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炜鑫
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坐落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俞志兴勤勤恳恳工作了7年,这里已成为他的第二个家。自从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教学工作做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社会认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回顾7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他认为自己交出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从局长到教师
在来到学校之前,俞志兴在婺源县旅游局担任了11年的局长。在此期间,他抓住时机,主持重点打造了很多知名的旅游景点,如篁岭、李坑等。“中国最美乡村——婺源”这个品牌,就是由他一手促成的。“这个品牌现在拿去评估,已经是价值连城。”他骄傲地说,“在我任职期间,婺源县评上了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婺源县全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份工作经历为俞志兴以后进行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在学校里,俞志兴主要分管旅游系和电商系,开设了茶文化旅游、旅游热点、旅游规划等选修课。多年的旅游管理经验此时给了他别样的教学灵感。他深知,在旅游行业,景区就是核心,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是重中之重的。他教的学生会成为旅游行业的建设者,因此他要帮助学生打好行业理论和实践基础,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旅游业。
“我上课的特点就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具体的案例拿出来跟学生分享。” 俞志兴说。篁岭村风景优美,“晒秋”文化独特,旅游线路规划合理,成了婺源县景区的一块金字招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景点规划,俞志兴将学生带到篁岭村进行现场考察,并与学生分享了景区的规划细节。他说:“当初规划篁岭村的时候,我的要求就是用摄影师的眼光来建设景区。相机从任何一个角度取景,必须是一道风景,连垃圾桶和卫生间也不能例外。我在现场给学生讲这些,他们的体验就会不一样,对合理规划景点的重要性会体悟得更深。”
在教学中,俞志兴还不忘结合德育,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带学生现场考察旅游景点,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浸润在传统文化中,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明白我们的乡土文化里有很多可以深挖的好东西。有一次,我带学生去李坑景区,就详细介绍了古代家宅门口的台阶、砖雕,告诉他们古人对学识的看重程度,以此激励他们好好读书。还有一次,我给学生介绍,当地有一个建筑叫申明亭,在古代是地方法庭。在固定的时间,村民会在这里聚会,解决生活纠纷。这能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祖先十分讲究规则,向往和谐社会。”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俞志兴喜欢联系实际,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告诉学生现实中的操作方式。他笑着说:“婺源茶馆多,茶馆有‘班前会的传统,也就是大伙儿在每天开门营业前总结工作、鼓舞士气。旅游业说到底就是一个服务行业,我就开创了一个‘搬钱会,教学生怎么做好旅游管理、怎么挣钱。当地的企业要宣传自己的品牌,会来找我们寻求宣传方案。我就鼓励学生写策划方案,让他们投入真实的旅游服务情境中,了解其中的门道,掙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学校里,俞志兴的课十分受学生欢迎。一名学生评价道:“上俞老师的课能学到很多实战经验。我听得很入迷,上课时间总是过得太快。”有的学生曾对俞志兴感慨道:“在您的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实用的知识,到这里学习真是太值了。” 此外,在学业和就业方面有困惑的学生也喜欢找这位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老师讨教,希望求得一些宝贵的建议。对此,俞志兴不厌其烦,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十分乐意参与这种“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这位半路转行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切实感受到教育与爱的神奇力量。
心系学子,为学生保驾护航
在学校工作中,俞志兴很重视安全工作。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他改善了校园安全状况,改变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看法,也在为学生保驾护航的过程中,收获了家长的肯定、学生的敬意。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和误解较深,很多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报考这所院校,尤其担心女孩子的安全问题。俞志兴顶住压力,锐意改革,加大管理力度,逐渐消除了家长的顾虑。他自豪地说:“现在不仅是在婺源县,我们在上饶市的口碑都是不错的,家长都争着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读书。如今,茶艺班、学前教育班等招收的大部分是女生,家长和学生对我们的安全工作都很放心。”
俞志兴刚到任时,负责校园安全工作,难度很大。过去,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周末也不让学生出去。对此,俞志兴提出要按照正常的教学规律管理学生。他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采用差别化管理模式,对本科、大专、五年一贯制学生分开管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其中,巡查制度就包括三级巡查、门岗巡查、宿管巡查、班主任及辅导员巡查等。他还组建了一支校园巡逻队,在校园及周边进行巡查,一旦发现情况就及时处理,有效改善了校园的安全环境。俞志兴也以身作则,做到每个晚上巡查,直到学生快睡着了,才披星戴月赶回家。
