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琪
从5月3日到6月2日,盛武容、安勇、袁鹏和宋伟,4位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北京运维分部变电运维一班的员工在北京房山500千伏变电站整整坚守了1个多月,他们每日对上千台设备逐一排查隐患,守护着380亩的阵地,保障着首都供电“大通道”房山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是儿女,是丈夫、妻子,是父亲、母亲……他们也许有着各种身份,但在关键时刻,他们依然义无反顾、挺身而出,选择在岗位坚守。
一次坚守,一份责任
4月末,北京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疫情严峻形势,冀北公司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强化重要生产值班场所管控,及时调整变电站、运维班、监控班、供电服务指挥中心等值班模式。同时,针对地处疫情形势严峻地区的变电站、输电线路,差异化调整人工巡视周期、设备运维周期;加大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线监测、可视化装置等远程监控技术手段应用,减少人工赴现场工作频次,实现疫情防控和安全供电“两手抓、两不误”。
5月3日,正好是盛武容、安勇和袁鹏他们所在班组的接班日期,大家像往常一样正常换班、接班。因为有位女同事家里孩子还小,疫情形势又越来越紧张,就和宋伟暂时换了班。
他们所在的变电运维一班成立于2018年10月12日,负责房山、门头沟、固安3座500千伏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运维班负责所辖变电站设备道闸操作,事故、异常处置,设备巡视、维护等工作。
而房山变电站当时正处于疫情形势严峻的地区之一——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
“如果一切如常,应该是5月3日上班,5月6日下班,而随着疫情的发散,处在这轮传播中心的阎村镇自然管控也越来越严。就在5月5日,镇里封闭管理,村里封闭管理,主要道路也受到管制。”盛武容叙述着当时站区附近的情况。他今年58岁,几乎把人生的大半时间献给了房山站,因为是党员、是老员工,疫情来临的时候,自然没有退缩。
安勇的家本就在房山,当听到区政府号召“居家办公”,以及自己所住的小区也将实行封闭管理的消息后,他简单收拾东西就赶往变电站。“必须要在管控之前出来,要不然工作怎么办?”他这句反问背后显然有着肯定的答案:“我想的是先去单位吧,先以保障站内安全为主。”
要知道房山站可是华北地区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连接山西能源基地、构成北京环网的枢纽变电站,日夜不停歇地向北京环网注入来自四面八方的电能,是保障首都供电安全的“大通道”。在如今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保障居民、企业、社会用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袁鹏也从270多公里外的石家庄市辗转多种交通工具赶往这里。就这样,4个人在站区集合了,进行“少人值守”。
对于宋伟来说,一切来得太突然。封闭管理意味着他们无法正常进出、无法正常换班,原想着正常工作3天就换班,可没想到这一次的换班时隔1个月。在她的印象中,这是上班以来连续工作最长的一次,她只带了3天的换洗衣服,进站时长衫、长裤,出站时已是可以穿短袖、穿裙子的时节了。当被问及衣服脏了,或者某一天天气不好,洗了的衣服干不了怎么办时,她笑了笑:“哈哈,没办法,克服一下呗。”
作为副班长的盛武容,因为年长经历得多一些也想的更多:“我当时就想,赶快采购一些生活物资吧,解封日期指不定什么时候呢。”对于疫情期间的值守,他说:“工作谁都得干,我不干,还会有其他人干,作为老党员、老员工,该顶上就得顶上。”4个人中,盛武容每天起得最早,也每天都给大家做早饭,一做就是1个多月。在他眼里,这几个同事既是他的工作伙伴,也像他的孩子一样。看着这些后辈在关键时期能够肩负重任,他深感欣慰。
他们4人分为两小队,盛武容和宋伟一队,安勇和袁鹏一队,每天7点、15点和19点各巡查1次,遇到大风、暴雨、气温较高等恶劣天气,还会增加一次特巡。在宋伟的记忆里,走一圈需要1个多小时,即使是走得最少的时候,一天的微信运动的步数也显示在1.6万步以上。
谈及值守期间的工作,安勇说,“其实在那时候,工作中最大的成本是沟通成本。”
31天中,站内设备曾发生过两次异常,其中一次是安勇和袁鹏在5月10是上午巡视时发现的。但由于疫情封控的原因,检修人员进出变电站并非易事。“为了协调维修人员进入,我们联系了两次检修中心和专业班组,又协调站区所在基层组织西坟村村委会和公司的运检部,前前后后打了很多电话,最终公司开出相关证明,检修人员才顺利进入,确保了设备的平稳运行。”还有一次一台空调坏了,也是安勇和袁鹏两个人自己动手修好了。
