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映的《爱情神话》是一部由年轻女导演邵艺辉拍摄的、发生在上海的小众爱情文艺片,它致力于洗去近年来海派电影的浮华和夸张,还原“上只角”地区普通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讲述中年男女间的爱情和友情。导演以女性的视角和年轻人的锐气,力图打破刻板影响,追求两性和谐,鼓励人们大胆追求心中理想的爱情和生活,展现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向来是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对象。以本土故事为主要题材的海派电影,植根于别具一格的上海文化,带有开放性、包容性、通俗性和大众性等特点[1],在20世纪20至40年代,以及80年代之后,都诞生了一批佳作,展现了不同时代下的上海以及上海中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然而近年来,部分影视剧过分关注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一面,想象着位于城市顶端的极少数精英的生活,对城市大部分普通民众视而不见。这部分影片故事悬浮,夸大了上海的纸醉金迷,突出上海的本土优越感,导致部分观众对上海及海派电影产生误解。
1 浮华之外的沪上风情
导演邵艺辉透露《爱情神话》取材于她身边的故事,影片有意避开了东方明珠、百乐门等上海标志性建筑,将取景框限制在五原路两公里范围内,通过“上只角”地区中饮食男女们的情感、生活,展现浮华之外的沪上风情,还原纯正悠久的海派韵味。
1.1 生活化的沪上景观
“上只角”地区源于旧上海时期的法新租界和公共租界西区,是“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域,近年来也发展成为“网红区”。该区域较好地保留了上海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影片通过街拍实景,营造专属于上海的氛围和情调。
首先,在住宅的选取上,老白居住在五原路252弄的一栋祖传小洋房中,小小的院子里植被茂密,随意摆放的画架流露出艺术气息。洋房蕴含着上海文化气质中的雅致宁静,同时残留着旧上海的历史印记。而居住在永康路一百八十五号的李小姐则没有那么舒适。她带着女儿住在母亲的老房子里,三代人挤在一个闭塞的筒子楼中,狭窄的楼梯、坏掉的灯泡、拥挤的房间,揭示了许多上海白领光鲜外表下的局促和窘迫。影片以小洋房和筒子间为载体,展示了普通小市民眼中的城市百态,折射出上海的温情与疏离,浪漫与现实。
除了住宅,影片还拍摄了众多路边的小店铺,这些商铺狭小却精致,带着上海独特的摩登感和烟火气。私人服装店里挂满了衣服,但左边偏亮色,右边偏暗沉,显得杂而不乱。门边狭窄的空间里,错落有致地布置着围巾和帽子,平易中不失设计。老白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红拂”杂货铺亦是如此,印着店名的粉红色壁纸为店铺增添了几分浪漫,生活用品、水果、零食等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显得井井有条。老白和邻居们边买东西边讨论烧菜、洗头、浇花等生活小窍门,吴侬软语中流露出满满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同时,影片也拍摄了话剧院、美术馆、歌舞厅、西餐厅以及众多的咖啡厅等娱乐场所。这些场所极具现代感,带着小众的文艺范,但又不显得阳春白雪,让人不敢靠近。李小姐和老白在话剧场约会,其女儿玛雅在咖啡馆里做作业,这当然显示了上海市民们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富足。也让人不由感叹,上海的建筑,似乎无论格调多高,都是滚滚红尘中,面向世俗人的。
1.2 红尘中的饮食男女
电影中的人们精致而又精明。居住在小洋房中的老白日常戴围巾,懂叠穿,平日里画画、做菜,生活悠闲而富足。然而他日常消费都在街边小铺完成,并且总是会挑选一些快过期的打折商品。李小姐更是如此,尽管看上去光鲜亮丽,身着名牌,但事实上与女儿一起挤在母亲的筒子楼中,受着母亲的埋怨。一双“Jimmy Choo”穿了许多年,连脚后跟坏了也舍不得扔掉。精致洋气和精打细算在他们身上融为一体,孕育出典型的上海小市民性格。
