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院士之乡”,那浓浓的文化乡愁

2022-04-29 00:44徐炯权贺程
老年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浏阳院士

徐炯权 贺程

浏阳既是享誉世界的“花炮之乡”,还是有名的“院士之乡”。据统计,浏阳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11名。其中,枨冲镇青草村黎氏一家三兄弟都是医学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全国独一无二。

黎氏兄弟三院士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浏阳这个红色老区为什么能出这么多两院院士?2022年春节期间,本刊记者来到浏阳枨冲千年古镇,探寻这里人才辈出、文化兴镇的秘诀。

兄弟三院士,杏林竞风流

2022年2月14日8点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原南京军区)总医院,98岁的副院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资深院士、普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黎介寿,穿上白大褂,拿起听诊器,径直走进病房,他微笑着与患者一一问候,细细地查房问诊。

“离休不离岗,二堂哥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黎介寿的堂弟、现年69岁的黎光明对记者说。在他眼中,黎介寿是一位医术高超、爱岗敬业、拥有慈悲心肠的大国名医。1987年的一天深夜,一位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那一夜,黎介寿把自己关在空荡荡的病房里,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小肠移植这个世界性难题攻下来。小肠移植这项手术,当时不仅在国内,在整个亚洲都是空白。为了做试验,年近花甲的黎介寿和用于试验的猪一起待了整整4年时间,他因此被同事们爱怜地送了一个“猪爷爷”的外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取得亚洲首次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两年后,黎介寿为一位短肠综合征患者成功移植250厘米的异体小肠,打破亚洲小肠移植“零”的记录。

在黎介寿的行医生涯中,不乏一些棘手的案例。一位浙江女患者仅有30厘米小肠,为正常人的十五分之一。在黎介寿的精心治疗下,这位女患者靠肠内营养支持生下了一个健康女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依靠肠内营养怀孕生育的案例。还有一次,黎介寿在为一名复杂性肠瘘病人手术时,突然间心律不齐,脸色苍白,冷汗淋漓。可他还是坚持在手术台前站了7个多小时——病人得救了,而他却昏倒在手术台边。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德瑞克对黎介寿说:“你是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我们敬佩你。”

“三堂哥黎磊石与二堂哥在同一家医院工作,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一个是肠道移植专家,一个是肾病专家。二堂哥担任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三堂哥则担任过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说起两位堂兄在医学界的建树,黎光明无不引以为荣。

黎磊石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肾病。1980年代初作为我国肾脏病学者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由于我国肾病研究水平还比较低,只有坐“冷板凳”听别人发言的份儿。他发誓“活着就要为祖国争气”。1982年,黎磊石无意间发现一个用传统草本植物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的病例,病人身上存在的合并严重蛋白尿病症突然消失了。黎磊石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现象,经过一系列研究,证实了雷公藤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功效。随后,他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尝试,掌握了雷公藤对治疗肾病既有效又安全的剂量。国际上曾经对肾活检普遍采用直角穿刺法,穿刺时间长、出血多。黎磊石发明了快速安全的斜角穿刺法,使肾活检从每例3至4小时缩短至10分钟。2005年,第十届国际血液净化学术会议闭幕大会上,伴着黎磊石洪亮的声音,巨大的屏幕上亮出令人骄傲的文字:“血液净化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验。”

“黎氏院士三兄弟,大堂哥黎鳌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两个弟弟的榜样。”黎光明告诉记者。黎鳌20世纪40年代就是南昌正中医学院的外科学副教授,是有名的“黎氏一把刀”。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我国烧伤病人陡增。黎鳌意识到烧伤是威胁民众生命健康的大患,向所在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提交了一份烧伤防治研究的请战书。请战书得到批准后,由他牵头在普外科组建烧伤救治小组。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和准备,黎鳌亲自打造的第三军医大学烧伤治疗团队在灾难面前大显神威。

