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焓 苏奇 廖小敏 梁月
一直以来,艺术类大学生在多数人眼中都是空有专业特长,在文化涵养、行为规范上有所欠缺的群体。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单有专业能力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一次文代会上就提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此话意在强调要将文化与艺术相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在2022年3月4日推出专访两会文艺代表委员的特别节目——《两会“艺”起谈》。节目中,嘉宾廖昌永对文教结合机制和培养拔尖创新艺术人才提出了建议:高等艺术院校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承担两项任务。其一,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其二,是创作优秀作品,服务社会。要文教结合,精准化、常态化,文化与教育相向而行,取长补短。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需要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驱而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要想日后为社会所用,必须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加强文化学习,以弥补文化涵养的不足,只有二者兼顾,方能实现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的一般观念中,提及“艺术生”三个字,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以下词语:思维跳跃、不受约束、个性张扬、集体意识淡薄等。这样的认知俨然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从侧面反映出大多数艺术生在文化水平上的不足。但这也并非全体艺术生的共性。前文提及的文教结合中强调的“精准化”,就是要根据不同科目艺术生各自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不同艺术类专业对考生身体素质、文化成绩的要求各不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影响着艺术生对于自身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的要求和看法。
以美术类艺术生为例,他们常被认为与“个性”挂钩。美术生的衣着打扮往往较为另类,凸显个性,如色彩跳跃的服装、风格特异的发型、奇特的妆容等。他们的性格差异大,多数同学性格活泼,可以很好地融入集体,也有同学性格孤僻、独来独往,不善于社交,自我封闭。但无论是哪一种性格,最突出的一点还是对自我个性的追求。而造成这一现象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美术本身对个体的思维创新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纵观整个美术界,以毕加索为例,他所创立的立体主义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手法,用多视角的造型方法描绘三维立体图像,掀起了西方画坛一阵热潮。他的《亚威农少女》作为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被膜拜至今,影响深远。有这样的成功先例,更激发了美术生在生活中不断寻找自我、追求个性的特点。其二,长期枯燥压抑的训练和高负荷的学习生活,让美术生更加渴望展现自我、摆脱束缚。艺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来提升。因此,在考试前美术生会接受高强度的绘画训练,用努力来弥补天赋上的不足。集训期间,他们每天重复绘画,长达十几个小时,过程枯燥。据统计,每年艺考生人数占全国普通高考人数的10%左右,其中美术艺考人数占各地艺术考生人数一半以上。在专业和文化的双重压力下,崇尚个性自由的美术类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更加强调自我。
舞蹈类艺术生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身材高挑、面容姣好,有气质,但文化涵养不高。“人美没文化”成为舞蹈生的标签。舞蹈专业训练时多是一个班集体上课,一个同学的失误将影响整体,老师的教育理念是注重集体,不落下任何人。所以多数舞蹈生在习惯上是愿意遵守集体秩序的。舞蹈生文化素养低主要是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对专业技能要求高,而对文化水平的要求不高。舞蹈类艺术生可分艺校生和普高生两类,艺校生一般以舞蹈专业课程为主,文化成绩为辅,学习时间一般是3~5年。而普高生则以文化课为主,以舞蹈专业课程为辅,大多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接触舞蹈,在专业能力上相比于系统学习舞蹈的艺校生相差甚远。因此,普高生大多会在艺考前集中训练,以半年时间强化专业技能,期望缩小与艺校生之间的差距。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生高强度的训练使其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学习文化知识,导致多数舞蹈生的专业技能优异,但文化素养堪忧。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学习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成功的舞蹈家不应仅会跳舞,还应当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舞蹈家金星,她的成功并不只归于她曼妙的舞姿,更是因为她学无止境的态度。又如,美术生追求“个性”是专业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但如果过分追求而不注意约束自我的行为,最终可能致使其在人生道路上频受挫折。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需要文教结合、以文化人,否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艺术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要结合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法。美术生追求个性,不愿受约束,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使其明白应该在适应社会主流的前提下寻找实现个人价值的正确方法;舞蹈生的文化涵养不足,就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完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总而言之,艺术生作为中国未来艺术领域的接班人,要兼具良好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拥有人文情怀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