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琪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在纸张还没发明之前,文字写在哪里呢?汉字历史悠久,它的出现比纸的发明更早。汉字的载体有很多,例如龟甲、兽骨、青铜器、绢帛、竹简等。
“简”是形声字,从“间”的音,又因为简册主要的材料是竹子,所以在“间”上加个竹字头就是“简”字了。它的本义是指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狭长竹片,将一根根简编起来就是“册”。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
用于书写的竹简为细长形,一支一支的简被编连在一起就成了“册”。我们现在看到的“册”字中间有一横,代表穿简的绳子,很显然“册”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册”字中都能看到两条横线的笔画,对应当时用两条绳编的简册。现代汉语中用来衡量书的量词“册”,就是从它的本义引申而来的。
与“册”密切相关的还有“典”字, “典”字为会意字。甲骨卜辞中有记载,商人祭祀时贡献典册给神灵。《尚书·周书·多士》记载: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从殷商时期开始就有典册流传下来。商代甲骨文中的“典”字的造型为: “册”下面有类似两只手的形象捧着书册,即双手捧读典册的意思。 “捧”含有恭敬之意,表示经典的书籍应该带着恭敬之心去品读。西周时代, “典”的写法被完全省去了双手形, “册”下变为接近“六”的形象。秦隶开始把“册”左右两条边竖的上端截去,与上部长横接连成“几”形,中间只留两条高出的竖线,并把下方的弧线变成长横,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典”字了。“典”的本义是典册、典籍,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又引申為礼节、仪式和典礼。由典籍本义还引申出典故、故事的意思,也作典雅、古朴、不俗之意。
“牍”字也是一个形声字,与“读”同音。“简”是一条条的、一根根的形状,“牍”则是一片片的形状,所以左边的偏旁是“片”,本义是书写所用的木片,据清代学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牍长一尺。既书日牍,未书日椠。”汉代的一尺长约22厘米。木牍的材质大多是杨、柳和松木,木皆白色,质轻且易于吸收墨汁。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川木牍,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早期实物木牍,也是现存相当早的古隶书标本。 “牍”是有一定厚度的木片,更薄些的则被称为“札”。在纸张还未普及之前,人们多用“札”来书写。因此, “尺牍”“手札”等都被引申为书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