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茂腔剧团的调查与思考

2022-04-29 16:40田文君
当代音乐 2022年5期

田文君

[摘 要]茂腔是山东省高密市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质朴感人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词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当地群众十分喜爱且影响深远的民间表演艺术。高密茂腔剧团作为高密地区唯一的专业剧团对高密茂腔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密茂腔剧团”实地调查,对剧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梳理,探访生存状况,并对高密茂腔剧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思考,以此希望对高密茂腔的发展和传承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密茂腔;高密茂腔剧团;剧种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5-0098-03

山东戏曲是多声腔并存、多剧种发展的繁盛局面,流传剧种达30多种。所属声腔不仅有发源于本省的“肘鼓子”系统,还有从外地传入的弦索系统和梆子系统等。茂腔作为山东地方小戏,属于肘鼓子系统,与柳腔、柳琴戏、五音戏等山东地方剧种在历史上一脉相承,流传于高密、诸城、青岛等胶东半岛地区。高密茂腔是由一种叫做“肘鼓子”的艺术形式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关于肘鼓子的传说,民间有不同的说法,最为流传的有以下两点:一是肘鼓子即周姑子的说法,是一种融合了花鼓、秧歌等艺术形式并从街头卖唱形式发展起来的民间小调;二是肘鼓子以姑娘腔为主要唱腔,逐渐发展而成的民间小唱形式。高密茂腔的唱腔婉转悠扬、变化多端、起伏较大。200多年以来,茂腔不断的融合发展,至建国初期由“冒肘鼓”正式定名为“茂腔”。[1]2006年茂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高密市“民间艺术四宝”之一。高密文化底蕴丰厚,是齐鲁文化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滋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茂腔在这里得以成长,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密茂腔。但茂腔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怎样更好的传承,才能扩大茂腔的观众群体,跟上时代步伐,被新的群体所能接受呢?

剧团是剧种发展的基础,高密茂腔剧团作为高密地区唯一的专业剧团对高密茂腔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剧团作为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除了戏曲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剧团建设对戏曲的发展影响同样显得尤为重要。高密茂腔剧团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起起落落,坚持至今。与时俱进,创新机制对于地方剧团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潍坊本地人,笔者曾前往潍坊高密市唯一的专业茂腔剧团进行实地考察,对高密市茂腔剧团团长进行了采访,了解了高密茂腔剧团的发现脉络和培养机制的变化,并实地考察了高密茂腔博物馆,观赏了茂腔青年演员们的剧目排练和乐队演奏,使笔者对茂腔和剧团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并对高密茂腔剧团的现状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思考。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密茂腔剧团实地调查,了解剧团的发展及现状,并对其生存状况和问题作出思考。

一、高密茂腔剧团的概况

(一)高密茂腔剧团的建立与发展

高密茂腔剧团的源头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是由一个小小的茂腔演唱班子开始的。当时国内局势已趋于稳定,一直流传于高密地区的茂腔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小戏班由张彦平为代表,组织徐德成、焦桂英、蔡培志等人开始进行茂腔演出活动。随着演出效果日益显著,1951年末,张彦平等领导人物通过商讨,将小戏班扩张成为大戏班,定名为“郑国剧团”,系半职业性业余剧团,也就是现如今“高密茂腔剧团”的前身。郑国剧团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演出和管理水平,县区领导对其十分重视,剧团的演出也更加规范化。随着精神生活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对于艺术文化需求越来越大,高密地区其他茂腔业余剧团也陆陆续续崭露头角。郑国剧团争先创优,开始加紧培养演出人才、创作精品曲目、进行剧团改革重组。有竞争就会有动力、有进步,郑国剧团通过与兄弟剧团的拼搏,接连进行了多场精彩茂腔演出,不断的超越自我,演出水平随着场次的增加越来越高。1954年5月,郑国剧团的性质彻底发生改变,通过上级考察验收批准,从民营业余剧团正式升为县级专业剧团,定名为“高密县蔡家站胜利剧团”。1955年,改称“高密县胜利剧团”,直属县文教科领导。1956年正式定名为“高密茂腔剧团”。[2]

