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喆
成年人的世界大多是孤独的。每当夜深人静,你是否也常会被莫名的孤独感侵袭?你拿着手机,翻着通讯录,却发现成百、上千个联系人,竟没有一个,能让你心安理得地拨出一个电话,哪怕是发出一条信息。
每一个黑夜,你盯着天花板,辗转无眠,却还要在天亮之前,设法抹去心底那些疲倦。因为太阳升起,又会是新的一天,生活又会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
你或许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日子,连人生都添了几分敷衍。也或许不禁感叹,茫茫人海,谁人能护我周全?亦或者拍拍灰尘,继续追问——曾经的梦想,到底还有多远。
无奈中透着迷茫,迷茫中裹着不甘。
偶尔,当你孤独无助、午夜梦回,在遥远的脑海深处,或许也曾依稀触碰到一缕似有若无的印记——你躺在母亲的怀里,吸吮着她甘甜的乳汁,感受着她胸膛的温度,交汇着她关注的视线,小小的我们,开始感受、建立着与外在客体的关系。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渴望与外在人事物的连接。
于是,在未来漫长的旅程中,我们开始粘连在一张张关系网之中,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好像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竭尽全力地维护着各种外在的关系。我们或许得到了一些想要的东西,但很多时候却并不快乐。我们身处拥挤喧闹的人群,却依然难掩孤独与落寞。只因我们努力经营各种外在的关系,却唯独忽略了能决定这一切关系的另一种关系——自我关系,也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其实,外在关系的所有冲突和矛盾,无外乎都是内在自我关系的投射。我们的所有抗争,都是在和自我抗争。不妨觉察一下:如果我们总是在一段关系里不自觉地深陷“讨好”“妥协”的泥淖,不妨向内反思我们是不是不够爱自己;如果我们总是自动化地去“对抗”“指责”,不妨向内看看我们是不是欣赏和接纳自己;如果我们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妨向内反思我们是不是缺少自我支持的力量与智慧;如果我们总是莫名燃起“无名火”,不妨向内反思我们是不是没有及时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看到了么?一切糟糕的外在关系,都源于不能与真实的自己达成和解。
自我关系的地基建设不好,各种外在关系的大厦迟早也会崩塌。假如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不能满足别人的期待,你就会不停地取悦他人,不断地为自己叠加面具。于是你疲惫、焦虑、恐慌、烦躁,每一个无眠的夜晚,你感到内心似乎被撕裂出了无数个坑洞,要将自己吞噬,孤独而又绝望。结果呢?我们更加没有勇气对外界呈现真实的自己,甘愿把人生的主动权交付到别人手里,我们忽视自己、委屈自己、贬低自己、虐待自己,甚至以丢掉自己为代价去换取可怜的爱和认同。
也许,你的身体已经向你发出了警告信号,《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疲惫的身躯、莫名的疼痛,有些人甚至患上重疾,无不是身体在提醒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所以,亲爱的,你确定还要继续忽视自己、难为自己、伤害自己吗?你确定还要不断向外看、向外找、向外要吗?
与其不停向外张望和索取,不如向内反思和创造,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外在,快乐的钥匙也交到了别人手上。是时候重新审视与思考和真实的自我的关系了。毕竟,一个人真正的喜悦和幸福,是来自灵魂深处,基本与外界没多大关系。
发自内心地喜欢你自己吧,这是活得健康、成熟的必要条件。它不是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而是一种清醒地、如是地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严。你需要清楚,一个在关系里丢掉自己的人,不可能创造出真正和谐的关系。你需要找到那个被抛弃的自己,全然地接纳自己所有的面向,不过度自我挑剔,不追求极致完美,不用别人的标准评判自己,真正地去爱真实的、不完美的那个自己。你必须明白,你就是你,你只是你,你的价值、你的作用只能依着你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别人、依照别人。
而学会独处,是学习喜欢自己的最好方法。知乎上有段文字:“喜文字者近思想,喜思想者近精神,喜精神者近灵魂,喜灵魂者近孤独,喜孤独者近自由。”人生最高级的相处,无外乎自由地享受孤独。因为,人终极意义上其实是孤独的。最理解你的人永远不会是任何的别人。
《庄子·大宗师》中有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不是在干涸的池塘里相濡以沫,而是在各自的江河里尽情畅游。当你能够安住当下,懂得向内探索,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做不到,你是喜悦的,具足的。由此,生命底层的光芒才能自信绽放。当你把这份爱和能量运用到生命里的其他关系乃至整个社会之中,方能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愿你在生命的长河中,哪怕孑然一身、历经苦难,仍能不断蜕变、勇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