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
你有过独处的时刻吗?独处的时候,你都在做什么?又在想什么?
此时,窗外的秋叶渐黄,凉风习习,让人舒爽,不禁让你浮想联翩。等身心都放松下来,在桌案前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或是眼前的快乐,甚至只是写下今晚想吃的菜单。在你的这个私密而又自由的空间里,哪怕只是一间陋室的一隅,但因你在里面思考、写作、阅读,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的空间,丝毫不觉简陋。
这时,窗外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是属于大家的,而屋内的小空间是独属于你自己的,但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无论你身在何处还一直与你相伴的,则是另一个世界——你的精神世界。独处,就是在这个世界中的自由翱翔。
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需要独处,不论是吟诗作赋还是挥毫泼墨,总需要一个人凝神静思,把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用诗书画表达出来。他们的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即使一个人的时候也丝毫不会觉得孤单寂寞,在许多的书画中就反映出了他们独处时饱满、愉悦、自由自在的心理状态。让我们来看一看古代文人雅士都是如何独处的吧。
独处是闲适的。在《胤禛行乐图册·书斋写经》中,我们看到在书房的雍正皇帝穿着汉族文人的服装,正准备挥毫,画中并未描绘出他所画的内容,也许他即将在纸上挥洒他的想象,想象他假如不做皇帝,将会过怎样的生活。米芾的《虹县诗卷》中提到“满船书画”,讲的就是米家“书画船”。米芾在船中写字、画画、作诗。在书画船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他与书画独处,虽然身体局限在小小的舟船中,却通过书画穿越时空,得以和前贤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不可不说非常惬意。不断变化的江中景致,也让他的心境随之而变化,并将这份感触通过书信来倾诉,与好友分享。
独处是自由的。这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比如仇英在《梧竹书堂图》中,画了一位神游远方的文人。画中有一座茅草盖起来的小房子,建在一片竹林之中。远处幽静的山谷中,一股涓涓细流倾泻而下,伴着水声、风声,坐着一位眯缝着眼睛的画中人,似乎他的思绪也飘到了山的另一边。关于独处的自由,朱自清说:“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苏轼说: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拙政园中也有“与谁同坐轩”,依水而建,小巧精致。在一个月夜,独坐于此,静谧之中顿觉思绪万千。
请跟随《真草千字文》,去看看它的作者是如何与自己独处的。隋代书法家智永,是王羲之的后人,书法成就超凡脱俗。相传,智永曾在永欣寺的阁楼上住了30多年,在这期间从未下过阁楼,一心钻研书法,写出了《千字文》800余本。30余年的独处带给智永的一定不是孤独寂寞,而是在他所喜爱的书法中披荆斩棘、自由驰骋。行动上看似受限,却给了他更充分的时间、更开阔的精神世界去研习书法。
独处还可以是自省的。独处是给自己一个与自我相处的机会,我们可以在安静的空间和自己对话。《礼记·中庸》中有“慎独”之说,意思是指我们在独处时没有人在一旁监督,则更须谨慎做事,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
如果选一个独处的最佳时间,那么一定是夜晚,万籁俱寂之时,有助于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完成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是一种清醒而自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真正的自我得以凸顯,你的“小宇宙”之中只有你一个人。当脱去一切社会赋予你的身份,开始坦诚地思考真正的“我”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你就会像那些书里记载的隐士一样,拒绝了外在的一切诱惑,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你的精神世界与你身处的外在世界一样广袤无垠,内心的宇宙正等待着你去开启、去探索……我们不妨写一幅“超然独处”的书法小品,放置于书桌前,提醒我们独处时如何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闲适、自由,时刻自省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