高密茂腔剧团成为专业剧团后,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演出场次逐年增加,演出场地不再局限于高密地区。开始走向半岛地区。演员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升高,初代演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学戏念词要依靠他人的帮助,当时还没有正规的茂腔培训班,演员的表演技巧主要依靠勤学苦练和演出实践。为了更好地培养茂腔人才,1956年起,剧团开始派演员、编导、音乐、灯光等人员到省、市戏曲讲习班进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高密茂腔剧团经历过闪光时刻,也经历过颓废时期。“文革”时期,高密茂腔剧团陷入低谷期,并短暂改名为“高密县京剧团”,茂腔的发展停滞不前。[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一次焕发勃勃生机,大批优秀传统茂腔剧目重新出现在舞台上,展现在观众面前。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的精神活动相对匮乏,因此戏迷对茂腔的喜爱与日俱增,使茂腔的发展迅速得到复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茂腔作为传统地方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高密茂腔剧团也开始面临着生存危机。由此,高密茂腔剧团开始寻求新的生存之路,进行改革创新发展。

(二)高密茂腔剧团的结构及培养模式

目前高密茂腔剧团团长由史纬担任,共有演职人员40余人,分为演员部、乐队部和外联部。

高密茂腔剧团的演职人员是稳定招收的,五年或十年一招,通过唱、跳、弹、年龄等综合条件的考察,选拔优秀茂腔苗子。2008年之前,选拔进来的演职人员是剧团自己进行培训,由老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2008年开始,高密茂腔剧团与潍坊艺校合作开设茂腔少年班,打破以往的传统培养模式,将四十几个10到13岁的孩子送到潍坊艺校培养基本功身段,剧院派老师过去教唱腔,培训五年后回剧院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成为剧团正式演职人员。由此可见,高密茂腔剧团的培养模式已趋于规范化,解决剧团演职人员老龄化问题,培养专业茂腔人才,为茂腔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密茂腔剧团的演出现状

茂腔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密茂腔也由此成为高密地区的文化标签之一。高密茂腔剧团在申遗后,其剧团发展和演出活动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演出形式主要分为两种:民间演出和剧场演出。通过采访高密茂腔剧团团长史纬了解到,高密茂腔剧团每年演出大约120场。

百分之八十的剧目演出是民间演出,其中大多涉及到政府下乡任务,政府给剧团拨款,下达政治演出任务,剧团定期到民间给老百姓“送戏”。除此之外,剧团也有自己的民间演出任务,戏曲进校园、辅导业余剧团、慰问演出等,主要以公益性演出为主,商业性演出为辅。

百分之二十的剧目演出是剧院演出。目前每年的剧院演出主要集中在茂腔周,高密茂腔剧团每年会创办三个茂腔周,在剧院进行演出。除此之外,每年的节日晚会和文化节展演等也是以剧院演出的形式进行。

三、高密茂腔剧团的演出剧目及创作

在建团初期,演出剧目主要以传统剧目为主,大约有100多出,包括传统茂腔戏、移植改编传统戏。除此之外,还有自编、移植现代茂腔40余出,同时也有少量根据时代发展而增添了新内容的剧目。(图表展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使茂腔这一传统地方戏跟上新时代的发展,同时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高密茂腔剧团开始创新剧本创作,编排茂腔现代戏。现代戏除了坚持传统的内核,还要适应现代人审美,所以要加入生活化的东西,但是不能太过于戏剧化,既要有戏曲的程式,也要有现代化的气息。茂腔现代戏《盼儿记》的创作演出,可以说是茂腔改革划时代的标志。《盼儿记》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叫好,并于1990年进京演出。《盼儿记》的成功演出,激发了剧团人员对茂腔现代戏的创作热情,随之创作出大量优秀茂腔现代戏,如《亲上加亲》《红高粱》《瓜园情》《心愿》《根的呼唤》《公仆颂》等。

三、高密茂腔剧团面临问题及思考

笔者通过对高密茂腔剧团的实地考察,已对剧团发展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梳理,发现剧团目前面临以下问题,并针对问题作出思考。

