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骏
摘 要 江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深度关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打造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文化产业支撑,为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建立“总部+基地+基金+机制”模式,创新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合作模式,共建长三角江南文化产业集群。
关键词 江南文化产业;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
“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江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密切关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江南文化应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中国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还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承载区之一。2021年,沪苏浙皖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全国1/4,在区域GDP中的占比高于5%,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该区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江南文化在长三角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目前,江南文化产业在沪苏浙皖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各地文化产业合作刚刚起步。为此,本文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视角,对创新江南文化产业合作模式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建立“总部+基地+基金+机制”的长三角江南文化产业合作模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一、江南文化产业总部建设
挖掘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吸引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将总部集聚在南京、杭州、合肥和上海,即长三角地区形成“总部+基地”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模式。其中,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的总部为南京、杭州、上海和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的腹地为长三角其他城市。由于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交通发达、总部人才、经济实力雄厚等先天优势,其已成为中国总部经济最集中的受益区。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江南文化应充分发挥好优势,继续吸引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的总部资源。
当今,由数字经济催生的数字内容产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因此深化江南文化产业整体性深度数字化转型,建设江南文化数字总部,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为此,现阶段可聚焦于数字创意产业和消费体验场景,培育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使南京、杭州、合肥和上海成为文化产业综合服务提供商。
(一)数字创意产业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配置区域文化流通要素,提升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南京、杭州、合肥和上海等文化总部应重点发展演艺娱乐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影视动漫产业等集群,旨在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走廊和数字创意产业总部核心载体。
(二)消费体验场景
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的数字创意产业,相较于工业产业更加注重消费场景的创新、消费环境的建设和消费体验的升级。南京、杭州、合肥和上海等文化总部应建立高沉浸式产品体验中心,聚焦创新创意,基于核心科学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更加注重消费环境改善及消费体验场景建设。
(三)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文化产业总部是以集群核心愿景形成的相互协作、相互关联、优势突显、定位科学的生态系统,既不是多个产业园区的集合,也不是众多企业的物理集聚。南京、杭州、合肥和上海要成为长三角文化产业总部,需要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相关的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等多元创新主体,形成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公共服务支持等多向创新发展链条,建立有效的迭代、创新激励和扩散机制。南京、杭州、合肥和上海等文化总部要重视文化产业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并从生活场景建设、企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等多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二、江南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在长三角区域,围绕吴文化、越文化、徽文化和海派文化,形成四个文化产业优势显著的江南文化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即上海都市圈(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南京都市圈(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和常州的溧阳、金坛),杭州都市圈(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和合肥都市圈(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桐城)。
立足上海,长三角江南文化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沪宁方向,沿长江发展轴转移,包括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融合发展。二是沪杭方向,以杭甬为轴带,包括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融合发展。三是合肥方向,包括上海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融合发展。
与总部相呼应,四大基地建设应以参与主体多元交互共享的数字内容聚合共享平台为突破口,加速拓展企业成长空间、文化创新迭代、重构文化产业新生态,形成与总部的良性互动,提高长三角文化产业竞争力。具体而言,目前长三角江南文化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应重点聚焦数字内容平台建设、科技应用赋能和分享性网络平台等三个层面。
(一)数字内容平台建设
数字内容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由生产者主导向生产者消费者双向沟通转化,还能实现由单一文化产品生产向多元文化产品生产的转化,同时还能实现由文化产业单品类生产向立体化发展转化。数字内容平台建设需重点聚焦以下方面:
1.以跨界融合充分延伸产业发展思路。线下文化企业发展可能会受到消费者选择、要素整合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跨界融合速度和规模有限。与之相反的,数字文化内容平台具有自带用户引流特征的优势,可以更好转换和迁移产业内容。以拥有稳定观众群的NBA为例,通过线上平台开发电竞赛事,推进数字化消费发展趋势,也进一步促进产业新形式和优势产业内容的跨界融合。
2.以跨维度融合深挖市场发展潜力。数字内容平台空间包含生产、消费、反馈等多维坐标轴,消费者的每一项行为是产业发展多维指向的节点。数字内容平台不仅实现了文化生产从线性的、平面的模式向网络的、立体的模式转换,还跨越了从生产者指向消费者的单一维度,能够加强生产者、营销者和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和信息互联,及时依据消费者倾向来调整更新产品供给,挖掘新的市场潜力。数字内容平台的推送和数据优选使文化生产和消费变得更加生动。
3.以跨角色融合扩展产业传播效应。数字内容平台是多主体交互式平台,充分实现多主体、多社群及多角色互联。文化消费过程是典型的文化生产过程。如在电竞赛事中,竞技参与者不仅可作为消费文化内容产品的消费者,还同时作为给观赛者创造文化产品的赛事活动表演者和生产者。此外,多人参与的网络游戏,消费者参与过程也是游戏产品创作生产过程。
(二)科技应用赋能
数字内容平台成长的核心动力是现代科技。由于现代科技具有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可传播性、可贸易性和可复制性的优势,通过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数字内容平台的乘数效应将更加明显。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等科技企业是数字内容平台建设的主力军。智能交互技术、量子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技发展将支持数字内容产品升级和产业加快创新迭代,具体包括:
1.支持平台内容海量增长。以Bilibili平台为例,平台每月诞生的自制及原创音乐作品超过1000首;阅文集团涵盖了200多种内容品类,拥有作品储备1220万部等。
