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盈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无数先辈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近日,我再次翻开《论语》这部儒家经典,重新认真领悟古老思想的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
领悟孝顺真谛,拒绝盲目愚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一个人若是在父亲去世三年后,依旧还是像他父亲在世时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孔子理解的“孝”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古人常言,百善孝为先。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过“竭其力”并不是非要竭尽全力,不能用赡养父母的物质条件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孝子,应当视其对自己的父母尽心行孝的实际情况而定。当我们长大了离开父母去闯荡,应努力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遵纪守法,端正品性,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忧心。尊重父母不是盲目顺从,对于父母不合理的要求应基于正确价值观予以判断,不该顺从的,决不妥协。孔子教育我们,子女可以劝谏父母,在与父母意见相左时,可以屡次向父母提出建议,只需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即使无法改变父母的意见,但须做到“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推崇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愿我们都不辜负父母的期待,做一个懂孝道的人。
汲取交友精髓,取长补短向前行。人常言,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我们要善于择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这些都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些都是有害的。所以择友是门学问,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善于选择朋友,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顺利精彩。其次,我们要善于和朋友相处。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仁爱的人,就是既要让自己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想要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孔子所欣赏的“仁人”,是在成就自我时,也帮助他人取得成就的人。这些人不仅只关心自己的成功,而是有一颗宽广博大的心胸,能够为他人着想。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追求成功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成功者大都推崇团队精神,会主动影响、带动他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把别人的成就作为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这也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启迪和鞭策,把别人的经验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阶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其中体现了古代贤人的智慧,众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应当学习他们的优点,而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及时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摆脱困境,因自己的帮助而振奋精神,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无限力量和信心,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彼此通过互相帮助能够达到优势互补。人生路途遥远,愿我们能常常做到推己及人,帮助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感受学习乐趣,做终生学习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教育我们,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秘诀,就是热爱学习。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基于对知识的渴求,我从小在妈妈的引领下,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格列佛游记》,我了解了18世纪英国统治者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的苦难;读《水浒传》,我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持续学习的动力,我不会逐渐开阔眼界,不断转变思维观念。学习的乐趣不仅在于不断汲取新知识,还在于从过往的生活经历中收获生活的智慧,善于总结经验,不断精益求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坚持反省自己在为人、与朋友交往和复习知识等方面的做法,重视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人们常说不慎而始,而祸其终,但要做到一直“不失”,似乎很难,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及时做出调整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德行,少犯或不犯错误,做事才能善始善终。生活处处皆学问,愿我们做一名学习上与生活中的智者。
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以《论语》中还有许多的道理令人久久回味,仔细咀嚼,每品一次《论语》都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诲。《论语》中的道理不仅指导着当前人们的行为,而且引领人们走向更文明的生活,它使我们终身受益。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要求我们勇于实践,“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们应该反复解读《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观照自己的行为,让《论语》成为一盏明灯,一直指引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