1966年,四川合江一支钻井队不幸遭遇井喷,数十人被烧得面目全非。黎鳌率领一支精英救治小组赶赴现场投入到抢救战役中。他本人更是几天几夜没合眼,将一个个烧伤患者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1994年他被美国烧伤协会授予“伊文斯奖”,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外科学及烧伤医学临床研究几十年,黎鳌成为我国烧伤医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创建全军第一个烧伤中心和第一个烧伤研究所,获批全国烧伤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曾担任过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的他,探索出了一整套烧伤救治理论与方法,先后成功救治上万例烧伤病人。

“黎氏院士三兄弟杏林竞风流,闻名中外。可惜,黎鳌和黎磊石分别于1999年、2010年去世。这在我国医学界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分管人才与人事工作的中共浏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杨海告诉记者。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从浏阳走出去的精英学术人才中,先后有11人当选两院院士,浏阳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包括两院院士在内,有19名浏阳籍专家学者在全国各地的知名大学和三甲医院担任校长和院长等职务。北京大学第十任校长周其凤和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黎湘都是浏阳人。

鸿鹄报国志,家风永传承

浏阳,一个小小的县级市,竟然走出了11名院士,全国罕见。浏阳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张之俭认为,浏阳出院士,首先得益于浏阳人那股不服输、霸得蛮、好读书、爱钻研的鸿鹄报国之志与良好的家风家教传承。只要国家有需要、人民有需要,浏阳人都会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因而,浏阳出了谭嗣同、唐才常等著名的维新派爱国人士。

“唐才常就是浏阳枨冲镇人,他的老家——才常村与黎氏院士三兄弟的祖籍地青草村元甲山为邻。”张之俭告诉记者,受唐才常等爱国人士的影响,黎氏子孙后代也饱含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黎氏家族,是浏阳曾经的四大家族(谭、宋、刘、黎)之一。其浏阳始迁祖是元代至正八年戊子科进士。而近代革命志士、教育家黎尚雯是黎氏三院士的叔祖父,三兄弟中的黎介寿、黎磊石二人都曾在叔祖父黎尚雯参与创办的长沙广益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就读。黎尚雯在1906年9月至1912年1月曾任广益中学监督,黎氏三兄弟的父亲黎浦棠(谱名黎书简)于1926年7月至1927年12月曾任广益中学校长。革命报国情怀与良好的家风家教,像春风化雨般融入三兄弟的心灵与血液中,使他们永远呈现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

“浏阳出院士,还与地理位置和环境密切相关。”张之俭说。浏阳靠近省会,自古以来与长沙交流多,人们眼界开阔,崇文尚志的家风得以代代延续。黎鳌、黎介寿、黎磊石院士三兄弟的祖籍地——青草村元甲山,农田交错,青山连绵。曾经气派的黎家大屋便坐落于此。幼时的成长环境,不但滋养了黎氏子孙后代,也历练了他们自强自立的性格,培养了他们体恤贫苦人家的情怀。父亲病重亡故后,三兄弟迫于贫寒,先后走上学医之路。黎鳌在考大学前夕,饱受心脏病折磨的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原先学工,学成之后却没有工作,只好教书;由于我生病,家已困苦不堪。所以你不要再学工了,还是实际些,学医吧。我若是命长,等你学成了来给我治病;若是等不到,就希望你做一个为老百姓治病的好医生。”父亲的嘱咐,深深地刻在了少年黎鳌的心上。他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国立上海医学院,并与弟弟们携手为新中国的医学事业作岀了卓越贡献。

“浏阳崇文重教的传统也是院士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张之俭说,宋代理学家杨时奠定了浏阳文脉之基。杨时(1053—1135)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学成后南归,程颢声称:“吾道南矣。”绍圣元年(1094),杨时出任长沙浏阳县令,创办了浏阳第一所书院——文靖书院,大力传授二程之学。肇始于宋,兴于元,壮于明,而盛于清的浏阳书院,至清末在全县已形成“八大书院”,除省会长沙和茶陵州(今茶陵县)外,在湖南各县中是数量最多的。千余年来,它们在朝代更迭中生存,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浏阳籍的国家栋梁之材。

