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河城市文化的历史审度和诗意诠释

2022-04-29 12:17刘金祥
江南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文化

刘金祥

近年来,城市文化的研究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在文化共同体理念的统摄下,将相对分散独立的城市文化进行连接与整合,由此形成跨时空的城市文化大叙事,由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编著的《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入选2022年3月“中国好书”榜单)可谓是这种大叙事的典范之作。

流淌两千载泽被六千里的悠悠古运河,滋养了京、津、冀、鲁、皖、豫、苏、浙8省(市)的多座城市,弘开了中华运河城市的历史纪元,孕育了中国本土城市的原生文化。从昔日河畔人家到当下繁华都市,从过往古桥渡口到如今文创街区,正是文脉的经久赓续和基因的持续传承,成就了一座座运河城市的奇绝精神气度、隽拔文化风范与卓异人文性格,正所谓大运河经纬中国、化成天下。“各美其美”的沿岸城市是古老运河的文化馈赠,历经历史风雨的冲刷、侵蚀和洗礼,运河城市已发生了沧桑巨变,从过去的“地理空间”递嬗为当下的“文化空间”。风姿绰约、风华绝代的大运河城市,不仅承载着古代文人的人生执念与价值追求,而且寄寓着当下学者的学术理想和文化期许,《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一书就是这种诗意追寻和学术探究的重要结晶。该书通过对21座运河城市进行历史审度和诗意疏解,力求寻找和索解运河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性,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一种学理支撑。

运河城市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产物。传承运河文化遗产,就是要对运河城市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修复,要对运河城市的演变历史、文学艺术、历代名人、故事传说和风物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和研究,赋予其时代意蕴和当下内涵,并通过著述等多种方式加以宣示和传播,为构建文化共同体奠定思想基础。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启动,关于运河城市文化的学术研究渐入佳境,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刊发出版,《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是这些成果中颇具分量和别具特色的一部著述,也是运河城市文化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该书聚焦北京、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商丘、开封、郑州和洛阳这21座运河古城,追忆这些城市依托运河的发展历程,阐释它们在运河流域的重要地位和在南北交流中的独特功能,从而展示运河城市深湛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缤纷绚丽的人文图景,进而揭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运势和劲健勃兴的气象。该书作者对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谙熟于胸,上至历代政权对运河的擘画构想和策动设计,下到每个城市的开埠设治、行政治理和经略运营,这些丰赡多维的内容通过作者详略有致的结构和疏密有度的叙述得以集中呈现,运河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主要事件和著名景观粉墨登场,运河城市的盎然诗意和悠然神韵在书中律动飞扬,曾经的繁华与辉煌找到了当下心灵寓所,读者在书中可以触摸到运河城市斑驳肌肤下所包蕴的沉厚脉象,感受到与运河城市文化空间相契相融的演化与迁变,在生发怀古幽思的同时,对运河城市的未来充满期待和抱持热望。

大运河是一条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至远的河流,鉴于其为人力开凿与手工挖掘,因而更多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和人文晕染的烙印。运河城市史本身就是一部深湛厚重的煌煌巨著,对这部巨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抒写方法和解读方式,城市文化研究就是一种抒写方法和解读方式,具有叙述性和阐释性的双重特点,研究者对运河城市文化的通感正是借助于叙述和阐释而付诸实现。《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不仅记叙了大运河流经地域历代兴建的城市,而且铺陈了城市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和故事传说;不仅描述了运河城市的地理情状、历史沿革和行政变迁,还钩沉了运河城市变化中的河道整饬,尤其是详尽阐述了政权更迭和皇位易位对运河城市产生的不同影响,如“第一城”中元世祖下诏开凿疏浚从北京西山到通州的通惠河,打通了大运河连接元大都的“最后一公里”;比如“第二城”中明永乐皇帝派员在南运河与海河之间修建天津城,从此开启了天津卫1400年的历史;比如“第五城”中明嘉靖年间有司对临清加以改建扩建,使得鲁西北的寂寥小城短时间内跃升为“繁华压两京”的“玉带城”;比如“第七城”中蒙元政权根据郭守敬的勘察结果对隋唐运河裁弯取直辟建京杭大运河,“万物凋敝”的济宁借机华丽转身为“江北苏州”“运河之都”;再比如“第十四城”中明代官府将无锡漕运路线由穿城而过改成绕行城东运河,使“不通车马只通舟”的无锡水运更加繁忙和安然。文化地理学原理表明,运河城市文化具有流动、活态、线性、网状等特征,是文化传承利用中最具吸附力、亲和力、诱引力和熏染力的柔性媒介,便于撷取、审度、书写和传布,《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就是以运河沿岸城市为基本单元,采用历史记述与理性阐发相结合这种最能激发想象力和感悟力的文字体裁,对运河城市文化进行了系统整理、生动书写、深透抉发和真切呈现。