但精明并不意味着冷漠,影片中人与人之间是温暖、有情谊的。比如主人公老白,他能理解邻居小张的难处,帮他照顾神志不清的父亲。也会给外国租客亚历山大减免房租,和街坊邻居们一起唠家常。上海人性格中的精打细算更多地转化成一种分寸感。影片中的男女们大多离异,却很少受到指指点点。杂货店的老板娘不会对向她确认打折产品的老白表示轻蔑。人们面对中年老白萌动的春心,也没有露出丝毫鄙夷。大家彼此尊重理解,过着自己的生活,亲密却不逾矩。
两性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李小姐借高跟鞋的“断舍离”婉拒老白,暗指老白或许不适合她之后的人生旅程。老白则坚持赔鞋,以表达自己的挽留。无论是拒绝还是争取,都隔了一层薄薄的纸,“规规矩矩打擦边球,小心翼翼越轨。[2]”在最后彩蛋里,李小姐借电影《爱情神话》委婉地向老白告白,而老白也心领神会,先是一句“电影的错”,又言“我们可以一起改写结局”,没有轰轰烈烈,却有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默契和甜蜜。
还有影片中三名女性在饭桌前体面的交锋,老乌和老白这对友人话里话外的玄机……整部影片含蓄幽默,于轻描淡写处见金戈铁马,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上海中饮食男女们的性格。
2 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
上海作为一座近百年来飞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在中国和西方,精英和大众之间呈现开放的姿态,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导演带着年轻女性的理想与锋芒,深刻把握了海派文明的精髓,将其融入影片之中。
2.1 中西结合的都市生活
海派文化形成于上海开埠之后,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电影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西方印记,比如随处可见的咖啡馆,小皮匠的“coffee time”,墙上随意张贴的英文广告,吴侬软语中偶尔夹杂的英文……西方文明与江南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了一种上海独有的小资情调。这里的“小资”并不是大量的奢侈品或名牌,也不是触目惊心的金钱或欲望,更多是一种生活品味,流淌在各个生活细节之中。它是老白在吃饭前往餐桌上布置的一束雏菊,是老乌赴餐时拿来的一瓶红酒,是李小姐看话剧时留下的一滴泪水,是蓓蓓平日学习的探戈舞曲。它是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精神追求,混合着浓浓的文艺范和烟火味。
同时,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影片中的老乌自称中欧贸易代表、法国公司中国总代理,而李小姐则是法国公司的广告制片,两人第一次见面,就用法语开了句玩笑。还有随处可见的外国友人,老白家常年欠房费的意大利租客,杂货店中讲着上海话的外国邻居,李小姐的英国前夫,老乌在留学时遇到的苏菲亚罗兰……他们虽然镜头不多但形象鲜明,导演并没有刻意表现他们,只是在讲述老白等人的故事时,不动声色地将他们纳入其中。这也显示了上海对外国友人的态度,既不崇拜,也不排斥,只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自然而然地将他们拥入这座城市。
2.2 和谐相处的男女关系
海派文化的兼收并蓄还表现在两性平等,对女性的尊重上。电影里的饭桌戏份被不少观众津津乐道——三名伶牙俐齿的女子在老白饭桌前不期而遇,开始言语间的交锋。其间,老白不幸被定义为“剩菜”,格洛瑞亚则欣然接受了“野猫”身份,折射出女性对自我身份定义权的掌控,对男权社会中贞洁观的反叛。老白与三位女性的相处也颠覆了传统的由男性主导的两性关系:李小姐以鞋喻人,借Jimmy Choo拒绝老白;前妻蓓蓓出轨后发表“渣男”言论;格洛瑞亚则在一夜情后借买画给他打钱。但同时,三名女性都接纳并享受着自己的女性身份,不因女性尊严、女权主义而拒绝撒娇或情感生活。影片致力于塑造自然状态下的女性,聚焦于和谐的两性情感关系的探讨。因此,影片虽然进行了大量反叛,但又用幽默和“生活化”进行消解,最终目的是达成男女平等、和谐的相处。