俞志兴告诉记者:“几年下来,我们一直坚持科学、缜密的日常管理。对于要求离校的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会提前告知家长,做好学生的行踪跟踪工作。对于晚上九点半后返校的学生,我们会启用事先备案制度,了解清楚学生的返校情况。”这样一套校园安全的“组合拳”,大大提升了家长和学生的安全感。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俞志兴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他极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推动落实校园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制度。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有不少。针对这个现象,他实施了分类管理措施。
第一类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这类学生主要实施经济上的资助政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是我的个性特点。这几年来,来自我个人及周边朋友的资助金额已超过3万元,我会坚持下去。”俞志兴介绍道,“除了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学校还特别制定了助学金制度,帮扶经济困难的学生。”
第二类是“问题学生”,也就是自控能力不强、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一类学生。对于这类学生,俞志兴引进了军事化管理制度,让教官重点关注他们,经常带他们出去拉练,在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的同时,磨炼他们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体质。除此之外,俞志兴还关注学生的爱好,鼓励他们加入篮球社、茶艺社等,鼓励他们在社团里担任管理职务,以此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荣誉感。
第三类是与家庭关系不好的学生。曾经有个学生给俞志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学生的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生活。父亲有了新家庭后,对她的关爱越来越少,有时甚至恶语相向。这个女孩逐渐变得性格敏感、不爱说话。有一天,她收到同学送的花,渴望关爱的她十分高兴,兴冲冲地把花带回家,想和父亲分享喜悦,没想到却遭到父亲的谩骂。父亲对她毫无信任感,认为女儿一定是做了不光彩的事,不然怎么会收到花。在经过争执后,女孩情绪激动,忍不住找辅导员哭诉,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悲观态度。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俞志兴立刻进行家访,找到她的父亲进行沟通,表明学校对学生遭遇的家庭暴力不会坐视不理,一定会维护自己的学生。俞志兴动情地说:“我也有个女儿,看到我的学生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学生缺乏家庭的温暖,我们就要跟上,填补这个情感空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筑梦守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俞志兴深知,作为教育工作者,光靠管理是不够的,要想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对他们产生正面影响,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还要做他们的益友。
俞志兴很重视学校社团建设,学校的十几个特色社团都是在他的推动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他坚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在学业之外得到锻炼,发掘自身更多的可能性。俞志兴是个篮球迷,篮球社建立起来以后,他经常找机会和学生一起打篮球。久而久之,学生都认识了这个“球友”,时不时邀请他切磋一把。俞志兴笑着说:“不管是中专生、大专生,还是本科生,都爱邀请我一起打篮球。我的最长纪录是连着打了5个多小时的篮球,一直到宿管老师开始催学生回寝室,我才离开篮球场。学生有这个爱好,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我也通过篮球活动与很多学生成了好朋友。”
俞志兴告诉记者,和学生熟悉之后,他们会跟他分享很多事情。这让他对学生的情况更加了解,能帮助他处理学校的安全隐患。
有一次,一起打球的学生告诉俞志兴,教学楼的楼顶有异常情况。他对此高度重视,到楼顶观察后发现,一个学生经常躲在那里进行直播,其穿着和举止较为怪异,让人揪心。于是俞志兴借了一个望远镜,到学校对面的山顶上观察这个学生,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的家庭和学业情况。了解后得知,这个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性格也比较孤僻,直播是为了赚钱以及获得网友的关注。了解到情况后,俞志兴立即开展了对他的帮扶和引导工作,最终让这个学生专注于学业,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为了当好学生的朋友,俞志兴特意在网络平台上主动关注了学生的动态,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学习江西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因此,他在网上号召学生多关注主旋律的内容,并召开社团大会,组织大家开展“唱红歌,举红旗”活动,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
守望学生已成为俞志兴生命的一部分。婺源县处于雷区,经常下暴雨。遇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夜晚,他会开着私家车,在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打开车灯,为学生照明。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暴雨中摔倒,受了伤,他立刻将学生送到医院。到了医院,学生的手已经变得冰凉,出现了低血压的情况。俞志兴垫付了医药费,一直守着他,直到他脱离了危险才放心。
愛的浇灌往往会换来爱的回报。学生也会对学校、老师进行回馈。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口罩供不应求。在国外的学校毕业生到处收集口罩,共筹集了8000个口罩,全部运回婺源县。俞志兴感慨道,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对学校、老师产生深厚的感情,才会如此费尽周折,为学校奔走呼号。最终,这些口罩全部发放给有需要的师生。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7年来,在学校管理方面,他不曾松懈,努力做出一番成绩;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不断探索教育的艺术,对学生谆谆教诲、关爱有加。他,就是俞志兴,一位心系学生、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