“浏阳文庙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这也是浏阳崇文重教的见证。”对于浏阳文庙,张之俭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骄傲与荣耀。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独步海内,为“全国仅存之物”。2014年,浏阳文庙祭孔音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浏阳还是“至圣先师”孔子子孙繁衍生息地,可谓“正支正统”。孔子嫡系子孙60户13派108支,浏阳是13派之一,称浏阳派。正是在崇文重教等因素影响下,占全国万分之五的面积的浏阳孕育了黎鳌、黎介寿、黎磊石、黎湘、杨卫、陈文新、周其凤、雷天觉、何继善、赵煦、陈子江等11位院士,数量居湖南第一、全国前列。他们,或忘我奉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或学术造诣深、科学视野广,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担负科学报国的时代重任。

闪闪的星辰,浓浓的乡愁

两院院士是国之栋梁,是人们心目中闪闪的星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院士的成长、成才都深得这方土地的哺育。无论身在何方,那剪不断的乡愁始终萦绕在他们心间,或回乡探望,或用心地回复每一封书信,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反哺家乡,回报故土。

1996年,80岁的黎鳌院士回过一次浏阳,那是他离开祖籍地几十年后第一次回乡。“老来思乡,他很想了解老家的情况,在浏阳市人民医院讲完课后,他回黎家大屋旧址和黎氏祖坟看了看,我们还在古井边拍了一张照片。”黎光明说完后,立马去房间取了这张照片(见第5页)。

黎鳌还曾悉心指导浏阳市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烧伤科主任刘题斌牵头开展“利凡诺引产胎皮深低温保存及临床应用”研究课题,此课题后来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沙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黎氏院士三兄弟另一位堂弟黎友生家,黎友生老人拿出了一封纸张有些发黄、落款“黎介寿”的来信给记者看。“这是2008年他写给住在浏阳的族人黎书根的信,当时书根叔去信询问小贴膏药的事,他回信坦言:我国医药是一宝库,但是难点很多,往往是成分不清、混合制成,小贴膏也是如此,所以无法作答。”黎友生说。

2008年9月,中科院院士、时任吉林大学校长的周其凤,领着从北京献爱心的软件企业来到浏阳,向龙伏镇泮春学校捐赠了30台崭新的电脑,还向浏阳市第一中学、浏阳市第三中学各捐赠一个计算机教室,共计一百台网络计算机。村里的水泥路通了,周其凤为此没少费力;镇里五保户和老人的生活,他很是关心。他多次提议:“浏阳的烟花应整合资源, 创立驰名商标。”当年11月上任北京大学第十任校长之前,周其凤在与长沙市相关领导见面时, 非常急切地提出:抓紧宣传开发浏阳石柱峰风景区。乡亲们都说,其凤爱家乡爱得很深沉,大小事情只要与他扯得上关系的,他都舍得出力。

“院士们的助力,是浏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浏阳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几年来,浏阳着力打好“院士牌”。早在2015年,浏阳就启动院士科创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浏阳已建成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吸引了6位两院院士、近50位创新团队专家投入多项研发合作项目。

记者从枨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会连和青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仲口中了解到,枨冲作为黎氏院士三兄弟的故里,近年来着力加强了教育、养老工作的力度,先后完成了枨冲完小的扩建和青草中学校门改建及青草村进出道路的提质改造,村镇各中小学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持续探索,开展了锣鼓、剪纸、体育、手工制作、美术书法、课后阅读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更好地推进国家“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同时,投入450万元完成了镇敬老院扩建,增加床位110个;打造浏阳河枨冲段两岸“老码头”和“芳芷”2个美丽宜居村庄,发展农家乐、民宿、花卉苗木农场100家,年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带动9000余村民人均年增收3.4万元。今年,枨冲镇将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青草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服务等问题。

“长风万里燕归来,情系桑梓报春晖。”杨海说。院士们与家乡人共同描绘了一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美丽画卷。相信浏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            编辑/徐炯权

猜你喜欢
浏阳院士
浏阳河畔播火人 潘心元
浏阳花炮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绿叶(浏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
浏阳蒸菜:一直不变的是小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