随着天气的转暖,柳絮、杨絮漫天飞扬,如果落在变压器、绝缘子的沟槽中,就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吸附灰尘后将会使得设备的电阻变小、耐受电压水平下降,引起高压设备出现故障。“每当这时,就需要及时清理,当天气炎热时,也会用水进行降温。”安勇说,这也构成了他们5月工作的日常。
遵守疫情防控规定,每天进行核酸检测其实也是另一项工作。因为封闭管理,周边的村镇核酸点从村口收至村内,他们也及时与村里沟通协调,总算把问题解决了。
一种经历,万般成长
不辜负每一份热爱与责任,他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安勇和袁鹏年龄相仿,一个38岁,一个39岁,他们既是工作伙伴,也是同窗,“在一起”近20年。这近20年的感情,俩人关系自然是一个字——“铁”。他们2004年毕业即在电力系统工作,可以说已将整个青春奉献给了电力事业。
因为家在石家庄市,袁鹏每次上班光来回通勤时间就要花费6至7小时:“辛苦是肯定的,但选择了这条路,到了我现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还是希望家庭与工作能够尽量兼顾的。”
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小学,另一个在上幼儿园。“5月因疫情在单位连续工作1个多月没有回家,说想家可能谈不上,更多一些是对家庭的责任,两个孩子现阶段正是需要费心和照顾的时候,我工作顾不上的时候,都是由父母和妻子照顾。”
通过多年的历练摸索,袁鹏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谈及工作中最大的收获,他说,“从初学者的认知到对行业各种技能的掌握再到现在的熟练,既艰辛又有挑战性,回想整个过程有烦恼,有厌烦,也有遇到困难不想前进的时候,但最终还是以坚定的毅力掌握了工作上的业务技能,这个过程比现在的结果更有意义。”
谈及这一个月的连续工作,宋伟说:“以前更多是‘上三休六,现在1个月下来,跟这个班组的师傅们一起上这么久的班,基本上把各个班组的工作都干了一遍,对自己来说,工作上肯定是有所提升的,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况,也会知道怎么处理。除此之外,大家苦中作乐,有什么困难他们也会帮助我,虽然工作时间长,但也很愉快。”
“抢菜”之余,4个人也会在一起做饭,你做一个菜,我做一個菜,凑一桌子满满当当。在宋伟看来,这是这次值班期间的一种“小确幸”。
想家吗?当记者抛出这样的问题,盛武容说,“家人和孩子其实并不担心我,因为站里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我们不出去,也接触不到社会人士,被传染的概率也就低一些。”在他看来,更多的责任是去照顾别人。
1个月来站区里的工作安排、消毒工作、巡查工作、沟通工作、记录工作等,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在宋伟眼中,这个“大家长”看起来很严肃,但是心地很好,做事也很认真负责。“他基本上把自己人生的大半时间都奉献给了房山站,一个站一辈子,很值得敬佩。”
宋伟想家吗?答案是“想”:“因为疫情、春节、北京冬奥保障等原因,我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回老家、回到父母身边了,有时候挺想他们,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她今年30岁,2013年毕业便进入超高压公司工作,在公司的工作时间至今也有9年多。9年时间,宋伟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坦言对自己的成长还算满意。回忆刚工作时的自己,她调侃道:“那时候什么都不懂,整天傻乎乎的。”而现在,无论是生活状态,还是工作状态,她都觉得“比较舒适”。
若说封闭管理期间与平日里的上班的感觉有什么不同,那大概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郁闷情绪。如何排解?盛武容说,“在岗位上,守好自己的职责,认真对待工作的时候不会有什么负面情绪,工作之外和年轻人聊聊天、做做菜,整体上也还好。”而宋伟的排解方式是跳跳绳、踢踢毽子。
时至今日,1个多月的值守已过去多日。忆起当时,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感触。
盛武容说,“我是老同志,又是老党员,哪有退缩的道理!”安勇说,“一个大家,一个小家,照顾好大家,关爱好小家,才能收获幸福。”袁鹏说,“责任就是干好每一项工作,站好自己的岗。”宋伟说,“也正是经历了这一次值守,才深刻体会电力工作者的特殊性与使命感,才知责任与成长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