(一)剧团所面临问题

1.资金短缺

自高密茂腔申遗后,政府加大对高密茂腔剧团的资金扶持,剧团每年一申报,政府批经费,拨款。剧团每年的经济维持主要依靠政府所得,如果离开政府,自身很难存活。虽然剧团有商业演出,但基本入不敷出。每年的商业演出近百场,成本3000—5000元不等,而收入却远不及成本付出。由于政府每年下发下乡演出指标,免费给老百姓送戏,因此剧院进行售票演出时,收入惨淡。

2.演出形式单一

由于政府每年拨款多少是根据剧团演出水平来决定,因此高密茂腔剧团排演重心会放在比赛项目或文化展演等方面,在面对老百姓演出时,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发依靠网络自媒体,对高密茂腔剧团的传统演出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乐队培养困难

在对高密茂腔剧团史团长进行采访时提到,乐队培养比演员培养的成本要大得多,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时间方面。随着茂腔现代戏的发展,乐队中除传统乐器外还加入了西洋乐器,因此加大了乐队培养工作的难度。而擅长乐器者,并不会局限于剧团工作,如何留住乐队人才也成为高密茂腔剧团现今需要思考的问题。

4.业余剧团的冲击

为了小地方剧种的发展,政府大力鼓励民间茂腔剧团的发展,但其中存在一定弊端。业余茂腔剧团的演职人员培养不够完善,演出不够专业严谨,业余茂腔剧团五六个人、七八个人就可以演出,没有完善的配置,会使观众对茂腔的印象大打折扣,观众对于茂腔这一剧种的第一印象不好,会因此流失年轻观众。且专业茂腔剧团演出成本高,业余茂腔剧团演出成本低,久而久之市场混乱,如果任由发展,没有很好的监管,将会导致得不偿失,影响作为专业剧团的高密茂腔剧团的发展。

(二)剧团发展思考

首先,剧团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抓。社会效益主要指剧团不仅要注重比赛演出和文化展演,也要注重民间演出形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剧团要对演出情况进行社会民意调查、对茂腔演出的满意度调查等,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演老百姓喜欢而又满意的茂腔戏。经济效益方面指剧团不能一味的依靠政府,必须要有经济效益的意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并进,加强精品大戏的排演,走出高密地区,发展票务经济。剧团经济发展起来,才能使茂腔更好的发展,才能留住茂腔演职人才。

其次,同一个声腔系统的剧种,如何体现出差异?主要体现在剧种所反映的地方文化不同和剧种内涵不同。高密老百姓为什么爱看茂腔,主要是因为茂腔跟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接触的不仅仅是茂腔,接触的是他们的传统文化生活。因此,剧团对于茂腔的发展既要展现茂腔特色,也要展现高密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演出形式。每个戏有每个戏的特点,那高密茂腔的地方特点要体现出来,就不应该把高密茂腔单择出来发展,应多加入高密地区其他的传统文化因素,如剪纸,扑灰年画、泥老虎等,剧团创作人员应思考如何将其串联起来,发展高密特色,将高密地区的传统文化融合起来。

最后,政府应完善合理的专业剧团演出制度和业余剧团演出制度,鼓励业余剧团发展的同时,要有一定的规划和标准,剧团具不具备商业演出的条件,一千唱什么戏,两千唱什么戏,都要有所规定,否则剧团演出将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茂腔的发展。

总而言之,戏曲的发展,不应该只考虑受众体,就像卖包的人不会只考虑谁买包,卖蛋糕的人不会只考虑谁买蛋糕,只要物美价廉就会有人买,戏曲同理。剧团的发展应将重心放在剧种本身,提高剧种的自身价值,力度放在作品上,使之既有视觉美又有听觉美,不应该只注重演出的量,增加演出场次并不会增加受众面,即使只有一场精美的演出,演到观众心里,能被记住,即是成功。

注释:

[1]张大经.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625—627.

[2]赵丽莹.山东地方剧种高密茂腔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万 丽,王金孝.高密茂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4—47.

(责任编辑:刘露心)