2.支持平台用户快速增加。腾讯文学平台日活跃用户数量突破1500万人;知乎大学日使用人次超过100万等。
3.支持平台领域更加细分。数字内容平台涉及数字教育、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多个领域,需要对数字内容平台的领域和类型进一步细分。如在线咨询平台、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阅读平台、工具型平台、音频分享平台、文化IP培育平台等。
(三)分享性网络平台
数字内容平台的发展既突破了传统文化企业的资金、厂房、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制约,又推进了企业成长空间的新拓展,使得分享性网络平台的发展成为可能。分享性网络平台的突破方向为:
1.从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平台服务者、参与者、消费者等主体只需通过互联网就可实现文化产品的创作、营销与消费。在数字内容平台中,虚拟名称虚拟形象可以代替真实身份展开互动。以Bilibili为例,社区人员可在虚拟空间进行兴趣交流与分享,目前已涵盖7000多个兴趣圈层的多元文化社区。同时,通过数字内容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可将现实场景和现实数据转化为虚拟的沉浸式体验。
2.从有限空间拓展到无限空间。基于内容分发网络等技术,平台分享可以推动企业规模实现无限量增长。数字内容平台不受空间承载力及地域的限制,能实现文化生产与消费市场隐形无限扩展。虽然在无限空间中可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新型交互模式,但未来数字内容平台发展还面临知识付费习惯养成、快餐式消费形式、消费时间有限制约等问题。
三、江南文化产业基金建设
为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议成立“江南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首期100亿元。该基金的发起设立主体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央企、沪苏浙皖大型国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
“江南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将依托相关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并以母基金为载体,基金主要用于投资长三角地区江南文化产业、文化科技、文化大数据、文化消费、数字版权、数字营销、文化旅游等领域。“江南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成立将助力长三角“筑巢引凤”,吸引有识投资者支持当地江南文化产业建设。
通过对“江南文化”子基金、“完善产业链”子基金、“明星项目”三个方向的投资放大,推进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及产业链优势企业快速发展,促进千亿级的社会资本集聚长三角地区,促进长三角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推动国际竞争力提升。
具体可以采用“442”投资策略发展“长三角江南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一期,基于市场化的投资和管理机制,推动社会资本进入产业链。
1.“江南文化”子基金。该子基金占40%份额,将基于“江南文化”产业策略,立足长三角地区,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顶尖的基金管理人。
2.“完善产业链”子基金。该子基金占40%份额,将依据长三角地区优势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利用文化产业资本投资人和发起人优势,发起多个专项并购基金,围绕文化优势产业进行弥补产业链短板,推进产业链整合,促使龙头文化公司发展。
3.“明星项目”子基金。该子基金占20%份额,将聚焦长三角地区优势文化产业链中的“明星项目”,建立世界级的优秀文化企业。
就江南文化而言,应依托“江南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关注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争取在项目推荐、协调上获得该基金支持。基金的发起人、出资人和管理者,要努力成为加快新时代江南文化的“推动者”、助推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者”、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探索者”,发挥对社会资本投入的带动作用、对创新要素集聚的导向作用、对长三角江南文化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引领作用。
四、江南文化产业合作机制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理念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江南文化产业合作模式的创新,发挥江南文化的经济功能。这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需要“三省一市”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助力长三角文化产业的规划、服务、政策、市场协同发展,发挥好多元主体作用,形成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合力。具体可协商“三省一市”江南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建立长三角江南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打造江南文化、数字创意、文化科技、文化大数据、文化消费、数字版权、数字营销、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及各省市发展重点等。上海要发挥好在打造江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分工协作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高效发展。
(二)充分发挥文化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的作用
鼓励长三角“三省一市”文化行业龙头企业发展。长三角地区在区域兼并重组的基础上,建立“总部—基地”等方式,实施区域产业合作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最大限度利用科研、生产、营销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以实体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配套服务,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如上海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领军企业与高成长性文化企业。
(三)建立长三角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机制
文化产业提质升级需要长三角的产业合作,可共同绘制文化产业集群地图,协商共建有利于跨省市迁移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和产业布局优化。为解决区域竞争、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长三角地区需以“资源共享、利益分享”为合作原则,基于已有的区域常态化制度化对话协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区域经济效益提升。
(四)创新产业合作机制
长三角要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合作模式和机制。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积极布局长三角,通过总部—基地、兼并重组等方式,跨区域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通过跨区域园区品牌输出和共建飞地(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走出去布局)等方式,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围绕产业合作方式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建议以文化产业为试点,探索以财政、税收和经济统计为突破的政策可操作性研究,进一步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跨省市迁移,平衡企业迁出地和迁出地政府的利益。同时,更加注重园区合作共建两地政府部门政策的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明确合作园区可享受的所在地及输出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方宁.江南文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价值[J].江南论坛,2021(10).
[2]葛剑雄.江南文化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J].江苏地方志,2020(02).
[3]花建.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使命、优势资源、实施重点[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0(08).
[4]金瑶梅.新形势下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探析[J].理论与评论,2020(03).
[5]刘士林.江南文化的当代内涵及价值阐释[J].学术研究,2010(07).
[6]刘士林.文化江南的当代传承与开发[J].南通大学学报,2012(01).
[7]刘杏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沈昕,李庆,张梦奇.江南文化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J].江淮论坛,2021(04).
[9]“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EB/OL].人民智库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93296053798230790&wfr
=spider&for=pc.2021-03-04.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