上文的饭桌戏中,女性们用造句游戏挑战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规训,而老白以“一个女人这辈子没造过反是不完整的”结束了女人间的对话,似乎加入了女性阵营,表达了男性对此的理解和妥协。同时又带了一点戏谑,对激烈的反叛进行消解。之后众人相视而笑,两性达成和解,走向和谐。影片后期,李小姐和格洛瑞亚在话剧场中吐槽中国男导演脑子里只有多情女和清纯妹两种女人,而且致力于为她们安排“嫁一个老实人”的结局。两位女性的调侃精准指出了中国长久以来电影中的男性凝视,其中也包括徐峥的“囧”系列电影。对此,徐峥饰演的老白立马表示“为中国男导演感到羞耻”,借角色之口表达男导演的歉意和醒悟,男女两性在艺术上也达成了和解。影片总体采用“反叛—和解”的结构,既具有女性视角,又不以某种“主义”自居,追求男女平等、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2.3 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
多元包容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渗透在电影的方方面面。首先,影片中的人物立体多面但底色温暖。“老白”和“老乌”这对老友,一个甘于世俗,一个流于幻想,时常吵吵闹闹,又珍视着这段友谊。三名女性个性鲜明,李小姐是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职场精英,但心比天高,对现实有所不满。格洛瑞亚“有钱有闲,老公失踪,不要太灵”,可偶尔也会感到孤独。蓓蓓看似朴素低调,却出轨背叛婚姻。她们拒绝“雌竞”,彼此惺惺相惜。还有“哲学家”小皮匠、“美妆达人”白鸽、英姿飒爽的洋洋……影片中沒有坏人,只有一群真实可爱的世俗中人,留有广阔的人文空间。
其次,导演通过这些人物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白鸽喜欢化妆,讲究护肤,被老白指责“不像个男人”。而“洋洋”因为素面朝天、穿平底鞋,被老乌认为“不够嗲,像个男孩”。可这一对年轻情侣,却是电影中最坚定的,他们相互理解、互相包容,克服了家长的反对,坚持走在一起,显示了年轻一代对性别的多元态度。而影片末尾,老白加入传递护手霜的队伍,暗示了老一代人对性别问题的观念转变。
最后,影片也表达了对多元情感的包容态度。电影既展现中年人的感情生活,也描绘青年的恋爱波折,表明爱情不分年龄。而小皮匠鞋摊前十指紧扣的中年男子,隐晦地表明爱情不分性别。电影中多次出现“红拂”“夜奔”,或是作为杂货店和酒吧的名字,或是费里尼《爱情神话》的翻译和校对。“红拂夜奔”是中国古代对女性勇敢追爱的想象,这或许就是导演心中的“爱情神话”,即一种不受束缚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这里的“红拂”不仅仅指女性,更多指向社会中的弱势力量,任何非主流的群体。
导演立足海派文化,构建了一个多元包容的理想社会,这里男女和谐相处,不存在对年龄、性别的刻板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敢于勇敢追求心中的“爱情神话”。
3 结语
《爱情神话》是一部真实又充满理想色彩的电影。不同于一些纸醉金迷、狗血悬浮的上海爱情故事,它立足于“上只角”地区普通男女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在生活化景观的选择、“小市民”性格的刻画或是小资情调的营造上,都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上海。同时,导演将其称为“神话”,在影片中打造了一个两性和谐共处,彼此理解关怀的理想世界,这既展现了年轻女导演的勇气与赤诚,也与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不谋而合。该影片的成功,亦给海派电影在新时代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引用
[1] 张路亚.千万别来上海[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 王艳云,杨宁安.新时代海派电影的时代创新与文化传承[J].上海艺术评论,2022(5):13-15.
作者简介:孙元宸(2002—),女,浙江宁波人,本科,就读于华侨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