专家)
李浦松(退役女军人,“70”后)
我觉得,文中妈妈之所以逼孩子太紧,一是对教育现状焦虑;二是没有自己的爱好,把所有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三是个性使然,看起来这是一个十分要强的人,处处不想输给别人。她付出的同时,就要求女儿必须优秀,而忽略了优秀需要具备的其他条件,比如,天赋、外在竞争、外力支援……
我也是因为考虑孩子选择退役的,如今孩子也上了市重点中学,我会尽量为她提供一些条件,让她睡好吃好心情好;创造平和的家庭氛围,让她感觉幸福快乐;每天晚上沟通交流十几分钟,细心关注她的心理和情绪变化……总之,花时间花精力陪伴,让她开心学习、成长。未来如何,不能强求,尽力了就行。
陶英蕾(退役军人妻子、教师,“80”后)
看完故事,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想到了“引以为鉴”这个词。亲子关系的维系是一场马拉松,父母之于孩子,应如灯盏。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从幼年时对父母的依赖和服从,到青少年时期的独立和自主。父母也应不断学习,调整和孩子交流的方式,从“领导者”变为“引导者”,既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又不能强势干涉,要和孩子平等地交流,悦纳孩子的不足,培养一个有主见、内心阳光、积极向上的孩子。
念言(军嫂、教师,“80”后)
身为班主任,我在小宁身上看到了一些学生的影子。太多的家长只关注孩子显性的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用自己所谓的“为你好”关闭了孩子的心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破解“教育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家长更应该“蹲下身”“弯下腰”和孩子沟通,尽可能地倾情陪伴,出现问题时和孩子一起面对,打败问题。
王梦(现役军人,“80后”)
从一个孩子父亲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在这个“虎妈猫爸”的家庭中,男主人处在一种缺位、失责的状态中。在部队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转业后因妻子唠叨逐渐丧失话语权,甚至逃避、不回家。这种缺位,不仅使夫妻关系疏远,而且让孩子在压力面前“无处可躲”。
身为丈夫、父亲,不仅肩负养家糊口的责任,而且负有维系良好家庭关系的责任。当家庭关系出现裂痕时,必要时刻“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纠正妻子的错误做法,减缓孩子的过重压力,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发泄的出口,更多感受家庭的温暖。
王益可(军娃、大学生,“00后”)
读完这个故事,我思考了很久,什么是“爱”?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好像是道难题。爱很容易做,但常做错;爱很容易说,但常说错。毋庸置疑,小宁的母亲是爱着她的孩子的,但她的言语、行为都把孩子推向反面。父母和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别让父母之爱成为困住孩子的枷锁,真正对孩子好的爱,是周到而不控制,甚至是适时而得体地退出。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