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舒
2021年春,我有幸参加《杭州日报》组织的考察团,踏上甘肃民勤这片古老的土地。回来后,总想再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木陀螺》。
提起甘肃民勤,大家会想到什么:苏武牧羊?祁连山脉?抑或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
事实上,我们刚在酒店放好行李,还没来得及去寻踪怀古,外面就起了风。沙尘在空气中弥漫、扩散,整个小城仿佛浸泡在浅黄色的汤里。
我看到户外所有的车辆上都覆盖了一层沙土,好像停了十年没洗过。
我看到那些学生们面不改色地在黄色的空气中匆匆骑车前去上学。当地学校上学很早,放学很晚。然而,少年们似乎不以读书为苦,个个面带笑容。
我看到铺天盖地的沙尘暴来袭,遮天蔽日,卷起沙石,砸得窗户砰砰作响。
我看到被移动沙丘吞去大半的残壁断垣,那是村子的第二期建筑,第一期已经完全被沙漠覆盖。
我看到当地志愿者们在谈及治沙时流下的眼泪,那有关随时可能消失的故土、初期无人支持的窘困和治沙队伍的后继无人。
我看到了沙丘和盐碱地上立着许多捐助者的牌子。有个人、有单位、有社会团体,“杭州林”“上海林”“苏州林”……捐助者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随着车子的行进,牌子一块接着一块,连同地上的草方格和中间的梭梭苗,连绵不绝。
我看到大片长成的梭梭林已经自成生态系统。棉蓬、沙米、花棒在林间蓬勃生长,可爱的小动物会在林间小心翼翼地出没。
2021年底,新华社纪录片《共同的追求》上线,其中一篇《草方格》讲述了治沙故事。
2022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考察民勤时途经生态林基地,对这个项目表示了肯定和鼓励。
自从种下了防护林,部分流动沙丘已经停下了脚步,从某种角度来说,小说中的结局已经有一部分实现了。十多年与天争地,志愿者们也曾担心无以为继,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愿更多新技术能应用于沙漠治理。更愿未来绿树成荫,碧波粼粼,鸟语花香,不再有荒漠化和沙尘暴。最后,感谢阅读这篇小说的你。只要心存大爱,你就能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