运河城市孕育了与时代变化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在铁路开通和海运兴盛之前,每座运河城市既是运河沿岸地区一个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枢纽,也是运河流域内经济交流、信息传递、人才荟聚的中心,更是运河两岸文人聚集和文气氤氲的渊薮,可以说一座座运河城市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一个个“高地”。《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以运河水道向南伸展为线索,以运河城市自北向南排列为脉络,征引宏富、描述细腻,翰墨飘香、文采斐然,作者笔触所及的21座著名运河城市,几近勾勒出中国中东部的城市发展史,又由运河城市辐射开来,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的文化发展史、文明发展史,在学术意义上不仅开拓了大运河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创新了编撰运河史的新体例。特别是该书将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大运河紧密相连,为每个城市注入运河质素并赋予运河底色:“第三城”记述押运漕粮的镖局途经尚武风尚浓烈的沧州,要撤下旗号、不喊镖号、悄然而过,所谓“镖不喊沧州”,这是运河城市的江湖文化;“第七城”描摹运河济宁段拉纤船工“吼”出威猛刚健的《拉蓬号》《拉纤号》《抬土歌》等劳动号子,既生动再现了万千河工的艰辛劳作场景,也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的凄苦人生命运,这是运河城市的草根文化;“第十二城”引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运河镇江段战略地位的精辟阐释,体现了一代革命先行者的宏韬伟略与远见卓识,这是运河城市的精英文化;“第十五城”讲述苏州枫桥的陈年往事,以及与枫桥有关的历代诗词名篇,从一个侧面彰显了运河是苏州文化的重要母体和江南文化的主要根脉,这是运河城市的诗意文化;“第十九城”追叙北宋张择端绝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再现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而汴河恰恰是隋唐大运河的有机构成,其滋养了汴京的昌旺商业和淳朴民风,这是运河城市的市井文化。当然,《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一书还是把更多笔墨留给了文人士子、诗词歌赋、戏曲民谣、亭台楼阁、古迹名胜等城市文化的主要标识,作者将21座城市中与大运河直接相关的文人、文事、文脉、文心作为主要审视范畴和诠释对象,和盘托出、悉数道来,使读者沿着运河水道急迫地走进城市历史深处,自由穿行在运河城市的文化廊道里,在触摸和感受运河城市的生活脉搏和人文气息的同时,充分领略和深切体会运河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和殊异人文风貌。

城市文化研究是兼具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复合型学科,其整合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专长与优势,摄取和吸纳不同的观念和方法,以独特视角审视思考城市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所以城市文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是一部城市文化方面的专著,该书搜集和运用系统的大运河城市史资料,综合运用文化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原理和知识,从城市文化角度全面回望21座运河城市的成长轨迹,系统梳理这些城市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深入揭橥这些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根脉,集中展现了这些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属性和缤纷多彩的文化面相,旨在“着力展示其作为彰显文化自信亮丽名片的人文精神和文明价值”。在运河史视阈中研究城市文化,既有助于深化对运河城市历史语境的理解,也有助于明确运河城市文化的当代价值。《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秉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提出了许多独到观点和精辟见解,这些结论大都建立在翔实的资料分析和严谨的逻辑论证基础之上,都是对运河城市所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深入阐发和精微诠解,也大都被学界所认可和信服。

水是有灵性的,作为人类智慧凝结和劳动结晶的大运河更富有灵性。大运河哺育了两岸城市的生灵与文化,两岸城市的生灵渔樵耕读、繁衍生息,使运河文化赓续传承、扬厉光大、涅槃蝶变。《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一书告诉我们,无论是隋唐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都是以一座座运河城市为节点的,这些历史古城承载着厚重的运河文化,留下了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水运文运关涉国运,水脉文脉维系国脉。在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新时代背景下,运河城市应当践行文化共同体理念,既要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合理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科学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又要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统筹与整合,使运河城市在“各美其美”基础上“美美与共”,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不断推动运河城市的文化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江民】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文化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谁远谁近?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